一.先说说:对声音敏感的孩子,耳朵里的世界是啥样的
有些孩子听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大反应”——洗衣机转起来会捂耳朵,别人大声说笑会皱眉头,甚至连翻书的沙沙声都可能让他们坐不住。这不是他们“小题大做”,而是他们的耳朵像装了“放大器”,声音在他们听来,可能比实际大好几倍。
普通孩子听着“刚好”的声音,对他们来说可能像“喇叭直接对着耳朵喊”;大家能忽略的背景音(比如冰箱的嗡嗡声、窗外的车流声),在他们耳朵里可能清晰得像“一直在耳边敲小鼓”。这种被放大的声音会让神经一直“紧绷”,时间长了,自然会用哭闹、逃避来表达“受不了”。
二.为啥会对声音这么敏感?和“感官处理”有关
耳朵听到声音后,信号会传到大脑,大脑要给这些声音“分类”:哪些是重要的(比如妈妈叫名字),哪些可以忽略(比如远处的狗叫声)。对声音敏感的孩子,大脑的“分类系统”可能不太顺手,所有声音都“同等重要”地涌进来,让人来不及处理。
还有些孩子的皮肤、耳朵对“声音带来的震动”更敏感。比如关门时的“砰”声,不仅耳朵觉得响,身体还会跟着“震一下”,这种双重刺激会让他们更难忍受。这不是“胆子小”,而是身体对声音的“感知方式”和别人不一样。
三.敏感的信号:这些表现可能是在说“声音太吵了”
孩子不会总说“我对声音敏感”,但身体会发出各种信号。家长多留意这些表现,就能早点发现他们“不舒服”:
1听到特定声音会有明显动作
比如听到吹风机响,立刻转身跑开;听到鞭炮声,会紧紧抱着大人、闭着眼睛;甚至听到勺子碰到碗的声音,都会下意识缩脖子。这些动作都是在“躲声音”,想让自己舒服点。
2情绪会跟着声音变
原本玩得好好的,听到突然的响声(比如电话铃响),会瞬间烦躁起来,扔玩具、哭闹;或者在嘈杂的地方(比如商场)待一会儿,就变得没精神、不爱说话,甚至想睡觉——这是大脑被声音“累到了”的表现。
3会主动“创造安静”
比如自己钻进柜子、桌子底下,或者用枕头捂住耳朵;看电视时总把音量调得很低,别人说话大声了会摆手“嘘”。这些都是他们在“想办法让声音变小”,给自己找个舒服的环境。
四.别急着说“这有啥怕的”,先理解这份“不舒服”
很多时候,大人会觉得“声音不大啊”,忍不住对孩子说“别怕”“勇敢点”。但对敏感的孩子来说,这种话像在说“你的感受不重要”,只会让他们更委屈。
想象一下,如果有人觉得“温水不烫”,但你碰到就觉得“很烫”,别人却总说“不烫,忍忍”,你会是什么心情?对声音敏感的孩子就是这种感觉——他们的“不舒服”是真的,需要的不是“被说服”,而是“被理解”。
五.动手搭个“温柔小世界”,让声音变“友好”
帮孩子应对声音敏感,不用“强迫他们适应噪音”,而是给他们一个“声音温柔”的环境。试试这些办法,家里就能变成让他们安心的地方:
1给家里加层“隔音小装备”
比如在窗户上贴一层隔音膜,能让外面的汽车声、叫卖声变小;给地板铺块厚地毯,走路、搬椅子的声音会轻很多;甚至给冰箱、洗衣机垫上防震垫,机器运转的“嗡嗡”声会减弱。这些小改动能让家里的“背景噪音”降下来,孩子会觉得“舒服多了”。
2准备“声音盾牌”,随时能用上
给孩子备一副软乎乎的耳塞(选儿童专用的,别太硬),告诉他们“觉得吵的时候戴上,声音就变小了”;或者准备一顶带帽檐的帽子,拉低一点能挡点声音,还能给他们“安全感”。这些“盾牌”不是“逃避”,而是帮他们“调节声音大小”,就像阳光强时戴墨镜一样自然。
3在家里设个“安静角”,做个“声音避难所”
找个小角落(比如房间的一角、衣柜里的小空间),放上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绘本,再铺个软垫。把这里打造成“几乎没噪音”的地方——远离电视、厨房,墙上可以贴点软布吸音。告诉孩子“觉得吵了,就来这里待一会儿”,让他们知道“有地方可以躲”,心里会踏实很多。
4提前“预告”可能出现的噪音
比如要开吸尘器前,跟孩子说“妈妈要吸尘了,有点响,大概10分钟就好,你可以先去安静角待着”;要放烟花时,提前告诉他们“等下会有砰砰声,我们可以一起捂耳朵”。提前知道“声音会来、会走”,比“突然被吓到”更容易接受。
六.出门在外:带点“小工具”,让声音不“突袭”
不是所有地方都像家里一样好控制,但可以带些“小帮手”,帮孩子应对外面的噪音:
1随身带个“安抚小物件”
比如孩子喜欢的小玩具、一块熟悉的手帕。听到吵声时,让他们手里攥着,熟悉的触感能帮他们“稳住情绪”,就像抱着“安全感”一样。
2提前规划“安静路线”
去商场时,尽量避开广播声大的区域;走在路上,看到有施工的地方,提前绕开走。减少“必须面对噪音”的机会,孩子会更愿意出门。
3缩短在嘈杂环境的时间
比如去菜市场买东西,速战速决,买完就离开;参加聚会时,留意孩子的反应,一旦发现他们开始烦躁,就带他们到安静的地方待一会儿。不用“硬撑”,让孩子知道“不舒服了可以随时离开”,比“必须适应”更重要。
七.帮孩子“和声音做朋友”,可以玩些小游戏
慢慢让孩子觉得“声音没那么可怕”,可以从简单的游戏开始,让他们在玩中熟悉声音:
1玩“听声音辨东西”
在家安静的时候,敲敲杯子、拍拍手,让孩子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这个游戏能帮他们“专注听声音”,明白“声音是有来源的,不可怕”。
2玩“声音大小调节”
用手机放一段轻柔的音乐,慢慢调大、调小,问孩子“现在这个声音舒服吗?”让他们知道“声音可以变大变小,自己能选舒服的音量”。
3模仿“声音的样子”
比如听到风声,和孩子一起学“呼呼”声;听到小狗叫,学“汪汪”声。把声音变成“游戏的一部分”,能让他们觉得“声音很有趣”,减少恐惧感。
八.最后想说:敏感不是“缺点”,接纳比“改变”更重要
对声音敏感的孩子,可能也会对“好听的声音”更敏感——比如能听到小鸟细微的叫声,能分辨出不同树叶的沙沙声。这不是“问题”,而是他们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
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他们对声音不敏感”,而是帮他们“和自己的敏感相处”:知道怎么调节声音、怎么保护自己、怎么在噪音中找到舒服的方式。当他们觉得“声音不可怕,我有办法应对”,那份因为敏感带来的紧张,自然会慢慢变少。
给他们时间和理解,这个对声音“特别在意”的小家伙,会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学会和世界的各种声音“温柔相处”。
(董晨晨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儿童康复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