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记不住东西,不是“不用心”
有些孩子认东西总让人着急——教了好几次“这是杯子”,下次看到还是摇摇头;玩具的名字说了十遍,问起来还是说不上来。这不是他们“不专心”“记性差”,而是大脑“储存信息”的方式还没那么顺手。
大脑记东西就像图书馆存书,得先给每本书贴标签、分好类,下次才能快速找到。孩子记不住,可能是“标签没贴好”,或者“分类太乱”,不是不努力,而是还没掌握“存东西”的技巧。游戏能帮大脑“贴标签”“理分类”,让记东西变得像玩一样轻松。
二.为啥游戏比“硬记”管用?大脑就吃这一套
硬邦邦地教“这是苹果,记住了吗”,孩子的大脑可能觉得“没意思”,信息很快就“溜走了”。但游戏不一样,它能让大脑“主动关注”——眼睛看、手摸、嘴说、身体动,多感官一起“工作”,信息就像被“钉”在脑子里,不容易忘。
比如记“球”,硬记可能就记个“圆圆的”;但玩“拍球”游戏时,孩子会知道“球是圆的、能拍响、用手抓得住、红色的”,这些“多维度信息”缠在一起,大脑想忘都难。游戏还能让大脑“开心”,开心的时候记东西,就像在糖罐里藏秘密,记得牢还愿意再记。
三.动手玩起来:这些游戏能帮大脑“建档案”
不用复杂的道具,家里的日常用品就能变成“记东西神器”。试试这些游戏,孩子在玩的时候,大脑就悄悄把东西“存好档”了:
1“摸一摸,猜一猜”——用触觉帮大脑贴标签
准备几个不同的东西(比如积木、勺子、毛绒玩具),放在不透明的袋子里。让孩子伸手进去摸,不许看,问他“摸到了什么?”摸的时候,引导他说“滑滑的”“硬硬的”“毛毛的”,再拿出来看“原来是勺子呀,勺子是硬硬的、滑滑的,用来吃饭的”。
触觉和视觉、语言结合起来,大脑会给这个东西贴好多“标签”,下次再看到,摸到的感觉、说过的话会一起冒出来,想不记住都难。
2“找朋友”——帮大脑给东西分分类
把孩子的玩具和日常用品混在一起(比如汽车、杯子、小熊、积木、牙刷),说“我们来给它们找朋友吧,能坐的是一伙,能喝水的是一伙”。让孩子自己分,分错了也没关系,慢慢引导“杯子和牙刷都和嘴巴有关,是朋友;汽车和积木都能玩,是朋友”。
分类就像给大脑的“档案柜”加隔板,东西各就各位,下次找的时候,大脑会先想“它属于哪一类”,记起来就快多了。
3“说反话”——让大脑更熟悉东西的特点
指着杯子说“这不是杯子”,看孩子有没有反应;指着椅子说“这是用来睡觉的”,引导他纠正“不对,椅子是用来坐的”。这个游戏能让孩子主动想“它到底是什么、用来做什么”,把“东西”和“用途”紧紧绑在一起,记得更牢。
玩的时候故意说错,孩子会觉得“我比你懂”,更愿意主动记东西的特点,大脑在“纠正错误”时,信息会刻得更深。
4“寻宝大冒险”——让大脑在场景里记东西
把孩子熟悉的东西(比如绘本、小球、袜子)藏在家里不同的地方,说“我们来找小熊吧,小熊喜欢藏在软软的地方哦”。找到后问他“小熊藏在哪里了?”“小熊是毛毛的,我们抱着它睡觉”。
在场景里找东西,大脑会把“小熊”和“沙发底下”“软软的”“抱睡觉”这些信息连起来,形成“记忆网”,下次看到小熊,相关的信息会一起跳出来。
5“模仿秀”——用动作帮大脑记用途
拿一个东西(比如梳子),问孩子“这是什么?不知道?那看我做什么”,然后拿起梳子梳头发。让他跟着学,边学边说“梳头发的是梳子,梳子有好多小牙齿,能把头发梳顺”。其他东西也一样:拿起杯子假装喝水,拿起勺子假装吃饭。
动作是“活的标签”,大脑对“做过的动作”印象特别深。孩子模仿的时候,不仅记住了“这是杯子”,还记住了“杯子是用来喝水的”,一举两得。
四.玩的时候加点“小技巧”,档案建得更牢
游戏时稍微“点拨”一下,大脑的“档案”会建得更整齐,记东西效率翻倍:
1多说说“它是什么、做什么用、长什么样”
比如玩积木时,别说“这是积木”,要说“这是红色的积木,方方的,能堆高高,堆成房子”。把“名字”“样子”“用途”串起来说,大脑会觉得“信息很完整”,愿意好好存。
2重复,但换种方式重复
今天玩“摸勺子”,明天玩“用勺子敲杯子”,后天玩“找勺子喂玩具吃饭”。同样是记“勺子”,每次玩的角度不一样,大脑会觉得“新鲜”,不会烦,还能给勺子的“档案”加新内容,记得更全面。
3别着急“纠正错”,先肯定“对的地方”
孩子把“碗”说成“杯子”,别说“错了,这是碗”,可以说“你看它圆圆的,和杯子一样能装水,真厉害!不过它比杯子深一点,我们用它吃饭,它叫碗哦”。先肯定再补充,孩子不会怕说错,愿意多尝试,大脑在“试错”中记东西,比“被批评”记得牢。
五.日常小事里藏着“记东西机会”,随时玩起来
不用特意安排“游戏时间”,吃饭、收拾玩具的时候,都能顺便帮大脑“建档案”:
-吃饭时拿起筷子:“你看,这是筷子,长长的、硬硬的,用它夹菜吃,我们来夹个豆子试试”。
-收拾玩具时:“我们把汽车都放这个箱子里,汽车是能跑的,嘀嘀——”。
-穿衣服时:“这是外套,有拉链,穿上暖暖的,天冷的时候要穿哦”。
这些“碎片化游戏”就像给大脑“加餐”,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认得了好多东西,还觉得“和你在一起真好玩”。
六.最后想说:慢慢来,游戏里藏着“记得住”的秘密
孩子记东西慢一点、错几次,都没关系。大脑“建档案”需要时间,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慢慢堆,才会稳。硬逼孩子“必须记住”,就像把书硬塞进满的柜子,不仅塞不进去,还可能把柜子弄坏。
用游戏帮孩子记东西,重点不是“今天认会了几个”,而是让他觉得“认东西是件好玩的事”。当大脑喜欢上“记东西”,就会主动把看到的、摸到的都“建档存好”,到时候你会发现,孩子认东西越来越快,还会主动告诉你“妈妈你看,这是勺子!”——那就是游戏的魔法在悄悄生效啦。
(董晨晨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儿童康复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