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明白:搭积木总弄倒,不是“笨”是“在学习”
小朋友搭积木时,刚摆两层就哗啦倒了,再摆再倒,急得直哭——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其实这不是孩子“手笨”“没耐心”,而是他们在练习“控制身体”“判断平衡”。搭积木对小朋友来说,就像大人学开车,手脚协调、眼睛判断、大脑指挥,得练好几次才能熟练。
积木倒了的时候,孩子其实在悄悄进步:这次知道“底下要摆稳”,下次明白“不能一边太重”。大人觉得“倒了就是失败”,但对孩子来说,每一次倒塌都是在“收集经验”。陪着他笑对倒塌,比逼着他“搭好”更重要。
二.为啥孩子搭积木容易倒?小手和大脑还在“练配合”
搭积木需要“手眼脑”三位一体配合,小朋友的这套“配合系统”还没成熟,倒了很正常:
1小手控制不住“力气”
小朋友的手指肌肉还没长结实,拿积木时可能“抓太松”掉下来,或者“放太重”把底下的震倒。就像刚学用筷子夹豆子,不是夹不住就是夹飞了,得练到肌肉有“记忆”才行。
2眼睛判断不好“平衡”
大人一眼能看出“这块积木放歪了”,但小朋友的眼睛和大脑还没学会“测量距离”“判断重心”。他们可能觉得“放上去就行”,没发现一边高一边低,积木自然站不稳。
3耐心“储备”不够
搭了两次都倒,孩子可能会急:“我就想搭个高塔!”这种挫败感会让小手更紧张,越急越搭不好,形成“倒了-更急-更倒”的循环。这不是“脾气坏”,是他们还没学会“遇到困难再试试”。
三.陪着玩的窍门:别只说“搭稳点”,做这些更管用
陪孩子搭积木,不是“指导他怎么搭”,而是“和他一起面对倒塌”。试试这些方法,孩子会觉得“倒了也好玩”,慢慢愿意多尝试:
1先从“不容易倒”的积木玩起
别一上来就挑战“搭高塔”,先用大积木、厚积木(比如方块积木)搭简单的造型。大积木面积大,放在一起不容易歪,孩子能快速体验“搭成了”的快乐,建立信心。等小手灵活点了,再换小积木玩。
2倒了的时候,先笑一笑
积木哗啦倒了,孩子可能要哭,这时候别急着说“没关系”,可以夸张地说:“哇,塌得好响!像地震啦!”用轻松的态度告诉孩子“倒了不可怕,还挺有趣”。孩子会跟着笑,慢慢觉得“倒了不是坏事”,反而想试试“怎么塌得更有花样”。
3用“提问”代替“指挥”
别说“你应该把大的放底下”,可以问:“你看,底下的积木有点小,上面的大积木站在它身上,会不会累呀?”让孩子自己观察“为什么倒”。他可能会说:“那我把大的放底下当地基!”这种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比大人教的记得牢。
4偶尔“故意倒一次”
玩的时候,你可以故意把自己搭的积木搭歪,然后“哎呀”一声看着它倒掉,说:“你看我搭的,也倒了!再试一次肯定行。”孩子会发现“原来大人也会倒”,压力小了,就更愿意再尝试。
四.玩的时候,这些“不插手”比“帮他搭”更重要
有时候,大人“好心帮忙”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我不行,得靠你”。这些时候忍住别插手,孩子进步更快:
1别伸手“扶一把”
孩子的积木晃了一下,眼看要倒,大人可能会忍不住伸手扶。其实让它倒了更好——孩子会亲眼看到“哦,原来晃成这样就会倒”,下次会下意识调整。扶了一次,他可能永远不知道“怎么能自己稳住”。
2别说“你看我搭得多稳”
大人搭的高塔又直又稳,孩子可能会觉得“我永远搭不成这样”。不如搭个歪歪扭扭的:“你看我搭的塔,歪歪扭扭的,会不会倒?”让孩子觉得“不完美也没关系”。
3不强迫“按图纸搭”
有些积木有图纸,孩子可能不想按图纸来,就想把三角形放最底下。这时候别纠正“三角形不稳”,让他试试——倒了他会自己发现“三角形尖尖的,不好放”,比你说十遍都管用。孩子的“创意尝试”比“搭得对”更有价值。
五.从搭积木里,孩子能学到比“搭稳”更重要的事
搭积木不只是“练小手”,还在悄悄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观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会“接受不完美”
搭了五次才搭成一个矮塔,孩子会明白“不是所有事一次就能做好”。这种认知会帮他面对以后的困难:“这次没做好,下次再试试。”
2发现“细节很重要”
“原来底下多放两块积木,上面就不容易倒”,这种观察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细节”,以后做其他事也会更细心。
3感受“合作的快乐”
和大人一起搭“房子”,你放一块,我放一块,倒了一起笑,成了一起拍手。这种互动会让孩子觉得“和别人一起做事,不管成败都开心”。
六.最后想说:积木倒了,是成长的“信号”
每个孩子搭积木都会倒,这不是“问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像学走路要摔跤,搭积木要倒塌,都是身体和大脑在“试错”中学习。
大人的任务,不是“帮他避免倒塌”,而是让他觉得“倒塌不可怕,我们可以再试试”。当孩子笑着说“再来一次”时,他学到的不只是“怎么搭积木”,更是“怎么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这可比搭出一座高塔珍贵多了。
(曹素丹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儿童神经康复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