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搞懂:孤独症孩子的耳朵,可能“不一样”
孤独症孩子对噪音的反应,常常让身边人觉得“夸张”——比如听到吸尘器的声音会捂耳朵尖叫,听到别人大声说话会突然哭闹,甚至听到远处的汽车鸣笛也会烦躁不安。这不是他们“不听话”“脾气坏”,而是他们的听觉系统对声音的“处理方式”和别人不一样。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会像“过滤器”一样,自动忽略不重要的声音(比如远处的空调声),只重点接收有用的信息(比如别人说的话)。但孤独症孩子的“过滤器”可能不太灵敏,所有声音都会一股脑儿冲进大脑,分不清主次。对他们来说,噪音不是“有点吵”,而是像无数根针在同时扎耳朵,让人难以忍受。
二.为啥会对噪音这么敏感?和大脑“处理方式”有关
声音进入耳朵后,需要经过大脑的“解读”才能被理解。孤独症孩子的大脑在处理声音时,可能会出现“信号过载”——比如普通孩子听到的是“一段音乐”,他们可能会听到“钢琴声+小提琴声+窗外的风声+隔壁的说话声”,所有声音都清清楚楚,混杂在一起变成“噪音”。
还有些孩子的大脑对声音的“强度”判断不一样。别人觉得“正常的音量”,在他们听来可能像“喇叭直接对着耳朵喊”。这种被放大的声音会让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时间久了,自然会用哭闹、逃避来表达“受不了”。这不是故意捣乱,而是身体在说“太难受了,快让声音停下来”。
三.对噪音敏感,可能有这些表现
孤独症孩子对噪音的反应不是“突然爆发”的,往往有一些信号。家长可以多留意这些表现,就能早点发现他们“不舒服”了:
1听到特定声音会有明显的身体反应
比如听到吹风机响,会立刻捂耳朵、摇头、往后躲;听到鞭炮声,可能会蜷缩身体、闭紧眼睛,甚至全身发抖。这些动作都是在“自我保护”,想把声音“挡在外面”。
2噪音出现后,情绪会突然变化
原本安安静静玩玩具,听到突然的响声(比如杯子掉在地上),会瞬间哭闹、发脾气,或者突然呆住、不说话。这是因为噪音打破了他们能接受的“安静平衡”,情绪被“惊到了”。
3会主动避开有噪音的地方
比如不愿意去超市(人多嘈杂)、不愿意坐公交车(发动机声、报站声)、甚至不愿意去厨房(抽油烟机声)。他们不是“胆小”,而是在主动寻找“让耳朵舒服的环境”。
四.别误解:不是“惯坏了”,是真的“受不了”
很多人看到孤独症孩子对噪音反应大,会觉得是“家长太纵容”,其实完全不是。对他们来说,噪音带来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就像我们突然被强光直射会本能闭眼,他们面对刺耳的声音,也会本能地用自己的方式反抗。
如果强迫他们“忍耐”,比如在他们害怕噪音时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不许哭”,只会让他们更焦虑。时间久了,他们可能会变得更胆小、更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对周围环境充满“恐惧感”。理解他们的“敏感”,才是帮他们的第一步。
五.帮孩子“应对噪音”,试试这些办法
虽然对噪音敏感很难一下子改变,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减少噪音带来的不适,让孩子慢慢觉得“声音没那么可怕”:
1提前“预告”可能出现的噪音
比如要开吸尘器前,先告诉孩子“妈妈要开吸尘器了,有点响,大概5分钟就好”。让他们有心理准备,比“突然听到声音”更容易接受。也可以让他们手里拿一个喜欢的玩具,或者让他们站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看着,减少“被噪音偷袭”的感觉。
2给耳朵“加一层保护”
如果要去嘈杂的地方(比如商场、菜市场),可以给孩子戴一副软质的耳塞(别选太硬的,会不舒服),或者戴宽边的帽子,稍微挡住一点声音。这些“物理保护”能让噪音变“轻”一点,大脑处理起来就没那么费劲了。
3创造“安静角”,给孩子一个“避难所”
在家里找一个安静的小角落(比如房间的一个角落,放上软垫、玩具),告诉孩子“如果觉得吵,就来这里待一会儿”。这个角落要尽量远离噪音源(比如远离厨房、客厅),可以放一些孩子喜欢的绘本、毛绒玩具,让他们觉得“这里很安全”。当他们听到噪音不舒服时,就有地方可以“躲一躲”,慢慢平静下来。
4用“温和的声音”回应他们的情绪
当孩子因为噪音哭闹时,别急着说“别吵了”“不怕不怕”,可以蹲下来,轻轻拍他们的背,用很低、很缓的声音说“妈妈知道声音太大了,你不舒服了”。先认可他们的感受,再慢慢引导他们去安静的地方。让他们知道“你懂他的难受”,比单纯“制止哭闹”更有用。
六.慢慢让孩子“适应声音”,可以做些小游戏
对噪音敏感的孩子,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让他们慢慢习惯不同的声音,但要记住“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1从“孩子熟悉的、喜欢的声音”开始
比如孩子喜欢小动物,可以先玩“听动物叫声”的游戏——用手机放很轻的小猫叫、小狗叫,问他们“这是谁在叫呀”。等他们适应了,再慢慢增加音量,或者加入一点轻微的背景音(比如轻轻的水流声)。
2玩“声音开关”游戏
拿一个会发出声音的玩具(比如会响的摇铃),告诉孩子“我们现在听声音,我说停就关掉”。先让他们自己摇一下,感受“声音可以由自己控制”,再慢慢由家长摇,让他们知道“声音会开始,也会结束”,不是“一直响不停”。这种“可控感”能减少对声音的恐惧。
七.别强求“不怕噪音”,接纳也是一种帮助
有些家长可能会想“多让他听听噪音,习惯了就好了”,其实这种“强迫适应”可能会让孩子更害怕。对噪音敏感不是“缺点”,而是他们独特的感知方式。就像有人怕辣、有人怕烫,我们不会强迫他们“必须吃辣”,对待声音敏感也一样。
重要的不是让他们“不怕噪音”,而是帮他们学会“在噪音中保护自己”——知道哪里可以躲、如何让自己舒服一点、怎样表达“我不舒服”。当他们觉得“即使有噪音,我也有办法应对”,焦虑自然会减少。
八.最后想说:理解比“纠正”更重要
孤独症孩子对噪音的敏感,就像戴着一副摘不掉的“扩音耳机”,周围的声音被放大、被混淆,让他们时刻处于“紧张”中。他们的哭闹、逃避,都是在向世界发出“求救信号”。
别再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也别再怪他们“脾气不好”。蹲下来,从他们的角度感受一下那份“嘈杂”,用耐心和方法帮他们减轻痛苦,才是最温暖的支持。随着成长和适当的引导,他们会慢慢学会和声音“和平相处”,而这份理解,就是他们勇敢面对世界的底气。
(石娜娜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儿童神经康复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