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明白:不看人,可能是“眼睛和大脑没配合好”
孤独症孩子常常不看人——叫他名字时,眼睛可能盯着地板;和他说话时,他的目光可能飘向窗外;甚至你凑到他面前,他也会把头扭开。这不是“没礼貌”“故意不理人”,而是他们的眼睛和大脑在“处理目光接触”时,出了点小岔子。
对普通孩子来说,看人是很自然的事,能从眼神里读到“妈妈在笑”“爸爸在生气”。但孤独症孩子的大脑可能把“看人”当成一种“负担”——对方的眼神、表情、眉毛的动作,所有信息一股脑涌进来,让大脑来不及处理,反而觉得紧张、不舒服。所以他们不看人,更像是在“保护自己”,让大脑能轻松一点。
二.为啥不喜欢看人?大脑在“处理信息”上有点忙
眼睛看到的信息,需要大脑来“翻译”:这个人在看我,他的表情是友好的,我应该回应他。孤独症孩子的大脑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麻烦:
1看人的时候,大脑会“过载”
普通人看一张脸,会自动抓住“重点”(比如笑容),忽略“次要信息”(比如脸上的小痣)。但孤独症孩子可能会看到“所有细节”——眼睛的颜色、睫毛的长度、嘴角的纹路,这些细节像无数个小钩子,勾住大脑的注意力,让他没法集中听对方说话,更没法回应。
2眼神接触会带来“压力”
对孤独症孩子来说,“被人盯着看”可能像“被spotlight(聚光灯)照着”,让人浑身不自在。他们会觉得“对方在观察我”“我必须做点什么回应”,这种压力会让身体紧绷,自然想躲开。就像有人害怕当众演讲,一上台就想低头,孤独症孩子不看人,也是在“缓解这种压力”。
3没学会“看人”的“用处”
普通孩子慢慢知道“看人能知道对方想做什么”(比如妈妈看着奶瓶,就是要喂奶了),但孤独症孩子可能没把“看人”和“理解意思”联系起来。对他们来说,“看玩具”比“看人脸”更有意义——玩具不会动、不会变,而人脸的表情一直在变,太难懂了。
三.不看人,不代表“不爱你”或“没听到”
很多人觉得“不看人就是不在乎”,其实孤独症孩子表达在意的方式,藏在其他细节里:
1可能会用“其他方式”回应你
比如你叫他名字,他虽然没看你,但跑过来拉你的手,这其实是在说“我听到了,我来了”;你给他讲故事,他眼睛盯着书,但会轻轻点头,这说明“我在听呢”。
2熟悉的人,可能会“偷偷看一眼”
面对陌生人,他可能完全不看,但对妈妈、爸爸,可能会在你不注意时,快速看一眼你的脸,然后又移开。这一眼虽然短,却是他“表达亲近”的方式,比普通孩子的长时间对视更珍贵。
3会记住“你常做的动作”
比如你每次抱他前都会拍拍手,他可能不看你的脸,但听到拍手声,就会主动靠过来。这说明他虽然不看你,却在悄悄关注你的行为,把“拍手”和“拥抱”联系在了一起。
四.别急着“强迫他看人”,这些方法能帮他慢慢适应
强迫孩子“看着我说话”,只会让他更紧张,甚至更抗拒。不如用温和的方式,让他觉得“看人也没那么难”,慢慢愿意尝试:
1从“看身体其他部位”开始,降低难度
不要求他看你的眼睛,可以先让他看你的肩膀、衣服上的图案。比如你穿了件带小熊的衣服,说话时轻轻指着小熊,说“你看这只小熊,它在笑呢”。他看小熊的时候,其实离你的脸很近,慢慢会习惯“靠近人脸”的感觉。
2说话时,把“吸引他的东西”放在脸旁边
比如他喜欢汽车,你可以拿着小汽车,放在自己脸颊旁边,一边晃汽车一边说话。他看汽车的时候,视线会自然扫过你的脸,不知不觉中就“看了你一眼”。这时候别说“你看我呀”,不然他可能马上移开视线,就当没发生过,慢慢积累这种“自然的对视”。
3缩短“看人”的时间,从“一瞬间”开始
哪怕他只看了你0.5秒,也要开心地说“你刚才看我啦,真好”。这种肯定会让他觉得“看人是安全的,还会被表扬”,下次可能愿意多看0.1秒。别追求“长时间对视”,对他来说,能主动看一眼,就是很大的进步。
4用“轻松的互动”代替“严肃的对话”
玩游戏的时候,他更容易放松。比如玩“举高高”,你把他举起来时,他可能会因为开心而看你一眼;玩“躲猫猫”,你从手后面露出脸说“嘿”,他可能会笑着看你一下。游戏中的对视,没有压力,反而会让他觉得“看人还挺好玩”。
五.大人说话时,自己也“放松点”,别盯着他看
有时候,大人太专注地“等他看你”,眼神会变得“有压力”(比如紧紧盯着他的眼睛)。孤独症孩子能感受到这种“期待”,反而更想躲开。
你说话时,可以自然地看着他的旁边(比如他的耳朵、肩膀),语气轻松点,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你的放松会“传染”给他,让他觉得“就算不看你,也没关系”,反而可能在你不注意时,偷偷看你一眼。
六.长大了,会慢慢学会“看人”吗?大多会进步
随着年龄增长,孤独症孩子的大脑会慢慢成熟,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变强。加上适当的引导,很多孩子会从“完全不看”到“偶尔看”,再到“需要时能看一眼”。
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像普通孩子那样“长时间对视”,但会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比如说话时看对方的下巴,听指令时看对方的手。这就够了,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看人”,而是“能理解对方的意思”“愿意互动”。
七.最后想说:尊重他的“节奏”,比“纠正他的眼神”更重要
孤独症孩子不看人,就像有人天生怕黑、有人天生怕吵,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不是“错误”。强迫他改变,不如学着理解:他不是故意不理人,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相处。
当你不再纠结“他为什么不看我”,而是看到“他用拉我的手回应我”“他偷偷看了我一眼”,就会发现,他的“在意”一直都在,只是藏在不被常规期待的地方。给他们时间和耐心,他们会用自己的节奏,慢慢向这个世界“睁开眼睛”。
(郑娜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儿童康复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