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总走神发呆?可能不是故意“溜号”哦

2025-09-01 09: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老师说他上课总走神,叫好几声都没反应”“吃饭吃到一半就盯着墙发呆,问他想啥说不知道”——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儿童发育行为科时,都会提到这种“溜号”问题。有时候家长急了会批评孩子“不专心”“故意捣乱”,可孩子往往一脸委屈:“我也不知道为啥就走神了”。其实孩子频繁走神发呆,很多时候不是故意的,可能是大脑的“注意力开关”出了点小问题,或者心里藏着没说出口的小情绪。今天就来聊聊,孩子总走神到底是咋回事,家长该怎么帮他们把“飘走的心思”拉回来。

一、先搞懂:孩子走神,不一定是“不专心”,可能是大脑在“忙别的”

成年人能轻松控制自己“该想啥、不该想啥”,但孩子的大脑就像个没调准的收音机,很容易从“课堂频道”跳到“空想频道”,而且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常见的“走神原因”有这几种:

1.注意力“保鲜期”太短,大脑“自动换台”

小孩子的注意力本来就比成年人短:3-4岁大概能集中5-10分钟,5-6岁能到15分钟,小学低年级也很难超过20分钟。如果老师讲课太久、作业太枯燥,他们的大脑就像手机没电自动关机一样,会“强制走神”,这是一种自然的“疲劳反应”。

大人强迫自己看一部很无聊的电影,看着看着眼神就飘了——孩子也一样,不是故意不听,是大脑实在“撑不住”了。

2.心里“装着事”,走神是在“偷偷想”

有些孩子走神是因为心里藏着小情绪:可能早上跟妈妈吵架了,一上午都在想“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可能担心下午的数学测验,上课总忍不住琢磨“考不好怎么办”。这些没说出口的焦虑、难过,会像小虫子一样钻进脑子里,把注意力从眼前的事上“勾走”。

成年人难过时也会走神发呆,何况是不会调节情绪的孩子?他们不是“不听话”,是心里的事太多,腾不出地方装课堂内容。

3.感官太“活跃”,被别的东西“勾跑了”

有些孩子的注意力像“蒲公英”,风一吹就飘走:老师讲课的时候,窗外飞过一只鸟,他们的眼神立刻跟着鸟走了;写作业的时候,桌上的橡皮掉了,捡起来能玩半天。不是他们故意捣乱,是周围的小动静在他们眼里“太有吸引力”,大脑忍不住去关注。

像正在工作,突然有人在旁边开了电视,很难不被声音吸引——孩子的自控力还没那么强,被新鲜事物勾走注意力太正常了。

二、最容易踩的“纠错误区”:越催越骂,孩子越容易走神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走神,第一反应是“厉声批评”或“强行打断”,结果反而让走神更频繁,甚至让孩子讨厌学习。这些做法,其实是在帮倒忙:

1.一看到走神就吼“别发呆了”,反而吓乱了孩子的思绪

孩子走神时意识是“模糊的”,突然被大声呵斥,会像从梦里被惊醒一样,脑子一片空白,不仅回不到课堂,还会因为紧张害怕,接下来更难集中注意力。

比如正在认真思考问题,突然被人拍一巴掌,肯定会懵半天——孩子需要的是“轻轻提醒”,而不是“突然袭击”。

2.总说“你怎么又走神了”,给孩子贴了“坏标签”

有些家长把“走神”当成孩子的“缺点”,天天挂在嘴边:“你看你,做什么都走神,将来肯定没出息”。说多了,孩子会觉得“我就是个爱走神的人,改不了了”,反而破罐子破摔,更不努力集中注意力。

总被人说“你记性真差”,慢慢就会觉得“反正我记不住,干脆不记了”——负面标签会悄悄改变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比走神本身更可怕。

3.用“罚站”“多写作业”惩罚走神,只会让孩子更讨厌学习

走神后被罚站、多写几页作业,孩子会把“走神”和“痛苦”“学习”绑在一起,觉得“学习=被惩罚”,反而更想通过走神逃避。本来只是“注意力问题”,硬生生变成了“讨厌学习”,得不偿失。

三、帮孩子“收住神”:用对方法,比批评有效10倍

让孩子少走神,不能靠“硬逼”,得用“巧办法”帮他们把注意力“抓回来”。就像钓鱼要用对鱼饵,方法对了,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回到该在的地方。

1.给注意力“搭个小台子”:减少干扰,创造“专注环境”

孩子学习、写作业时,先把周围的“干扰源”清走:

l 书桌上只放当前要用的东西(比如写语文作业就只放语文书、笔,把数学练习册收起来);

l 关掉电视、收音机,家长说话声音小一点(别在孩子写作业时大声聊天、打电话);

l 用简单的视觉提示:比如在书桌前贴一张“小眼睛看这里”的贴纸,孩子走神时看到贴纸,会自己提醒自己“该回神了”。

环境越简单,孩子的注意力越不容易被分散,就像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你自然会看得更专心。

2.把“大任务”拆成“小步骤”:让孩子觉得“能搞定”

孩子面对太难、太复杂的任务时,容易因为“畏难”而走神。比如让一年级的孩子“写一篇日记”,他可能盯着本子发呆;但如果拆成“先写今天吃了什么(一句话),再写玩了什么(一句话)”,他就知道该从哪儿下手,不容易走神。

每次给孩子布置任务,都要想想“这个难度,他能不能一步一步完成”。就像爬楼梯,一步跨3级会害怕,一级一级爬就很轻松——小步骤能帮孩子建立信心,注意力自然更集中。

3.用“互动”拉回注意力:让孩子“动起来”,别光坐着听

小孩子“坐不住”是天性,让他们一动不动听半小时课,很容易走神。家长辅导作业或讲故事时,可以多加入互动:

l 讲课文时问“你觉得这个小动物接下来会做什么呀”;

l 写数学题时让他“给妈妈当小老师,讲讲这道题怎么做”;

l 读拼音时拍手打节奏,边读边做动作。

互动能让孩子的大脑“忙起来”,没时间走神。就像你玩游戏时很少走神,因为手、眼、脑都在配合,注意力自然高度集中。

四、这些情况的“走神”,可能需要多留意,别大意

大多数孩子的走神只是“成长中的小问题”,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好转,但出现这些情况,建议找儿童发育行为科的医生看看:

1. 走神特别频繁,几乎做任何事都不能集中超过5分钟(比如吃饭、玩玩具都走神);

2. 走神时叫他完全没反应,像“灵魂出窍”一样,需要推一把才能醒过来;

3. 同时伴有其他问题(比如说话不清楚、动作笨拙、情绪特别暴躁或特别低落)。

这些情况可能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或者其他发育问题有关。医生会通过专业评估,判断孩子是“单纯走神”还是“需要帮助的注意力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或建议——早发现、早引导,能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

五、日常小练习:帮孩子“练出”专注力,玩着就能做到

平时和孩子玩的时候,有意识地做这些小游戏,能悄悄提升他们的注意力:

1. 拼图、积木:从简单的4片拼图开始,慢慢增加难度,拼的时候需要专注看、动手试,很锻炼注意力;

2. 听指令做动作:比如“左手摸右耳,右手拍左腿”,孩子需要认真听、仔细做,能训练“抗干扰能力”;

3. 讲故事接龙:你说一句“从前有只小兔子”,让孩子接下一句,接的时候必须专注听你说的内容,才能接下去。

这些游戏好玩又不枯燥,孩子在笑声中就能锻炼注意力,比苦口婆心说教有效多了。

结语:孩子走神,别急着贴标签,多一份理解

孩子总走神,不是“故意跟你作对”,也不是“笨”,可能是注意力还没发育好,可能是任务太难,也可能是心里有事。家长越着急、越批评,孩子越容易紧张,反而更难集中注意力。

不如多一点耐心:看到孩子走神时,轻轻提醒而不是大声责骂;布置任务时,拆成小步骤而不是一股脑全丢给他;平时多陪他玩些需要专注的小游戏。相信随着成长和引导,孩子的注意力会像慢慢调准的收音机,越来越清晰地“锁定”该关注的内容。

(张午阳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发育行为科七病区 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