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突然头晕手抖?先别慌,可能是血糖在 “闹脾气”

2025-05-10 12: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走在路上突然眼前发黑、头晕目眩,双手不受控制地发抖;或是工作时突然心慌、出冷汗,连握笔都觉得费力 —— 这些突发的不适,往往让人慌了神,以为是心脏或脑部出了问题。从中医药医院急诊科医生的临床经验来看,这类症状很多时候并非严重疾病的信号,而是血糖在 “闹脾气”,尤其是血糖偏低时,身体会通过这些反应发出 “求救信号”。下面就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拆解血糖 “闹脾气” 的原因、应对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它反复 “捣乱”。

一、突然头晕手抖:血糖 “闹脾气” 的典型信号
要理解血糖为何会引发头晕手抖,首先得明白血糖的 “角色定位”—— 它是人体最主要的 “能量来源”,就像手机的 “电量”,时刻为大脑、神经、肌肉等器官提供动力。当血糖水平过低(医学上称为 “低血糖”,通常指血糖<3.9mmol/L)或波动过大时,器官的 “能量供应” 会突然中断或不稳定,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头晕手抖就是最常见的 “警报”:

(一)从西医视角看:能量不足引发的 “连锁反应”
· 大脑 “缺能” 先报警:大脑对血糖变化最敏感,几乎完全依赖葡萄糖供能。当血糖偏低时,大脑的 “能量储备” 会快速耗尽,就像手机电量低于 10% 时频繁提示 “低电量”。此时大脑会通过神经系统发出信号,引发头晕、眼前发黑、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昏迷。

· 神经肌肉 “应激” 出反应:血糖过低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身体分泌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 “升糖激素”,这些激素会像 “应急开关” 一样,试图调动身体储备的能量。同时,它们还会作用于肌肉和神经,导致手抖、心慌、出冷汗、手脚冰凉等症状 —— 手抖是肌肉在 “应激性收缩”,心慌是心脏试图通过加快跳动为全身供能,出冷汗则是身体调节体温和能量代谢的应激表现。

· 血糖波动 “干扰” 机能:即使血糖没有低到 “低血糖标准”,但如果短期内波动过大(比如餐后血糖骤升后又快速下降),也会让身体的 “能量供应” 像 “过山车” 一样不稳定。这种波动会干扰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同样可能引发轻微的头晕、手抖、乏力等不适,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血糖调节能力较弱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从中医视角看:气血失衡的 “外在表现”
中医虽无 “低血糖” 的明确病名,但根据头晕手抖、心慌、出冷汗等症状,多归为 “眩晕”“心悸”“汗证” 等范畴,核心病机与 “气血亏虚”“阳气不足”“阴虚内热” 相关:

· 气血亏虚:能量输送 “跟不上”:中医认为 “气血为人体之根本”,气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能载气、滋养脏腑。若平时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容易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当血糖偏低时,相当于 “气血生化的原料(葡萄糖)不足”,大脑、四肢等部位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就会出现头晕(清阳不升)、手抖(筋脉失养)、乏力(气虚推动无力)等症状。

· 阳气不足:温煦功能 “掉链子”:阳气具有温煦身体、推动代谢的作用。若长期熬夜、受凉,或本身属于阳虚体质,阳气会逐渐耗损。当血糖偏低时,身体的 “能量供应” 减少,阳气的温煦功能会进一步减弱,导致手脚冰凉、出冷汗(阳气不能固摄津液)、心慌(心阳不足,鼓动无力)等症状,与西医所说的 “交感神经兴奋” 表现相呼应。

· 阴虚内热:短期波动的 “虚火扰”:若平时偏爱辛辣、燥热食物,或情绪焦虑导致 “肝郁化火”,容易出现阴虚内热的体质。这种体质下,身体对血糖波动的耐受度更低 —— 血糖骤升时可能加重 “内热”,出现口干、烦躁;血糖骤降时则会因 “阴虚不能濡养”,引发头晕、手抖,同时可能伴随潮热、盗汗等症状。

二、血糖 “闹脾气” 的常见原因:这些因素在 “推波助澜”
突然头晕手抖背后,往往藏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生活习惯或身体状态,正是这些因素让血糖失去稳定,开始 “闹脾气”:

(一)饮食不当:血糖的 “能量补给” 出问题
· 空腹时间过长:能量 “断供”:长时间不进食(如跳过早餐、晚餐吃得过早、睡前未加餐),身体储存的糖原会逐渐消耗殆尽,而新的葡萄糖又无法及时补充,血糖会持续下降,最终引发低血糖,出现头晕手抖。这种情况在晨起、午餐前或运动后尤为常见,就像 “汽车没油了还在跑”,必然会 “抛锚”。

· 进食不规律:血糖 “忽高忽低”: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或餐后立即大量进食高糖食物(如甜点、含糖饮料),会让血糖像 “坐过山车”—— 空腹时血糖偏低,暴饮暴食后血糖骤升,随后胰岛素大量分泌又导致血糖快速下降,波动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头晕、手抖、乏力等不适。

· 饮酒过量:干扰血糖代谢:酒精会抑制肝脏的糖异生作用(即肝脏将非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同时加速身体对葡萄糖的消耗。空腹饮酒或饮酒过量时,肝脏无法及时补充葡萄糖,血糖会快速下降,引发低血糖症状,这也是急诊科常见的 “酒后头晕手抖” 的原因之一。

(二)药物影响:血糖的 “调节开关” 被打乱
· 降糖药物使用不当:糖尿病患者若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促泌剂)剂量过大、用药时间与进食时间不匹配(如用药后未及时吃饭),或自行增加药物剂量,会导致血糖过度降低,引发低血糖,出现头晕手抖。这是糖尿病患者血糖 “闹脾气” 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急诊科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之一。

· 其他药物的副作用:某些非降糖药物(如部分抗生素、降压药、抗抑郁药)可能会间接影响血糖代谢,或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导致血糖偏低。比如某些药物会抑制食欲,导致进食减少;或影响胰岛素的代谢,使其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间接导致血糖下降。

(三)身体状态:血糖的 “稳定环境” 被破坏
· 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时,身体对葡萄糖的消耗会大幅增加;过度劳累则会让身体的代谢率升高,能量消耗加快。若运动前未进食或进食过少,运动后又未及时补充能量,血糖会因 “消耗大于补给” 而下降,引发头晕手抖。

· 情绪波动或应激状态:焦虑、紧张、愤怒等强烈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短期内可能让血糖升高;但情绪平复后,激素水平下降,或长期情绪应激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又可能出现血糖回落过快,引发波动,出现头晕手抖。

· 特殊人群的调节能力弱: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人群,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较弱 —— 老年人肝脏糖原储备不足、肝肾功能减退,儿童和孕妇对葡萄糖的需求增加,肝肾功能不全者无法正常代谢葡萄糖,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代谢率降低,这些因素都会让他们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引发头晕手抖。

三、突然头晕手抖:先做这 3 步,快速缓解不适
当突然出现头晕手抖时,无需慌乱,按照以下 3 步操作,能快速判断是否为血糖 “闹脾气”,并及时缓解不适,避免症状加重:

步骤一:快速判断:是不是血糖在 “闹脾气”
首先通过症状和简单检查,初步判断是否为血糖问题:

1. 看症状组合:若头晕手抖同时伴随心慌、出冷汗、饥饿感、手脚冰凉、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大概率是血糖偏低;若伴随口干、多尿、乏力、体重快速下降,则可能是血糖偏高(但血糖偏高引发头晕手抖多为长期或严重高血糖,突发情况较少见)。

2. 测血糖(有条件时):若身边有血糖仪,可立即测量指尖血糖 —— 血糖<3.9mmol/L,可确诊为低血糖;血糖>16.7mmol/L,则可能是高血糖引发的不适。若没有血糖仪,可根据症状先按 “低血糖” 处理(因低血糖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快速发展为昏迷,风险更高)。

步骤二:紧急处理:快速给血糖 “补能量”
若初步判断为血糖偏低,或无法判断但症状符合低血糖表现,应立即补充快速升糖的食物,为身体 “紧急供能”:

1. 优先选择 “快速升糖食物”:选择能被身体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

糖果类:4-6 颗普通硬糖、2-3 颗水果糖;

饮品类:半杯(约 150-200 毫升)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避免无糖饮料)、1 杯(约 200 毫升)温糖水或蜂蜜水;

其他:1-2 片葡萄糖片、1 小把(约 15 克)葡萄干或红枣。

这些食物能在 10-15 分钟内快速提升血糖,缓解头晕手抖等症状。

2. 避免选择 “慢升糖或高脂肪食物”:不要选择高脂肪、高蛋白或高纤维食物(如坚果、牛奶、肉类、全麦面包),这些食物会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无法快速升糖,可能延误缓解时机;也不要大量进食,以免血糖过度升高后又快速下降,造成二次波动。

步骤三:后续观察:确认症状是否缓解,决定是否就医
补充能量后,静坐休息 15-20 分钟,观察症状变化:

1. 症状缓解:若头晕手抖、心慌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说明血糖已回升,可在 30 分钟后再适量进食一些含蛋白质或脂肪的食物(如 1 个鸡蛋、1 杯牛奶、1 片全麦面包),帮助稳定血糖,避免血糖再次下降。

2. 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若补充能量后症状没有改善,或出现意识模糊、肢体无力、昏迷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急诊科就诊。医生会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等方式快速纠正血糖,并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

四、预防血糖 “闹脾气”:从 4 个方面入手,长期稳定血糖
要避免突然头晕手抖,关键是让血糖长期保持稳定,从根本上减少它 “闹脾气” 的机会。结合中西医调理思路,可从以下 4 个方面入手:

(一)饮食调理:给血糖 “稳定的能量补给”
1.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每天三餐固定时间(如早餐 7:00-8:00,午餐 12:00-13:00,晚餐 18:00-19:00),每餐食量保持稳定,避免饥一顿饱一顿。若两餐间隔时间较长(如超过 5 小时),或容易在餐前出现低血糖,可在两餐之间适量加餐(如 1 个苹果、1 小把坚果、1 杯无糖酸奶),为血糖 “平稳过渡”。

2. 均衡搭配,中西医结合:

西医建议:每餐保证 “碳水化合物 + 蛋白质 + 脂肪 + 膳食纤维” 的均衡搭配,如主食选择全谷物(燕麦、糙米),搭配优质蛋白质(鱼、禽、蛋、豆制品)和蔬菜,减少精制糖、高油食物的摄入,避免血糖骤升骤降;

中医建议:根据体质 “辨证施膳”,如气血亏虚者可多吃益气养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莲子),阳气不足者可适量食用温阳食物(如生姜、羊肉、核桃),阴虚内热者可选择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同时避免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保护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为血糖稳定打下基础。

3. 饮酒有节,避免空腹饮酒:尽量避免饮酒,若无法避免,应在饮酒前进食,避免空腹饮酒;饮酒量要控制(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饮酒后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如粥、面包),防止血糖下降。

(二)药物管理:让血糖的 “调节开关” 精准
1. 糖尿病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剂量和时间使用降糖药物,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调整用药时间;用药前确认进食计划,避免用药后未及时吃饭;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应急食物,以及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若发现血糖持续偏低或偏高,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2. 关注药物的潜在影响:服用任何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前,都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是否会影响血糖;若正在服用降糖药物,同时需要使用其他药物,应告知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血糖波动。

(三)生活方式:给血糖 “稳定的身体环境”
1. 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每周进行 3-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以 “微微出汗、不感到疲惫” 为宜。运动前应进食少量碳水化合物(如 1 片面包、1 小根香蕉),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防止血糖下降。

2.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天保证 7-8 小时的优质睡眠,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中医认为 “人卧则血归于肝”,充足睡眠能让肝脏得到休息,保证糖原储备和糖异生功能正常;西医则认为睡眠不足会影响激素分泌(如皮质醇、生长激素),干扰血糖代谢,导致血糖波动。

3. 情绪调节,避免过度应激:通过听音乐、冥想、散步、与人交流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焦虑、紧张、愤怒。中医认为 “怒伤肝”“思伤脾”,情绪波动会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影响气血生化和代谢;西医则认为情绪应激会刺激升糖激素分泌,导致血糖波动。保持心态平和,能为血糖稳定提供良好的 “情绪环境”。

(四)特殊人群:加强监测,针对性防护
1. 老年人:定期监测血糖(每周至少 2-3 次),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姓名、联系方式、疾病情况)和应急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或过少;避免单独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外出,防止突发低血糖无人协助。

2. 儿童和孕妇:儿童应保证三餐规律,避免挑食、偏食,运动后及时补充能量;孕妇应根据孕周需求,合理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入,定期监测血糖,避免因能量需求增加而出现低血糖。

3. 疾病患者:患有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和用药,避免基础疾病影响血糖代谢。

五、需要紧急就医的 “危险信号”:别把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虽然大多数突然头晕手抖是血糖 “闹脾气”,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其他严重疾病的信号,或血糖问题已危及生命,应立即就医:

· 头晕手抖伴随剧烈头痛、呕吐、肢体麻木或无力、言语不清、意识模糊,提示可能是脑卒中、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

· 头晕手抖伴随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提示可能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 补充能量后,低血糖症状仍持续超过 30 分钟不缓解,或反复出现低血糖(每周超过 2 次);

· 血糖过高(>16.7mmol/L)伴随口渴、多尿、呼吸困难、意识障碍,提示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 首次出现头晕手抖,且无法判断原因,或本身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癌症、尿毒症)。

突然头晕手抖并不可怕,很多时候是血糖在 “闹脾气”,及时补充能量、调整生活习惯就能缓解。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需学会初步判断和紧急处理,同时做好长期的血糖管理。作为中医药医院急诊科医生,希望大家能了解血糖 “闹脾气” 的原因和应对方法,既不恐慌,也不忽视,用科学的方式守护血糖稳定,让身体远离头晕手抖的困扰。记住,身体的每一个小信号都值得关注,及时干预,才能避免小问题发展成大麻烦。

(智宪玉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急诊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