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糖友在规律用药一段时间后,看到血糖监测结果稳定在正常范围,就觉得 “病好了”,偷偷把药停了。可没过多久,血糖又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飙升,甚至比之前更高,还可能伴随口渴、多尿、乏力等不适,严重时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高渗状态等急症,被紧急送医。从中医药医院急诊科医生的临床经验来看,血糖稳定≠糖尿病治愈,随意停药是典型的 “误区操作”,身体不仅不会 “领情”,还会用更激烈的反应发出警告。下面就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讲讲血糖稳定后为啥不能随便停药,以及该如何科学管理。
一、血糖稳定:是 “药物 + 身体” 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 “自愈”
很多人以为血糖稳定就是 “糖尿病好了”,却不知道这背后是药物、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身体自身恢复了调节血糖的能力:
(一)从西医视角看:药物是 “血糖调节器”,停药等于 “撤掉防线”
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身体胰岛素分泌不足(如 1 型糖尿病)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如 2 型糖尿病),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或储存,进而引发血糖升高。药物的作用就像 “人工调节器”:
· 促泌剂类药物:能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弥补自身分泌不足;
· 增敏剂类药物:能提高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胰岛素 “更管用”;
· 抑制剂类药物:能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或延缓肝脏葡萄糖的输出,从源头减少血糖来源;
· 胰岛素制剂:则是直接补充身体缺乏的胰岛素,快速降低血糖。
血糖稳定时,说明当前的药物剂量和种类与身体的 “血糖调节需求” 相匹配,就像 “天平两端平衡”。一旦突然停药,“天平” 会瞬间失衡 ——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敏感性下降的问题没有解决,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处理,血糖自然会再次升高,甚至比用药前更高(医学上称为 “血糖反跳”)。
(二)从中医视角看:血糖稳定是 “阴阳平衡” 的暂时状态,停药易 “失衡复发”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 “消渴病” 范畴,认为其发病与 “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两虚” 等病机相关。治疗上,中医会通过滋阴润燥、益气养阴、健脾益肾等方法调理身体,恢复脏腑功能,让气血津液运行顺畅,从而辅助稳定血糖。
血糖稳定时,意味着身体的 “阴阳失衡” 状态得到了暂时纠正,脏腑功能有所恢复,就像 “干涸的土地得到了灌溉”。但这种平衡往往比较脆弱,若此时突然停用中药或相关调理手段,之前的病机(如阴虚、燥热、气虚等)可能会再次占据主导 —— 比如阴虚者易再次出现燥热内生,气虚者易再次出现津液运化无力,导致血糖再次波动。中医强调 “治病求本”,血糖稳定后更需要 “固本培元”,而非贸然停药,否则会前功尽弃。
二、随意停药:身体会用 “4 大反应” 说 “不”
血糖稳定后随意停药,身体不会 “默默承受”,而是会通过一系列反应表达 “抗议”,这些反应不仅影响血糖控制,还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
(一)血糖反跳:从 “稳定” 到 “飙升”,损伤血管
突然停药后,血糖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甚至超过用药前的水平。这种 “反跳性高血糖” 会对血管造成强烈冲击 —— 血管内皮细胞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会逐渐失去弹性,变得脆弱易损,就像 “被糖水浸泡的橡胶管”,容易老化、破裂。长期如此,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
(二)胰岛功能 “雪上加霜”:从 “勉强工作” 到 “进一步衰退”
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 β 细胞本身就存在功能减退的问题,药物治疗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能减轻胰岛 β 细胞的 “工作负担”,让其得到一定的 “休息”。突然停药后,血糖升高会迫使胰岛 β 细胞 “超负荷工作”,试图分泌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糖。长期 “过度劳累” 会加速胰岛 β 细胞的功能衰退,甚至导致其 “彻底罢工”,后续需要更大剂量或更多种类的药物才能控制血糖,形成 “停药 — 血糖高 — 胰岛损伤 — 更难控制” 的恶性循环。
(三)诱发急性并发症:急诊科常见的 “危险信号”
血糖反跳过高时,容易诱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这也是急诊科经常接收糖友的重要原因: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过高(通常超过 16.7mmol/L)时,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供能,会转而分解脂肪产生酮体。酮体是酸性物质,大量堆积会导致身体出现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多见于老年糖友,血糖极高(通常超过 33.3mmol/L)但无明显酮症,患者会出现严重脱水、意识障碍、昏迷等,死亡率较高。
这些急性并发症来势汹汹,若不及时抢救,可能会留下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四)慢性并发症 “加速进展”:从 “隐匿” 到 “显现”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密切相关,即使之前血糖稳定,突然停药导致的血糖波动,也会让慢性并发症的进展 “按下加速键”:
· 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会导致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导致视力下降、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会导致手脚麻木、疼痛、伤口难愈合),血糖波动会加重这些并发症的损伤,让症状提前显现或恶化;
· 大血管并发症:如冠心病、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糖反跳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病风险,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等急症。
三、血糖稳定后该做什么?不是 “停药”,而是 “科学调整”
血糖稳定后,正确的做法不是 “擅自停药”,而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科学调整”,让血糖长期稳定的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保护身体机能。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可遵循以下原则:
(一)及时复诊:让医生评估 “停药风险”,制定调整方案
血糖稳定后,应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诊(通常每 1-3 个月一次),复诊时需携带血糖监测记录(包括空腹、餐后 2 小时血糖,必要时还有糖化血红蛋白),让医生全面评估:
1. 西医评估:医生会检查胰岛功能(如胰岛素释放试验、C 肽释放试验)、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判断当前的血糖稳定是否 “真实可靠”,以及身体是否具备 “减量用药” 或 “短期停药观察” 的条件(如胰岛功能较好、血糖控制持续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等)。即使具备条件,医生也会制定 “逐步减量” 计划,而非突然停药,同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2. 中医评估:中医师会通过 “望闻问切” 判断当前的体质状态(如是否仍有阴虚、气虚、燥热等),评估之前的调理方案是否需要调整 —— 比如阴虚症状减轻者,可适当减少滋阴药物的用量;气虚明显改善者,可调整益气药物的配伍,同时增加 “固本” 药物(如健脾益肾类),巩固调理效果,为后续可能的 “减量” 或 “换药” 打下基础。
(二)坚持 “生活方式干预”:血糖稳定的 “基础保障”
无论是否调整药物,生活方式干预都是血糖长期稳定的 “基石”,从中西医角度都需重视:
1. 饮食管理:中西医共同强调 “均衡”:
西医建议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比例,减少精制糖、高油、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蔬菜);
中医则强调 “辨证施膳”,如阴虚燥热者可适当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气阴两虚者可食用益气养阴的食物(如山药、莲子、枸杞),脾肾两虚者可食用健脾益肾的食物(如芡实、茯苓、核桃)。同时,中医还强调 “饮食有节”,避免过饥过饱,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2. 适度运动:中西医均提倡 “适度、规律”:
西医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配合 2-3 次力量训练,运动强度和时间需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
中医则推荐 “温和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这些运动能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如健脾益气、疏肝理气),且不易过度消耗体力,适合长期坚持。中医还强调 “顺应时节” 运动,如春季宜散步踏青,秋季宜登高望远,避免在极端天气(如高温、严寒)下运动。
3. 情志调节:中西医均重视 “情绪对血糖的影响”:
西医研究发现,焦虑、紧张、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升高;
中医认为 “怒伤肝”“思伤脾”,情绪波动会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进而影响气血津液的运化,加重消渴病的病机(如肝郁化火会加重燥热,脾虚会加重气虚)。因此,中西医均建议通过听音乐、冥想、与人交流、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三)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减少药物依赖
对于血糖稳定的糖友,中西医结合调理能更好地 “固本培元”,为后续可能的 “药物减量” 创造条件:
1. 西医为主,控制血糖 “治标”:继续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或胰岛素,确保血糖稳定在目标范围(如空腹血糖 4.4-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 < 7.0%),为身体脏腑功能的恢复提供 “良好环境”;
2. 中医为辅,调理脏腑 “治本”:根据体质辨证使用中药、针灸、艾灸等方法,改善胰岛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修复受损的脏腑功能。比如:
对于气阴两虚者,可使用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方剂益气养阴;
对于脾肾两虚者,可使用金匮肾气丸、参苓白术散等方剂健脾益肾;
针灸可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胰俞等穴位,调节气血,改善脏腑功能。
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调理,部分糖友的胰岛功能会得到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会提高,此时医生可能会在密切监测的前提下,逐渐减少西药或胰岛素的用量,甚至在极少数情况下实现 “临床缓解”(即不用药,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维持血糖稳定),但这绝非 “擅自停药” 的结果,而是科学调理的成果。
四、急诊科医生的 “特别提醒”:出现这些情况,立即就医
血糖稳定后,即使没有擅自停药,也需关注身体变化,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血糖波动或并发症的信号,应立即就医:
· 突然出现口渴、多饮、多尿、乏力、体重快速下降等症状,提示血糖可能再次升高;
· 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头晕、饥饿感等症状,提示可能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正在减量用药的糖友);
·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提示可能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需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 出现手脚麻木、疼痛、视物模糊、水肿、尿中泡沫增多等症状,提示可能出现慢性并发症,需及时就医评估。
血糖稳定了就能停药?身体用无数次 “教训” 告诉我们:这是行不通的操作。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血糖稳定是长期管理的 “阶段性成果”,而非 “终点”。作为中医药医院急诊科医生,希望每一位糖友都能明白:科学的血糖管理需要 “药物、生活方式、中西医调理” 三管齐下,即使血糖稳定,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而非擅自停药。只有长期坚持科学管理,才能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让身体始终处于健康状态。记住,对糖尿病的 “敬畏” 和 “坚持”,才是对自己身体最好的负责。
(智宪玉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急诊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