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压正常了就能停药?老年人降压药误区

2025-01-20 14: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作为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然而,在降压治疗过程中,不少老年人存在一些用药误区,其中“血压正常了就能停药”这一误区尤为普遍。

一、血压正常≠可以停药

血压正常是服用降压药的结果,终止降压治疗迟早会使血压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许多老年人在服用降压药后,发现血压恢复正常,便擅自停药,认为高血压已经治愈。然而,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对于真性高血压患者来说,大部分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物。因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只能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如果血压正常后停药,一段时间后血压又会升高,而且血压波动幅度较大,难以控制。这种血压的急剧波动会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冠心病、脑卒中等。

当然,也有少部分情况可以停药。比如假性高血压,如果由于服用或注射某些药物(如干扰素、甘草类药物)导致血压升高,在停用这些引起血压高的药物后,血压会恢复正常,此时可以停药。另外,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如肾上腺疾病、肾脏疾病,通过治疗原发病,在短暂服用降压药后,如果原发病逐渐治愈,血压也可能恢复正常,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逐渐减量甚至停药。但这种情况需要医生进行严格评估和判断,患者不能自行决定停药。

二、老年人降压药使用的其他误区

误区一:担心降压药副作用,不敢长期服用

很多老年人担心降压药会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从而不敢长期服用降压药。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与高血压带来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是微不足道的。高血压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而降压药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进行肝肾功能等检查,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药物副作用的。

误区二:降压药吃上就停不下来,产生药物依赖

有些老年人认为一旦吃上降压药就停不下来了,从而对服用降压药产生抵触情绪。其实,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并不是因为对药物产生了依赖,而是因为高血压这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降压药的作用是控制血压,而不是治愈高血压。只有长期坚持服药,才能将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误区三:头昏才吃药,症状消失就停药

有的老年人仅仅在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时才服用降压药,一旦症状消失就停药。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高血压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很多患者在血压升高时并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而且,血压的波动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即使没有症状,血压升高也会对心、脑、肾等器官造成潜在的伤害。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该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服药,定期测量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用药方案,而不是根据症状来决定是否服药。

误区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很多老年人认为血压降得越低越好,这种想法也是不正确的。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可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等症状,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实现血压24小时平稳达标,而不是追求血压的快速下降。因此,在选择降压药时,应该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平稳、持久、有效的降压药物。

三、老年人降压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老年人服用降压药时需严格遵循医嘱规律服药,切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随意停药;若忘记服药,下次切勿加倍服用,以防血压过低,不确定是否服药可咨询医生或药师。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建议每周至少测量1—2次并做好记录,血压波动或异常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由于老年人常伴多种慢性疾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服用降压药前需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副作用。此外,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和良好心态,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降压药用量 。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老年人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要避免陷入各种误区,严格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王兰兰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