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高血压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数以亿计人的健康。为了控制血压,许多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然而,在高血压用药方面,存在着诸多误区,“降压药一旦吃上就停不了”便是其中流传甚广的一个。今天,作为药师,就来为大家详细解读这些常见的高血压用药误区。
一、降压药一旦吃上就停不了?
- 真相剖析
很多患者认为,一旦开始吃降压药,就必须终身服用,没有停药的可能,这种观点其实过于绝对。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对于继发性高血压,若能找到并去除引发血压升高的病因,如由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在成功治疗这些原发疾病后,血压有可能恢复正常,此时降压药是可以停用的。
即使是原发性高血压,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并非绝对不能停药。例如,部分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后,血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当血压持续稳定在正常范围内,且维持一段时间(一般数月至半年),同时不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时,在医生的密切监测和指导下,可尝试逐步减少降压药剂量,甚至停药。但需要强调的是,这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把控下进行,自行停药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 自行停药的危害
若患者自行突然停用降压药,血压往往会迅速反弹,甚至超过用药前的水平。血压的大幅波动,会对心脏、大脑、肾脏和眼睛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它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还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对肾脏而言,会加速肾功能损伤,长期可能发展为肾衰竭;对眼睛的视网膜血管也会造成损害,严重时可致失明。
二、血压正常了就可以停药
- 错误原因
血压正常,是降压药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高血压已经“治愈”。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身体的血压调节机制出现了问题,无法自行维持正常血压。降压药只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帮助身体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旦停药,血压调节机制无法正常工作,血压很可能再次升高。
- 正确做法
即使血压已经恢复正常,也应继续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服药。同时,要定期测量血压,监测血压的变化情况。医生会根据血压长期的控制情况、患者的年龄、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可以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但这绝不是患者自行决定的。
三、降压药副作用大,能不吃就不吃
- 对副作用的误解
的确,任何药物都可能存在副作用,降压药也不例外。但现代的降压药物在研发和临床应用过程中,都经过了严格的试验和监测,安全性是有保障的。而且,医生在为患者选择降压药时,会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权衡药物的疗效与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 权衡利弊
与高血压对身体造成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通常是轻微且可控的。长期高血压若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身体多个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上文提到的心脏、大脑、肾脏和眼睛等。而规范使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能大大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不能因害怕副作用而拒绝服用降压药。
四、凭感觉服药,没症状就不吃药
- 高血压症状的隐匿性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很多患者在血压升高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症状较为轻微,如偶尔的头晕、头痛,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有些患者即便血压已经很高了,仍然没有任何不适感觉。所以,不能仅凭自我感觉来判断血压是否正常,更不能以此决定是否服药。
- 规律服药的重要性
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会持续对身体的血管和器官造成损害。只有通过规律服用降压药,使血压平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才能有效减少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如果不规律服药,血压波动过大,对身体的伤害会更大。
五、随意更换降压药
- 降压药的个体化差异
不同类型的降压药作用机制不同,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水平、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降压药。随意更换降压药,可能会导致血压控制不佳,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 换药的正确流程
如果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了不良反应,或者血压控制不理想,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更换药物以及更换为何种药物。在换药过程中,医生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和身体反应,确保换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切勿自行随意更换降压药。
高血压患者要正确认识降压药的使用,避免陷入这些用药误区。在治疗过程中,要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积极配合治疗,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孙帅军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