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在我国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面对这个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许多患者对降压药存在诸多误解,导致治疗依从性差、血压控制不佳。今天,我们特邀心血管专家为您破除最常见的5大用药误区。
误区一:降压药会成瘾,一旦吃上就停不了
这是临床上最常遇到的误解。事实上,降压药不会产生依赖性,之所以需要长期服用,是因为高血压本身是慢性病。就像近视需要持续戴眼镜一样,降压药是帮助身体维持正常血压的工具。部分早期高血压患者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确实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药甚至停药,但这需要专业评估,不可擅自决定。
误区二:没有症状就可以停药
血压升高时很多人没有明显不适,但这不代表没有危害。无症状的高血压就像"温水煮青蛙",持续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临床研究显示,收缩压每降低10mmHg,脑卒中风险降低30%,心衰风险降低40%。擅自停药会导致血压反弹,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定期监测血压,即使没有症状也要遵医嘱服药。
误区三:降压药会伤肝伤肾
这种担忧源于对药物说明书的误解。实际上,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本身就会导致肝肾损害,而规范使用降压药恰恰是在保护这些器官。沙坦类和普利类药物甚至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当然,用药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但这属于正常监测,不代表药物一定会造成损害。最新研究显示,合理用药患者肾功能恶化速度比不用药者慢67%。
误区四:血压正常了就要减量
很多患者看到血压达标就自行减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降压药的作用是维持血压稳定,不是临时"退烧药"。临床指南强调,血压控制达标后至少维持3-6个月才考虑调整方案。突然减量会导致血压波动,研究证实血压变异性大的患者,心梗风险增加2.3倍。正确的做法是记录血压日记,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方案。
误区五:吃药就可以不改变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必须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才能事半功倍。国际高血压学会指出,限盐、减重、运动等非药物措施可以使收缩压降低5-20mmHg。临床上常见患者一边吃药一边高盐饮食,结果需要不断增加药量。记住:降压药是"帮手",健康生活方式才是"根本"。每天6克盐、30分钟运动、BMI控制在24以下,能让药物效果提升50%。
科学用药的3个黄金法则
定时定量 :建议使用分药盒,设置手机提醒。长效药固定早晨服用,避免漏服。
联合用药 :单药控制不佳时,小剂量联合用药比大剂量单药更安全有效。常见组合如"普利类+利尿剂"或"地平类+沙坦类"。
定期随访 :初期每2-4周复查,稳定后每3个月检查。需要监测血压、心率、电解质、肾功能等指标。
高血压治疗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破除用药误区,建立科学认知,才能在这场健康保卫战中赢得胜利。记住:规范用药不是依赖,而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表现。当您对用药有任何疑问时,最好的选择是咨询您的主治医师,而不是道听途说或自行判断。
(师志华 三门峡市陕州区甘棠卫生院 全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