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降压药一旦吃上就停不了?心血管主任的用药避坑指南

2024-12-12 14: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治疗往往伴随着长期服药的现实。然而,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降压药一旦开始服用就再也停不下来了。”这种说法让许多患者感到焦虑甚至抗拒治疗。事实上,这一观点存在很大误解,但背后也隐藏着需要重视的问题。作为心血管领域的专业人士,我将为您详细解析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并提供科学、实用的建议,帮助您避开用药过程中的各种“坑”。

误区一:降压药会成瘾或依赖?真相并非如此!

很多人认为降压药像某些止痛药一样具有成瘾性,一旦使用就无法摆脱。实际上,现代医学中的降压药物并不具备成瘾机制。它们的作用原理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减少血容量或抑制神经兴奋等方式来降低血压,而非改变大脑奖赏系统导致依赖。之所以大多数患者需要持续用药,是因为高血压本身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以及器官功能的逐渐衰退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果擅自停药,血压很可能会再次升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所谓“停不了”并非药物本身的过错,而是病情管理的客观需求。

误区二:血压正常后可以自行减量或停药?危险操作!

有些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后发现血压趋于稳定,便自作主张减少剂量甚至完全停止用药。这种做法极其危险。人体的血压调节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突然中断药物治疗可能导致反弹性高血压,即血压迅速攀升至更高水平,进而引发头晕、头痛、胸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致命后果。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血压变化,确保平稳过渡。此外,即使血压暂时恢复正常,也应继续遵循医嘱维持治疗,因为停药后的复发率非常高。

误区三:所有降压药都一样?选对类型至关重要!

市场上有多种类型的降压药可供选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适应症和副作用谱。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适合钙通道拮抗剂,因为它对心率影响较小;而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则优先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因其具有保护靶器官的作用。盲目跟风他人用药不仅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还可能加重原有疾病或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因此,个性化治疗是关键,必须由专业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处方。

误区四:忽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虽然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绝不能忽略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地位。健康饮食(低盐、高纤维)、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以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都是有效管理高血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这些措施不仅能增强药物疗效,还能减少所需剂量,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特别是初诊轻度高血压患者,有时仅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就能实现血压达标,无需立即启动药物治疗。即便已经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也应始终坚持上述原则,形成全方位的健康管理策略。

误区五:担心副作用而拒绝必要治疗

任何药物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因噎废食。多数情况下,医生会选择安全性较高且耐受性好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精细调校。常见的轻微不适如干咳、脚踝肿胀等通常可以通过更换品种或联合用药予以缓解。相比之下,未控制的高血压所带来的危害远大于合理用药的潜在风险。当然,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寻求替代方案。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认知——权衡利弊永远是医疗决策的核心原则。

总结:科学认知,理性对待

总之,“降压药一旦吃上就停不了”的说法是对复杂医学问题的过度简化。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长期规律服药确实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终身束缚于某种特定药物。通过定期复诊、密切监测、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以及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良好的血压控制。最重要的是打破恐惧心理,树立信心,与医生携手合作,共同制定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管理计划。毕竟,目标不是单纯地“吃药”,而是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状态。

(朱文博 民权县中医院 老年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