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孩子不理人?儿童孤独症早期信号家长必知

2025-06-09 20: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孩子两岁了还不说话,只是自顾自地玩玩具”“叫他名字像没听见一样,眼神从来不对视”“总喜欢重复开关灯,不让动就大哭”——这些场景是否让您感到熟悉又担忧?近年来,儿童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种以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疾病,若能在早期识别并干预,可显著改善孩子的未来发展。但现实中,许多家长因不了解早期信号而错过黄金干预期。本文将从日常行为细节入手,解析0-6岁儿童孤独症的常见预警表现,帮助家长科学认识这一疾病,把握干预的最佳时机。

一、社交沟通:孩子不理人的背后

1.眼神接触异常

正常发育的婴儿在2-3个月时就会与照顾者进行短暂眼神交流,4-6个月会对人脸表现出明显兴趣。而孤独症患儿可能在出生后6个月内就表现出回避眼神接触,即使大人主动凑近逗弄,他们的目光也常常飘向别处,仿佛“眼里没有你”。比如,当妈妈抱着孩子微笑说话时,普通孩子会好奇地注视妈妈的脸,而孤独症孩子可能盯着天花板或自己的手,对妈妈的表情和声音毫无反应。1岁以后,这种回避会更加明显,与他人对视的时间不足正常儿童的1/3,甚至完全不看对方眼睛。

2.对名字呼唤无反应

8-10个月大的孩子通常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听到呼唤会转头寻找声源。但孤独症患儿可能对此充耳不闻,即使声音近在咫尺,他们也似乎“听不见”一样,继续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有家长描述:“每次叫孩子吃饭,他就像没听见,非要走到他面前拍他才有所反应。”这种表现并非听力问题,因为他们对喜欢的音乐或动画片声音反应敏锐。

3.缺乏社交性微笑和互动

3-4个月大的婴儿会对熟悉的人露出社交性微笑,6个月后会通过咿咿呀呀的声音、伸手等动作主动与他人互动。孤独症患儿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他们很少主动对人笑,也不会用眼神、手势或声音吸引他人注意。比如,正常孩子会拉着大人的手去拿想要的玩具,而孤独症孩子即使有需求,也会直接抓大人的手去够物品,不会用眼神或声音沟通。1岁后,他们依然不会用点头、摇头等简单动作表达意愿,与他人分享兴趣的行为(如指着喜欢的玩具让大人看)更是极为罕见。

二、语言发展:不仅仅是“说话晚”

1.语言发育明显滞后

正常儿童1岁左右开始说简单单词(如“爸爸”“妈妈”),2岁能组合2-3个词的短句(如“妈妈抱”“喝水”),3岁可进行简单对话。孤独症患儿的语言发展可能严重滞后,1岁半仍无任何单词发音,2岁半仍不会说短语,部分患儿甚至到4-5岁才开始说话。有位妈妈回忆:“孩子1岁8个月还只会发出‘啊’‘哦’的声音,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有问题。”但需注意,部分孤独症孩子可能在早期语言发育正常,2-3岁后却突然出现语言倒退,逐渐不再说话。

2.语言使用刻板、重复

孤独症患儿即使会说话,其语言方式也明显异常。他们常常机械模仿他人的话语(如大人说“吃饭了”,孩子马上重复“吃饭了”),却无法理解话语的含义和社交用途。这种“鹦鹉学舌”式的语言缺乏灵活性,无法根据情境调整内容。此外,他们还可能反复说一些无意义的词语或短语(如“滴滴”“嘟嘟”),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3.难以进行正常对话

孤独症患儿在语言交流中存在明显缺陷,很难与他人进行一来一往的对话。他们可能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火车、数字),不顾及对方的反应,滔滔不绝地重复相同内容。比如,当大人问“今天去哪里玩了”,孩子可能只会回答“火车”,无法扩展话题或回应后续问题。他们还常常误解他人的意图,例如把表扬当作指令,或对玩笑话产生过激反应。

三、早期干预:抓住黄金干预期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上述异常表现,尤其当多种症状同时出现时,应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或心理科就诊。目前,国际公认的干预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0-6岁是孤独症干预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在3岁前开始系统干预,可显著改善孩子的社交、语言和认知能力,部分轻症患儿甚至能接近正常发育水平。

干预方法包括:

应用行为分析(ABA):通过分解任务、正向强化等方式,帮助孩子学习社交技能、语言沟通和生活自理能力。

结构化教学(TEACCH):利用视觉提示、固定流程等方法,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变化,提高学习和适应能力。

言语治疗:针对语言发育迟缓或异常的孩子,通过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方式,提升语言能力。

家庭干预: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干预者,通过参加家长培训课程,学习科学的互动技巧和教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持续支持孩子的发展。

四、结语

儿童孤独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的忽视和误解。每一个“不理人”的孩子背后,可能都有一个需要被理解的大脑。作为家长,我们不必过度焦虑,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多观察孩子的行为细节,多与专业人士沟通交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寻求科学干预。记住,孤独症儿童不是“问题孩子”,他们只是以独特的方式感知和探索世界。只要我们用足够的耐心、爱心和科学的方法陪伴他们成长,就能帮助他们打破社交的壁垒,融入社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让我们携手努力,为这些“星星的孩子”点亮前行的路!

(张萌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医院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