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娃总自己玩不理人?解锁孤独症儿童沟通小技巧

2025-08-28 09: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看到孩子总是独自玩玩具、不回应呼唤、对周围人的互动没兴趣,很多家长都会感到困惑甚至焦虑:“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愿意和人说话?是不是性格太内向了?”其实,若孩子长期对社交有互动障碍、习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且伴随语言理解困难、感官敏感等表现,可能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这类孩子并非“故意不理人”,而是在社交沟通、语言理解等方面存在独特的发育特点,需要家长用更贴合他们需求的方式打开沟通的大门。

一、孤独症儿童不理人,是这3个特点在“作祟”

在学习沟通技巧前,首先要理解孤独症儿童社交互动表现的背后原因,避免误解为“孩子不听话”或“故意疏远”:

(一)社交动机弱,对“人的互动”没兴趣

孤独症儿童对“物品”的关注度远高于“人”,比如他们可能会专注摆弄旋转的风扇、排列整齐的积木,却对家长的陪伴、互动表现得漠不关心。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交动机天生较弱,不明白“和人互动能带来快乐”,也难以从他人的表情、动作中感受到情感联结,所以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熟悉的物品或行为里。

(二)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听不懂“你的意思”

很多孤独症儿童语言发育速度较慢,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比同龄孩子弱。比如家长说“我们去吃苹果吧”,他们可能只听到“苹果”,却不理解“我们一起去”的含义;家长用复杂的句子(如“你刚才把玩具扔到地上,应该捡起来放回盒子里”),他们更是难以捕捉关键信息,只能用“不理人”来回应这种“理解困难”。

(三)感官敏感,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

孤独症儿童往往存在感官敏感问题,比如对声音(如电视声、炒菜声)、光线(如强光、闪烁的灯光)、触觉(如衣服标签、他人的触碰)过度敏感。当周围环境中有这些让他们不适的刺激时,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应对不适”上,自然无法回应家长的沟通,甚至会通过“独自躲起来”“捂耳朵”等方式逃避。

二、核心:用“孩子的视角”打开沟通,从“他们的兴趣”入手

与孤独症儿童沟通,最关键的原则是“不强迫、不灌输”,而是主动走进他们的世界,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他们感受到“和人互动是有趣的”。

(一)“加入他们的游戏”,先做“同行者”再做“引导者”

不要强行拉着孩子玩你认为“有趣”的游戏(如过家家),也避免延续孩子重复刻板的玩法(如反复排列汽车),而是主动加入他们能接受的、非刻板的活动,成为他们的“同伴”:

1.观察孩子的兴趣点:比如孩子在专注搭积木,家长可以拿几块相同的积木,模仿他的简单搭法一起搭建,嘴里轻声说“积木搭高高,一块叠一块”;如果孩子在看绘本里的动物图案,家长可以蹲在旁边,和他一起指着图案,说“这是小熊,毛茸茸的”;

2.不打断、不干预:过程中不要试图突然改变孩子的玩法(如“我们用积木搭城堡吧”),也不要频繁提问(如“你看这是什么颜色的积木”),先让孩子习惯“身边有人陪伴且不被打扰”,逐渐接受你的存在;

3.适时“加一点小互动”:当孩子愿意让你一起参与后,可以尝试加入简单的互动,比如孩子搭积木时,你递给他一块积木,说“给你,再搭一块”;孩子看绘本时,你指着另一个动物图案说“你看,这里还有小兔子”,引导他回应你的简单动作或语言。

(二)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说“他们能听懂的话”

孤独症儿童难以理解复杂语言,沟通时要把语言“简化、具象化”,让他们能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1.用“短句+关键词”,避免长句子:比如想让孩子喝水,不说“宝贝,你刚才玩了半天肯定渴了,过来喝一杯水补充水分吧”,而是说“宝宝,喝水”,同时拿起水杯递到他面前;想让孩子收拾玩具,不说“你把散落在地上的积木、玩偶都收拾好,放回各自的盒子里”,而是说“收积木,放盒子”,同时示范把积木放进盒子的动作;

2.配合“动作+表情”,强化理解:语言沟通时一定要搭配对应的动作和表情,比如说到“开心”时,露出微笑、拍手;说到“吃饭”时,做出张嘴吃饭的动作;说到“慢慢走”时,放慢脚步示范。视觉化的动作和表情,能帮孩子更好地理解语言含义;

3.多“重复”,少“更换说法”:同一指令或信息,要多次重复,且尽量用相同的说法,比如每次让孩子洗手都说“宝宝,洗手,搓泡泡”,不要这次说“洗手”,下次说“去把小手洗干净”。重复的语言能让孩子形成“语言-动作”的联结,逐渐理解并回应。

(三)用“感官友好的环境”,减少沟通的“干扰项”

孤独症儿童在舒适、无干扰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关注沟通内容,所以家长要先为他们打造“感官友好”的沟通环境:

1.减少噪音干扰:和孩子沟通时,关掉电视、手机声音,避免家人在旁边大声聊天;如果孩子对声音特别敏感,可以选择安静的房间(如卧室、书房)进行互动;

2.控制光线和触觉刺激:避免在强光直射的地方和孩子沟通;给孩子穿柔软、无标签的纯棉衣服,沟通时如果需要触碰孩子(如拉他的手),要先轻轻试探,观察他是否有抗拒(如缩回手、皱眉),不强迫肢体接触;

3.固定沟通场景:尽量在固定的场景(如客厅的小桌子旁、孩子的游戏区)和孩子沟通,熟悉的环境能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减少因“环境陌生”带来的紧张和抗拒。

三、进阶:3个“趣味互动技巧”,帮孩子主动“回应你”

当孤独症儿童逐渐接受家长的陪伴和简单沟通后,可以通过更具趣味性的互动,引导他们主动回应,培养沟通的主动性:

(一)“玩具互动游戏”:用他们喜欢的玩具“引诱”沟通

选择孤独症儿童感兴趣且非刻板的玩具(如泡泡机、拼图、毛绒玩偶),通过玩具创造沟通机会:

1.“泡泡机互动”:家长拿着泡泡机,先吹几个泡泡让孩子观察,当孩子表现出兴趣时,暂停吹泡泡,把泡泡机递给孩子,同时说“宝宝,吹泡泡”,引导他主动接过泡泡机并尝试吹;如果孩子不会,家长可以握着他的手一起操作,边操作边说“吹,泡泡出来啦”;

2.“拼图互动”:选择孩子喜欢的简单拼图(4-6片,图案为孩子熟悉的动物或水果),家长先拼好大部分,留下最后一片,然后把最后一片拼图递给孩子,说“宝宝,放上去”,同时用手指着拼图的空缺位置,引导他把拼图放进去;完成后,家长拍手说“真棒,拼好啦”,让孩子感受到互动的快乐;

3.“玩偶互动”:比如孩子喜欢某只毛绒小熊,家长可以拿着小熊模仿说话的语气,说“宝宝,我是小熊,我们握握手吧”,同时伸出小熊的手靠近孩子;如果孩子愿意握手,接着说“谢谢宝宝,和小熊做朋友真开心”。

(二)“日常场景互动”:把沟通融入“吃饭、穿衣”等小事

不要把沟通局限在“专门的互动时间”,而是利用吃饭、穿衣、洗澡等日常场景,让沟通自然发生:

1.“吃饭互动”:给孩子盛饭时,拿出两种他喜欢的食物(如米饭、西兰花),先放少量米饭在碗里,然后举起西兰花,说“宝宝,要西兰花吗?要就点点头”,同时示范“点头”的动作;如果孩子点头,就把西兰花放进碗里,说“好,加西兰花”;如果孩子没反应,就轻轻帮他点头,然后加西兰花,让他知道“点头=得到想要的东西”;

2.“穿衣互动”:给孩子穿衣服时,拿起衣服说“宝宝,穿衣服,伸胳膊”,然后先把孩子的一只胳膊放进袖子,留下另一只胳膊,停顿一下,说“另一只胳膊”,同时轻轻拉他的另一只胳膊,引导他主动伸出来;穿好后,说“衣服穿好啦,真漂亮”,并轻轻拥抱他(如果孩子不抗拒);

3.“洗澡互动”:洗澡时用小鸭子、小勺子等玩具,家长拿着小鸭子在水里游,说“小鸭子游呀游,宝宝,你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把小鸭子递给孩子,说“宝宝,让小鸭子游”,引导他模仿你的动作;过程中可以说“水暖暖的,真舒服”,让孩子感受语言与体验的关联。

(三)“表情与情绪互动”:帮孩子“读懂情绪,回应情绪”

孤独症儿童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家长可以通过简单的表情、情绪游戏,帮他们建立“情绪-反应”的联结:

1.“表情卡片游戏”:准备简单的表情卡片(如开心、难过、生气,卡片上有对应的卡通表情),家长先拿出“开心”的卡片,指着卡片说“开心,笑一笑”,同时自己露出开心的表情;然后把卡片递给孩子,引导他模仿“开心”的表情;如果孩子模仿,就表扬他“宝宝会做开心的表情啦,真棒”;

2.“情绪互动小剧场”:家长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演绎情绪,比如假装“不小心摔倒”,皱着眉头说“疼,难过”,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看你,就接着说“宝宝,帮我吹一吹,就不疼了”,同时把受伤的手递给他;如果孩子照做,就说“谢谢宝宝,吹一吹就不疼啦,开心”;

3.“日常情绪表达”:生活中遇到情绪场景时,及时跟孩子“说情绪”,比如吃到好吃的水果,说“这个苹果真甜,妈妈好开心”;不小心打翻水杯,说“水杯倒了,有点难过,我们一起擦干净吧”。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感受情绪,逐渐学会回应他人的情绪。

四、注意:与孤独症儿童沟通,避开这3个雷区

家长在与孤独症儿童沟通时,很容易因为急于求成而陷入误区,反而让孩子更加抗拒沟通,需要特别注意:

(一)不“强迫互动”,不“追问为什么不理人”

不要因为孩子不回应就强迫他说话、对视,比如按住孩子的肩膀让他看着你,或反复追问“你为什么不理我”“你说话呀”。强迫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害怕,进一步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甚至对沟通产生抵触心理。正确的做法是“不强迫、多等待”,如果孩子不回应,就先暂停沟通,陪在他身边观察,等他状态放松后再尝试。

(二)不“否定孩子的行为”,多“正向鼓励”

孤独症儿童可能会有一些重复、刻板的行为(如反复开关门、转圈),家长不要说“你别总转圈,多奇怪”“不许再开关门了”,这些否定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挫败,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的”,进而更不愿意与家长互动。相反,要多关注孩子的“微小进步”,比如孩子第一次主动看了你一眼,就说“宝宝刚才看妈妈了,真乖”;孩子第一次模仿你的动作,就拍手说“宝宝真棒,学会啦”。正向鼓励能让孩子感受到“和人互动有好处”,逐渐愿意主动沟通。

(三)不“追求快速见效”,接受“慢节奏进步”

与孤独症儿童建立沟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看到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如从完全不理人到偶尔回应、从只会模仿到主动说简单词语)。家长不要因为短期内没看到效果就焦虑、放弃,也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较。每个孤独症儿童都有自己的发育节奏,只要家长坚持用科学的方法陪伴、沟通,孩子一定会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进步。

五、总结:走进孤独症儿童的世界,关键在“理解+耐心”

与孤独症儿童沟通,不需要复杂的技巧,也不需要华丽的语言,核心是“理解他们的独特性,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靠近”。从“加入他们的游戏”开始,用简单的语言、友好的环境、有趣的互动,一点点让他们感受到“人的陪伴很温暖”“沟通很有趣”。

记住,孤独症儿童不是“拒绝沟通”,只是需要有人慢慢牵着他们的手,带他们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看到外面的精彩。家长的每一次耐心陪伴、每一个温暖互动,都是照亮他们世界的星光,终有一天,他们会愿意主动向你伸出手,分享属于他们的故事。

(张雅婷/王晓芳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发育行为科七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