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注意力像小蝴蝶乱飞?帮 “好动宝宝” 聚焦的趣味小方法

2025-08-28 10: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看到宝宝坐不住、玩玩具 3 分钟就换、听故事时总跑开,很多家长都会着急:“孩子是不是注意力太差了?” 其实,3-6 岁宝宝的注意力本就像 “小蝴蝶”—— 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持续时间短,这是儿童大脑发育的正常特点。但如果宝宝长期注意力难以集中,不仅会影响学习兴趣,还可能错过早期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一、宝宝注意力 “乱飞”,多是这 3 个原因
在帮宝宝提升注意力前,先搞清楚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的常见原因 —— 不是 “宝宝故意不听话”,而是生理发育、环境因素在起作用:

(一)大脑发育没成熟,注意力本就 “短”
3 岁宝宝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约 3-5 分钟,4-5 岁约 10-15 分钟,6 岁约 15-20 分钟,这是因为宝宝大脑 “前额叶皮层”(负责注意力调控的区域)还在发育,没办法长时间聚焦在一件事上。就像小树苗还没长结实,容易被风吹得摇晃,宝宝的注意力也容易被周围的声音、色彩 “带跑”。

(二)环境干扰太多,注意力被 “拆分”
很多家庭的育儿环境,不知不觉中会 “破坏” 宝宝的注意力:比如宝宝玩积木时,电视开着、家人在旁边聊天、玩具散落一地 —— 这些声音和物品会不断吸引宝宝的目光,让他们没办法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就像同时打开好几台收音机,根本没办法听清其中任何一个频道的内容。

(三)活动太枯燥,没抓住宝宝的 “兴趣点”
宝宝对 “被动接受” 的事情很难专注,比如强迫他们坐着听家长讲不感兴趣的故事、玩不符合年龄的玩具(太简单会觉得无聊,太复杂会觉得挫败)。只有当事情充满 “趣味性”“互动性” 时,宝宝才愿意主动集中注意力。

二、核心:用 “趣味游戏” 帮宝宝聚焦,玩着就提升注意力
对宝宝来说,“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简单、有趣的小游戏,让宝宝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锻炼 “专注能力”,比强迫他们 “坐好” 更有效:

(一)“感官探索类游戏”:用看、听、摸帮宝宝 “锚定” 注意力
这类游戏利用宝宝的视觉、听觉、触觉,让他们专注于 “感知细节”,适合 3-4 岁的低龄宝宝:

1. “找不同” 小游戏:

l 准备两张相似的卡通图片(比如两张小熊图片,一张小熊戴帽子,一张没戴),让宝宝仔细观察,找出不一样的地方;

l 难度可以逐渐升级:从 1 处不同,慢慢增加到 2-3 处不同;图片也从简单的卡通,过渡到有更多细节的场景图(如公园、超市)。

l 原理:宝宝需要集中目光观察细节,才能找出差异,这个过程能锻炼 “视觉专注力”。

2. “听声辨物” 小游戏:

l 家长躲在门后,用不同的物品发出声音(比如摇铃铛、敲杯子、捏塑料玩具),让宝宝听声音,说出 “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l 可以增加难度: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如摇铃铛 + 敲杯子),让宝宝说出 “听到了两种什么声音”。

l 原理:宝宝需要集中听觉,排除环境杂音,才能分辨声音来源,锻炼 “听觉专注力”。

3. “触觉猜物” 小游戏:

l 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上不同触感的物品(如软积木、光滑的玻璃球、毛茸茸的小玩偶、硬纸板);

l 让宝宝闭上眼睛,伸手进盒子里摸物品,通过触感说出 “摸到的是什么”。

l 原理:宝宝需要专注于手部的触觉感受,才能判断物品,锻炼 “触觉专注力” 和 “注意力的持续性”。

(二)“任务挑战类游戏”:用 “小目标” 让宝宝专注完成一件事
这类游戏给宝宝设定简单的 “小任务”,让他们为了完成目标而集中注意力,适合 4-5 岁的宝宝:

1. “积木搭建小任务”:

l 家长和宝宝一起玩积木,先给宝宝一个简单的 “搭建目标”,比如 “我们一起搭一个 3 层的小房子,每层用 2 块红色积木”;

l 过程中不打扰宝宝,让他们自己思考怎么搭,直到完成目标;完成后及时表扬:“宝宝搭的小房子真整齐,刚才一直专注搭积木,特别棒!”

l 原理:明确的目标能让宝宝知道 “要做什么”,搭建过程需要手眼协调和持续专注,完成后的成就感还能激发他们下次继续专注的兴趣。

2. “整理玩具小任务”:

l 把宝宝的玩具分成几类(比如积木、玩偶、汽车),给每类玩具准备一个专属收纳盒,让宝宝负责 “把玩具送回家”;

l 可以加入趣味元素:比如说 “小积木宝宝要回家睡觉啦,宝宝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小盒子吧”,或者和宝宝比赛 “看谁先把自己的玩具送回家”(家长可以故意放慢速度,让宝宝赢,增加信心)。

l 原理:整理玩具需要宝宝专注于 “分类” 和 “摆放”,完成任务的过程能锻炼 “专注力” 和 “秩序感”。

3. “绘本接龙小任务”:

l 选一本宝宝感兴趣的绘本(画面丰富、文字简单),家长先讲前两页,然后停下来,让宝宝观察下一页的画面,猜猜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l 宝宝说完后,家长继续讲,验证宝宝的猜测,然后再让宝宝猜下一页的内容;

l 原理:宝宝需要专注听家长讲故事、看画面细节,才能进行猜测,锻炼 “听觉 + 视觉专注力” 和 “逻辑思维”。

(三)“静态专注类游戏”:用 “慢节奏” 帮宝宝学会 “沉下心”
这类游戏节奏较慢,需要宝宝耐心完成,适合 5-6 岁、即将进入小学的宝宝,为 “坐得住” 打基础:

1. “涂色 / 连线小游戏”:

l 准备简单的涂色画(如卡通动物、小房子),让宝宝用彩笔给画面涂色,要求 “不涂出线条外面”;

l 也可以准备 “数字连线” 图(按 1-10 的顺序连线,会出现一个简单图案),让宝宝按顺序连线,找出隐藏的图案;

l 原理:涂色和连线需要宝宝控制手部动作,同时专注于线条和数字,锻炼 “手眼协调” 和 “长时间专注的能力”。

2. “拼图小游戏”:

l 从简单的 4-6 片拼图开始(图案是宝宝熟悉的卡通形象),让宝宝尝试拼完整;

l 随着宝宝能力提升,逐渐增加拼图的片数(12 片、24 片),难度循序渐进;

l 原理:拼图需要宝宝观察每块拼图的形状、图案,思考如何拼接,过程中需要持续专注,还能锻炼 “空间思维”。

三、日常互动:3 个小技巧,在生活中悄悄强化注意力
除了专门的游戏,日常的吃饭、穿衣、散步等场景,也能成为锻炼宝宝注意力的 “小课堂”,关键是掌握这 3 个技巧:

(一)“给宝宝留‘专注时间’,不随意打扰”
当宝宝正在专注做一件事(比如玩玩具、看绘本、甚至是观察蚂蚁搬家)时,家长不要随意打断:

· 不频繁催促:比如宝宝玩积木时,不要每隔几分钟就说 “该喝水了”“过来吃水果”,可以等宝宝完成一个小阶段(比如搭好一个小造型)后,再提醒;

· 不强行干预:比如宝宝按自己的方式玩拼图,即使拼得 “不对”,也不要马上纠正,让他们自己尝试、探索 —— 干预会打破宝宝的专注节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 原理:每次宝宝能专注完成一件事,都是在 “强化” 他们的注意力肌肉,就像每次小跑步,都在锻炼腿部力量一样。

(二)“把任务‘拆成小步骤’,帮宝宝‘跳一跳够得着’”
如果让宝宝做复杂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整理书包),他们容易因为 “觉得难” 而放弃,注意力也会分散。可以把任务拆成简单的 “小步骤”:

· 比如教宝宝穿衣服,拆成 4 个小步骤:①先把衣服套进头里;②把一只手伸进袖子;③把另一只手伸进袖子;④拉好衣服下摆;

· 家长每说一个步骤,让宝宝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完成后及时鼓励:“宝宝自己完成了穿衣服的 4 个小步骤,真厉害!”

· 原理:简单的小步骤能让宝宝明确 “下一步要做什么”,不会因为任务复杂而感到挫败,更容易专注完成,同时还能培养 “条理性”。

(三)“用‘正向语言’引导,不否定宝宝的努力”
家长的语言会影响宝宝的情绪和专注力。当宝宝注意力不集中时,不要说 “你怎么又坐不住”“一点耐心都没有”—— 这些否定的话会让宝宝觉得 “我就是个注意力差的孩子”,反而更难专注;

换成 “正向引导” 的语言:

· 宝宝玩玩具中途想放弃时:“我们再试 1 分钟好不好?刚才你已经搭好了两块积木,再搭一块就能完成小房子啦!”

· 宝宝听故事跑开时:“故事里的小兔子马上要找到胡萝卜了,你想不想知道它在哪里找到的?我们坐下来听完这一段吧!”

· 原理:正向语言能给宝宝信心,让他们愿意尝试继续专注,而不是因为被否定而产生抵触情绪。

四、注意:帮宝宝提升注意力,避开这 3 个误区
很多家长在引导宝宝注意力时,容易陷入误区,反而影响效果,需要特别注意:

(一)不盲目 “训练”,避免 “注意力疲劳”
不要给宝宝安排太多 “注意力训练” 活动,比如一天内又做拼图、又做连线、又学识字 —— 宝宝的注意力像 “电池”,用完了需要充电(休息、自由玩耍)。如果强行让他们长时间专注,会导致 “注意力疲劳”,反而让他们更反感 “专注做事”。

正确的做法是:每天安排 1-2 次专注游戏,每次时间不超过宝宝的年龄对应的注意力时长(比如 3 岁宝宝每次不超过 5 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宝宝自由玩耍。

(二)不拿宝宝和别人比,每个宝宝节奏不同
有的家长看到别人家宝宝能专注玩 20 分钟,就着急自己家宝宝只能玩 5 分钟 —— 每个宝宝的发育节奏不同,注意力提升也有快有慢。拿宝宝和别人比较,不仅会让家长焦虑,还会让宝宝觉得 “我不如别人”,失去专注的信心。

正确的做法是:关注宝宝的 “进步”,比如宝宝之前只能专注玩 3 分钟,现在能玩 5 分钟,就及时表扬:“宝宝今天比昨天多专注玩了 2 分钟,越来越棒了!”

(三)不把 “好动” 等同于 “注意力差”
宝宝天生爱动,喜欢跑、跳、探索周围环境,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是 “注意力差” 的表现。只有当宝宝在 “需要专注” 的场景(如玩游戏、听故事)中,也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且持续时间长(比如半年以上)、影响到日常社交和学习时,才需要咨询儿童发育行为科医生,排除是否存在注意力发育异常。

五、总结:帮 “好动宝宝” 聚焦,关键在 “趣味 + 耐心”
宝宝的注意力不是 “逼出来” 的,而是在 “有趣的互动、宽松的环境、正向的引导” 中慢慢培养的。不需要复杂的教具,也不需要严格的训练,日常的小游戏、生活中的小互动,只要抓住 “宝宝的兴趣点”,耐心引导,就能帮他们的注意力像 “小蝴蝶” 一样,慢慢学会 “停留在花朵上”。

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鼓励,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就是培养注意力最好的方式。

(岳春彤/孔九利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发育行为科七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