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说话晚半拍别着急!聊聊娃语言发育的那些小秘密

2025-08-28 08: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看到邻居家同龄宝宝能说完整句子,自家娃却还只会蹦单个字,或是叫他名字要等几秒才回应,很多家长都会忍不住焦虑:“娃是不是语言发育迟缓?会不会影响以后说话?” 其实,每个宝宝的语言发育都有自己的 “节奏”,有的宝宝开口早,有的宝宝 “厚积薄发”,说话晚半拍未必是问题。

一、娃语言发育有 “时间表”,但不是 “硬标准”
很多家长都会对照 “语言发育时间表” 判断娃是否 “落后”,但实际上,这些时间表只是 “平均水平”,宝宝的发育速度只要在 “合理范围” 内,就不用过度担心。

(一)0-1 岁:语言发育的 “储备期”,先会 “听” 再学 “说”
1 岁前的宝宝虽然不会说话,但一直在悄悄 “打基础”,主要做两件事:

1. 熟悉声音:从出生后听到家人的声音,到 3 个月左右能区分 “妈妈” 和 “其他人” 的声音,6 个月能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9 个月能听懂简单指令(如 “抱抱”“再见”)—— 这些都是宝宝在积累 “语言素材”,就像在为 “说话” 存钱;

2. 尝试发音:从 2 个月的 “啊啊呀呀”(元音发音),到 6 个月的 “ bababa”“ mamama”(辅音 + 元音组合),再到 1 岁左右偶尔冒出 “爸爸”“妈妈”—— 这些不是真正的 “说话”,而是宝宝在练习 “口腔肌肉”,为清晰发音做准备。

这个阶段,宝宝 “听得多、说得少” 是正常的,家长别着急让宝宝 “开口”,多和宝宝说话才是关键。

(二)1-2 岁:语言发育的 “爆发前期”,从 “单个字” 到 “简单词组”
1 岁后,宝宝的语言能力会慢慢 “冒头”,但进度差异很大:

1. 12-18 个月:大多能说 5-10 个简单的词(如 “饭饭”“水水”“车车”),能听懂更多指令(如 “把球给妈妈”“不要碰插座”);有的宝宝可能说得少,但能通过手势(如指物、摇头)表达需求,这也是 “语言沟通” 的一种形式;

2. 18-24 个月:能说 10-20 个词,开始尝试说简单词组(如 “妈妈抱”“吃果果”“不要”),能听懂复杂一点的指令(如 “去把鞋子拿来穿上”)。

这个阶段,有的宝宝可能 15 个月就会说词组,有的宝宝 20 个月才刚会说单个字,只要能 “理解语言 +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需求”,就不用焦虑。

(三)2-3 岁:语言发育的 “爆发期”,从 “词组” 到 “完整句子”
2 岁后,宝宝的语言能力会 “突飞猛进”:

1. 24-30 个月:能说简单的完整句子(如 “宝宝要吃苹果”“妈妈带我出去玩”),会用 “我”“你” 等代词,能和家长进行简单对话(如家长问 “你想吃什么”,宝宝能回答 “想吃香蕉”);

2. 30-36 个月:能说更长的句子(如 “今天在公园玩了滑梯,还看到了小狗”),会描述简单的事情,能听懂故事的大致内容。

这个阶段,若宝宝 2 岁半还只会说单个字,或 3 岁还说不出完整句子,再结合 “理解能力”(如听不懂 “把杯子放桌上” 这类指令)综合判断,可能需要关注,但也不用直接贴上 “发育迟缓” 的标签。

二、解密:娃说话晚半拍,常和这 4 个原因有关
宝宝说话晚半拍,不是 “笨”,也不是 “不想说”,大多和生理发育、环境因素相关,家长先找到原因,才能更好地引导:

(一)“语言理解先于表达”,宝宝在 “攒词汇”
语言发育的规律是 “先理解,后表达”—— 宝宝要先听懂足够多的话,积累足够的词汇,才会慢慢说出来。有的宝宝 “听得懂但说不出”,比如家长说 “把玩具收起来”,他能照做,但自己不会说 “收玩具”,这是因为 “表达能力” 的发育比 “理解能力” 稍慢,就像学生要先学知识点,再练习做题一样,宝宝也需要 “先储备词汇,再练习表达”。

(二)“口腔肌肉没练够”,发音 “力不从心”
说话需要口腔肌肉(舌头、嘴唇、脸颊)的协调配合,比如发 “爸爸” 需要嘴唇闭合再张开,发 “姥姥” 需要舌头卷起来。如果宝宝平时吃的食物太软烂(如长期喝米糊、吃泥状食物),口腔肌肉得不到足够锻炼,就可能影响发音和说话的流畅度,导致 “想说但说不清楚”,进而不愿意开口。

(三)“语言环境太单一”,宝宝没 “模仿的素材”
宝宝学说话主要靠 “模仿”,如果家里的语言环境太单一,比如:

· 家长很少和宝宝说话,要么自己玩手机,要么让宝宝长时间看电视;

· 家人说话太快、太复杂,或方言、普通话混杂,宝宝难以捕捉清晰的语言信号;

· 宝宝一用手势表达需求(如指水杯),家长马上满足,没给宝宝 “开口说” 的机会。

这些情况都会让宝宝缺乏 “模仿和练习说话” 的机会,导致说话进度变慢。

(四)“个体发育差异”,宝宝有自己的 “节奏”
就像有的宝宝走路早(10 个月会走),有的宝宝走路晚(15 个月会走)一样,语言发育也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和遗传(如家长小时候也说话晚)、性格(如内向的宝宝更愿意先观察再开口)有关,只要宝宝的理解能力、社交互动(如能和家长玩简单游戏、有眼神交流)正常,说话晚半拍只是 “发育节奏不同”,不是问题。

三、实用:3 个 “趣味小方法”,帮娃轻松学说话
不用强迫宝宝 “开口”,也不用报昂贵的 “语言训练班”,日常的互动和游戏,就能帮宝宝慢慢提升语言能力,关键是抓住 “兴趣” 和 “机会”:

(一)“沉浸式说话”:把语言融入日常,让娃 “听够素材”
宝宝听得多了,自然会慢慢模仿,家长要做的就是 “随时随地和宝宝说话”,把语言变成 “生活的背景音”:

1. 做事情时 “边做边说”:比如给宝宝穿衣服时,说 “我们现在穿衣服啦,先把胳膊伸进袖子里,左边伸一伸,右边伸一伸,衣服穿好啦”;给宝宝做饭时,说 “妈妈在切胡萝卜,红红的胡萝卜,切小块,煮在粥里,宝宝吃了有营养”;

2. 回应宝宝的 “非语言表达”:当宝宝用手指水杯时,不要马上递给他,而是说 “宝宝想要水杯吗?是不是想喝水?你说‘水水’,妈妈就给你”,引导宝宝尝试发音;如果宝宝说不出,就带着他说 “水水”,再递给他水杯;

3. 读绘本时 “互动式说”:选画面丰富、文字简单的绘本(如《小熊宝宝绘本》),读的时候不要只念文字,还要描述画面,比如看到绘本里的小熊吃饭,说 “小熊在吃饭呢,它拿着勺子,一口一口吃米饭,真香呀”,同时做出 “吃饭” 的动作,让宝宝把 “语言” 和 “画面、动作” 结合起来。

(二)“口腔肌肉小游戏”:帮娃 “练够力气”,说话更清晰
通过简单的小游戏,锻炼宝宝的口腔肌肉,让他 “想说就能说清楚”:

1. “吹泡泡 / 吹羽毛”:准备泡泡水或轻一点的羽毛,让宝宝尝试 “吹”,家长可以示范 “轻轻吹,泡泡飞起来啦”“羽毛吹一吹,飘呀飘”—— 吹的动作能锻炼嘴唇和脸颊肌肉;

2. “吃有嚼劲的食物”:从宝宝 1 岁左右开始,逐渐添加有嚼劲的食物(如煮软的胡萝卜条、苹果片、小馒头),让宝宝用牙齿咀嚼,锻炼口腔肌肉;避免长期给宝宝吃泥状食物,防止口腔肌肉 “偷懒”;

3. “模仿动物叫声”:家长模仿简单的动物叫声(如 “小狗汪汪汪”“小猫喵喵喵”“小鸡叽叽叽”),让宝宝跟着模仿 —— 动物叫声简单、有趣,宝宝愿意尝试,同时能练习不同的发音方式。

(三)“语言互动小游戏”:让娃觉得 “说话好玩”,主动开口
用游戏激发宝宝说话的兴趣,让他觉得 “说话是一件有趣的事”,而不是 “任务”:

1. “词语接龙”:从简单的词语开始,家长说 “苹果”,引导宝宝说 “果果”(如果宝宝只会说单个字);家长说 “汽车”,引导宝宝说 “车车”;等宝宝会说词组后,升级为 “词组接龙”,家长说 “妈妈抱”,宝宝说 “抱宝宝”;

2. “猜猜是什么”:把宝宝熟悉的玩具(如小球、小车、玩偶)放进不透明的盒子里,让宝宝伸手摸一摸,然后问 “宝宝摸到什么啦?是小球吗?还是小车呀”,引导宝宝说出玩具的名字;如果宝宝说不出,就打开盒子,说 “原来是小球呀,宝宝说‘小球’”;

3. “角色扮演”:用宝宝喜欢的玩偶(如小熊、小兔)和他玩 “过家家”,家长拿着小熊说 “小熊饿了,想吃饭饭,宝宝能给小熊拿点吃的吗”,引导宝宝回应 “好” 或 “饭饭”;过程中家长多 “提问”,给宝宝 “说话” 的机会。

四、警惕:这 3 种情况,不是 “说话晚”,需要及时关注
虽然大多宝宝说话晚半拍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以下 3 种情况,说明可能存在 “语言发育迟缓” 的风险,需要尽快带宝宝去儿童发育行为科检查:

(一)“听不懂也说不出”,理解能力明显弱
如果宝宝 2 岁了,还听不懂简单的指令(如 “把球给妈妈”“不要碰”),也不会用任何方式(语言、手势)表达需求(如饿了不会指食物,渴了不会指水杯),说明他的 “语言理解能力” 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关注 ——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理解能力弱会直接影响后续的语言发育。

(二)“说话越来越少”,或出现 “语言倒退”
如果宝宝之前会说一些简单的词(如 “爸爸”“妈妈”),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反而不说了,或者说话越来越少,比如从会说 5 个词变成只会说 1 个词,这种 “语言倒退” 的情况需要警惕,可能和发育异常有关,要尽快就医检查。

(三)“伴随其他异常表现”,不只是 “说话晚”
如果宝宝除了说话晚,还伴随以下表现,也需要及时关注:

· 社交互动差:不愿意和家长对视,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对家人的陪伴没兴趣;

· 动作发育慢:比如 1 岁半还不会走路,2 岁还不会自己拿勺子吃饭;

· 有重复刻板行为:比如反复拍手、转圈,对某件物品(如旋转的风扇)过度痴迷。

这些表现可能不只是 “语言问题”,需要专业医生评估,排除其他发育异常。

五、总结:陪娃学说话,关键在 “不焦虑 + 找对方法”
宝宝说话晚半拍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的 “过度焦虑”—— 焦虑会让家长忍不住强迫宝宝说话,反而让宝宝对 “说话” 产生抵触,影响语言发育。

其实,陪娃学说话就像 “种小树苗”,需要耐心等待,也需要正确的 “浇水施肥”:多和宝宝说话,给够 “语言素材”;多玩口腔肌肉小游戏,帮他 “练够力气”;多做语言互动游戏,让他觉得 “说话好玩”。只要宝宝能理解语言、愿意尝试表达,即使比别人晚一点,也会慢慢追上。

(焦二军/张玲玲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发育行为科七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