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睡眠不好会诱发癫痫?这几个助眠小招试试

2025-08-28 09: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到癫痫,公众多关注“突然抽搐、意识丧失”等急性发作表现,却鲜少留意睡眠与癫痫发作的关联。临床中,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已被证实是诱发癫痫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癫痫患者而言,稳定的睡眠状态是预防发作的关键环节。

一、睡眠与癫痫的关联:睡眠不好为何会诱发癫痫?

睡眠与癫痫存在双向影响,睡眠状态的异常会直接干扰大脑神经活动,为癫痫发作创造条件,核心机制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睡眠周期紊乱,破坏大脑神经稳定性

正常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与“快速眼动睡眠”(REM),两个阶段交替进行,维持大脑神经细胞的平衡。当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时,睡眠周期会出现紊乱——如NREM阶段深度睡眠减少、REM阶段提前或延长,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无法充分休息,兴奋性异常升高。癫痫患者的大脑本就存在“神经元异常放电”的基础,睡眠周期紊乱会进一步降低神经放电的“阈值”,使异常放电更易引发癫痫发作。

(二)睡眠剥夺,增强大脑异常放电敏感性

长期睡眠不足(每日睡眠时长<6小时)或频繁熬夜,会导致“睡眠剥夺”状态。此时大脑会处于过度疲劳状态,神经递质分泌失衡——如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增多,两者平衡被打破。这种失衡会增强癫痫患者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敏感性,原本处于“潜伏状态”的异常放电可能被激活,进而诱发癫痫发作,尤其对部分“睡眠相关性癫痫”患者(仅在睡眠中或睡醒后发作)影响更为显著。

(三)睡眠障碍伴随的生理应激,间接诱发发作

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常伴随夜间反复觉醒、缺氧、心率波动等生理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导致身体处于轻度应激状态,促使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对癫痫患者而言,这种生理应激会成为“诱因”,叠加本身的神经放电异常,显著提升癫痫发作的概率。

二、癫痫患者需警惕的3类睡眠问题

并非所有睡眠问题都会诱发癫痫,但以下3类睡眠异常需重点关注,它们与癫痫发作的关联更为密切:

(一)慢性睡眠不足

表现为长期每日睡眠时长不足6-7小时,或夜间频繁醒来(觉醒次数≥3次/晚)、早醒(比平时起床时间提前2小时以上)。这种睡眠不足会逐渐累积“睡眠债”,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持续处于疲劳状态,对癫痫患者而言,会逐步降低发作阈值,增加白天或夜间发作的风险。

(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常见于中年肥胖、打鼾明显的癫痫患者,表现为夜间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暂停时间≥10秒)、打鼾突然中断,伴随夜间憋醒、口干、晨起头痛。该问题会导致睡眠中缺氧,使大脑因供氧不足出现神经细胞功能紊乱,同时频繁觉醒破坏睡眠结构,双重作用下易诱发癫痫发作,尤其在深度睡眠阶段风险更高。

(三)睡眠节律紊乱

表现为入睡时间不固定(如今天22点睡、明天凌晨1点睡)、昼夜颠倒(白天嗜睡、夜间清醒),或因倒班、跨时区旅行导致“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律紊乱会干扰大脑“视交叉上核”(调控睡眠-觉醒周期的核心脑区)的功能,使神经递质分泌、激素水平出现异常波动,进而影响神经细胞的稳定性,成为癫痫发作的潜在诱因。

三、针对性助眠策略:从作息到环境,5个维度改善睡眠

癫痫患者改善睡眠需遵循“科学、稳定、温和”的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癫痫病情的助眠方式(如部分镇静药物),可从以下5个维度制定助眠方案:

(一)建立稳定的睡眠节律,锚定“生物钟”

l 固定作息时间:每日固定入睡(如22:00-22:30)与起床(如6:30-7:00)时间,即使周末也不偏差超过1小时,通过长期规律作息,让大脑形成稳定的“睡眠-觉醒”条件反射,减少入睡困难。

l 控制日间睡眠时长:若白天需补觉,单次午睡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且需在15:00前结束,避免过长午睡(>1小时)或傍晚补觉,防止夜间睡眠驱动力下降,导致入睡延迟。

l 避免昼夜颠倒:夜间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强光照射,白天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上午10点晒太阳15-20分钟),利用自然光调节生物钟,强化“白天清醒、夜间睡眠”的节律。

(二)打造“睡眠友好”的卧室环境,减少干扰

l 控制环境光线:卧室安装遮光性强的窗帘,夜间入睡时保持完全黑暗(可使用微弱的小夜灯,亮度<5勒克斯),避免路灯、电子设备指示灯等光线刺激,因为光线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

l 调节温湿度与噪音:卧室温度控制在18-22℃,湿度保持在50%-6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干扰睡眠;使用隔音材料(如隔音窗帘、地毯)减少外界噪音(如交通声、邻居噪音),若环境噪音无法避免,可使用白噪音机(如海浪声、雨声)掩盖干扰,帮助放松入睡。

l 优化床品与布局: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支撑性好,避免过软导致腰部不适)、透气亲肤的床品(如纯棉材质);卧室仅用于睡眠与放松,不放置书桌、电视等与“工作、娱乐”相关的物品,让大脑形成“床=睡眠”的关联认知。

(三)调整睡前行为习惯,避免“兴奋刺激”

l 控制睡前电子设备使用: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这类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入睡困难;若需使用,可开启“蓝光过滤模式”,并将亮度调至最低。

l 选择温和的睡前活动:睡前可进行低强度放松活动,如阅读纸质书(非刺激性内容)、听舒缓音乐(如古典乐、自然音效)、做简单的拉伸(如颈肩放松、腿部拉伸),帮助身体从“活跃状态”过渡到“放松状态”,避免睡前剧烈运动、看紧张刺激的影视内容,防止大脑兴奋。

l 管理睡前饮食与饮水: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尤其避免辛辣、油腻、过甜食物,防止消化不良影响睡眠;睡前1小时减少饮水量,避免夜间频繁起夜;若睡前感到饥饿,可少量进食温牛奶、全麦饼干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空腹入睡。

(四)应对睡眠障碍,针对性干预

l 改善轻度失眠:若存在入睡困难(躺下30分钟内无法入睡),可尝试“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从脚趾开始,依次紧绷肌肉5秒后放松10秒,逐步向上至头部,通过身体放松带动大脑放松;或使用“呼吸放松法”(如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调节自主神经,缓解焦虑情绪。

l 干预睡眠呼吸暂停:肥胖患者需通过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减轻体重,减少颈部脂肪堆积对气道的压迫;睡眠时采用侧卧位(可在背部放置小枕头辅助固定姿势),避免仰卧导致舌根后坠阻塞气道;若症状严重(如夜间憋醒频繁、白天嗜睡明显),需及时就医进行睡眠监测,必要时使用无创呼吸机(CPAP)治疗。

l 缓解夜间觉醒:若夜间频繁醒来,避免立即查看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可尝试“闭目静卧”,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重新放松;若清醒超过20分钟,可起床到昏暗的房间做低强度活动(如看几页纸质书),待有睡意后再回到床上,避免在床上“强迫自己入睡”导致焦虑。

(五)合理利用自然助眠方式,避免药物依赖

l 适度日间运动:每日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运动时间选择在上午或下午(避免睡前3小时内运动),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递质,帮助改善夜间睡眠质量;但需注意,癫痫患者运动时需有人陪同,避免单独进行高强度或危险运动(如登山、游泳),防止运动中发作。

l 调节饮食辅助睡眠:日常可适量摄入富含褪黑素、镁元素的食物(如坚果、香蕉、燕麦、樱桃),这类食物对神经系统放松、睡眠调节有辅助作用;避免睡前饮用咖啡、浓茶、酒精等饮品,咖啡与浓茶中的咖啡因会兴奋神经,酒精虽可能助眠,但会破坏睡眠结构,减少深度睡眠,导致夜间易醒、晨起头痛。

l 利用光照调节:白天(尤其是上午)适当暴露在自然光下15-30分钟,自然光可抑制褪黑素分泌,保持白天清醒,同时促进夜间褪黑素正常分泌,帮助维持睡眠节律;阴雨天气可使用全光谱灯(模拟自然光)替代,每日照射20分钟,同样能起到调节生物钟的作用。

四、核心提醒:癫痫患者助眠需规避的3个风险点

癫痫患者改善睡眠时,需特别注意以下3个风险点,避免因不当助眠方式诱发癫痫或影响病情:

(一)避免自行使用助眠药物

部分患者可能因失眠严重,自行购买镇静催眠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这类药物可能与抗癫痫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甚至增加癫痫发作风险。若失眠持续超过2周,需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后制定安全的助眠方案(如选择对癫痫影响小的助眠药物,或调整抗癫痫药物剂量),不可自行用药。

(二)警惕睡眠中癫痫发作的安全防护

睡眠中是癫痫发作的高发时段,改善睡眠的同时需做好安全防护:卧室床具避免过高(床高<50厘米),床边放置软垫,防止发作时坠床受伤;睡前移除卧室中的尖锐物品(如剪刀、玻璃杯),避免发作时碰撞受伤;若患者夜间发作频繁,建议与家人同屋居住,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发作。

(三)定期监测睡眠与癫痫发作的关联

建议患者或家属记录“睡眠-癫痫日记”,内容包括每日睡眠时长、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次数、是否出现打鼾/憋醒,以及癫痫发作的时间、频率、发作前的睡眠状态。通过日记可明确“睡眠问题是否与癫痫发作相关”(如睡眠不足后发作频率升高),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如优化抗癫痫药物、针对性改善睡眠)提供依据。

五、总结:稳定睡眠是癫痫管理的“重要防线”

睡眠不好对癫痫患者而言,不仅是“休息问题”,更是诱发癫痫发作的“风险因素”。核心在于通过科学方法建立稳定的睡眠节律、打造友好的睡眠环境、调整睡前习惯,从多个维度改善睡眠质量,降低因睡眠异常诱发癫痫的概率。

需明确的是,癫痫患者的睡眠改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结合自身情况逐步调整,同时定期与神经内科医生沟通睡眠状况,若出现睡眠问题持续不缓解、癫痫发作频率升高,需及时就医评估,通过“癫痫治疗+睡眠干预”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量。

(高亚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五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