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梗死后睡不着?调整睡眠有这几个妙招

2025-04-15 11:4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夜深人静,病房里的灯已调暗,可老李还是睁着眼睛。自从三个月前那次脑梗死,他就像换了个人:白天昏昏沉沉,夜里却睡意全无,刚有点困意,手臂的麻木感或胸口一阵慌乱就把他惊醒。老伴心疼地说:“要不给你拿片安眠药?”老李摇头——他听说脑梗死后吃药得特别小心。其实,像老李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研究显示,约四成到六成的人在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易醒、早醒、昼夜颠倒,甚至伴随噩梦、焦虑、抑郁。睡不好不仅让人疲惫,更会影响神经重塑、血压波动、血糖控制,增加再次卒中的风险。要想把睡眠“找回来”,需要一场兼顾药物、行为、心理、环境的多维度“修复工程”。

一、为什么脑梗死后特别容易失眠

1.  脑内“生物钟”受损:梗死部位如果波及丘脑、脑干、额叶等睡眠调节中枢,就像主控台被拔掉电源,昼夜节律瞬间紊乱。

2.  神经递质失衡:卒中后乙酰胆碱、5-羟色胺、多巴胺等水平改变,既影响情绪,也干扰睡眠—觉醒开关。

3.  身体不适:偏瘫、肩痛、肌肉痉挛、夜间尿频、吞咽困难导致的呛咳,都会成为“定时闹钟”。

4.  心理因素:对再次发病的恐惧、角色突变带来的无力感、经济压力,共同放大焦虑和抑郁,形成“越怕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怕”的恶性循环。

5.  药物副作用:部分降压药、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胆碱能药物具有兴奋或利尿作用,若服用时间不当,会把患者“推”出深睡眠。

二、先评估,再出手:把失眠“拆成零件”

    在动手调整之前,先花三天时间记录“睡眠日记”:几点上床、多久入睡、夜间醒来几次、早上几点醒、白天小睡多久、是否做梦、情绪如何。与此同时,测量血压、血糖、体温,观察肢体疼痛和夜尿情况。带着这些信息去找卒中专科医生或睡眠门诊,排除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心衰、甲亢等“同谋”,再决定干预方案。

三、非药物“第一枪”:重建睡眠节律

1.  固定“起床锚点”

    无论前一晚睡得多糟糕,早上都在同一时间拉开窗帘。阳光是生物钟最强大的“对时器”,哪怕只是坐在阳台晒十分钟,也能让褪黑素节律重新校准。

2.  打造“睡前一小时仪式”

    关掉手机、平板,把最刺眼的蓝光拒之门外;用温水泡脚或淋浴,让体表温度先升后降,触发睡意;听舒缓音乐或做三分钟腹式呼吸,把呼吸频率降到每分钟6次,副交感神经占上风,身体自然放松。

3.  白天“充电”不过量

    很多家属心疼患者,白天任由其在床上“补觉”,结果夜间更加清醒。正确做法是:午睡控制在20—30分钟,且必须在下午三点前结束;其余时间鼓励坐起、站立、做简单康复训练,让“疲劳债务”在晚上一次性偿还。

4.  疼痛与痉挛管理

    睡前两小时进行被动牵伸、热敷或低频脉冲电刺激,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肌肉松弛剂或止痛药的时间与剂量,避免夜间“抽筋式惊醒”。

5.  饮食与饮水策略

    晚餐清淡不过饱,避免油炸、辣椒、大量豆制品引起胃食管反流;睡前2小时停止大量饮水,减少夜尿;咖啡因、浓茶、酒精一律下午三点后“封禁”。

四、药物: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精准工具

1.  褪黑素缓释片:适合昼夜颠倒、夜间易醒的患者,剂量从0.5—2毫克起,睡前30分钟服用,连续使用不超过3个月。

2.  非苯二氮卓类:如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半衰期短、次日残余效应小,可短期用于入睡困难,但需警惕跌倒风险。

3.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米氮平、曲唑酮、阿戈美拉汀,既能改善情绪,又能延长深睡眠,适合合并焦虑抑郁者。

4.  中成药:枣仁安神胶囊、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等,对轻中度失眠、心悸易惊有一定帮助,但需辨证使用。

所有药物都要遵循“最低有效剂量、短期使用、逐步减停”的原则,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

五、心理与康复:把“大脑”重新哄睡

1.  认知行为疗法(CBT-I)

    通过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重建三大技术,把“床=失眠”重新改写为“床=睡觉”。例如:只在困倦时上床,若20分钟未睡着立即起身到客厅,等有睡意再回来;白天把卧室窗帘拉开,晚上保持黑暗,强化“昼夜分明”的环境暗示。

2.  正念冥想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身体扫描或温和的声音上,每当杂念浮现,只需温柔地把注意力带回当下。每天练习10—15分钟,可显著降低夜间觉醒次数。

3.  家属协同

    鼓励患者白天表达情绪,而不是把焦虑带到床上;夜间陪护者避免频繁查看、询问“睡着没”,以免形成“被监视”压力。

4.  康复训练节奏

    上午进行大肌群力量、平衡训练,下午做精细动作和语言训练,既消耗能量,又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为夜间深睡眠“铺路”。

六、环境微调:让卧室成为“安全茧”

1.  温度:22—25℃为宜,过热易醒,过冷易痉挛。

2.  光线:遮光窗帘+小夜灯组合,夜间如厕不必开顶灯。

3.  声音:若无法避免城市噪音,可用白噪音机或手机APP播放雨声、海浪声。

4.  床品:选择软硬适中的康复床垫,偏瘫侧放置枕头防止肢体下垂;被子重量不超过体重的7%,避免压迫患侧。

5.  安全:床边加装护栏和感应夜灯,卫生间铺设防滑垫,减少跌倒恐惧。

七、常见误区,一次说清

误区一:熬夜后白天狂睡能把觉“补”回来。

真相:碎片化睡眠无法替代深睡眠,反而打乱生物钟。

误区二:睡前喝酒睡得香。

真相:酒精缩短入睡潜伏期,却破坏后半夜深睡眠,增加夜尿和早醒。

误区三:长期吃安眠药会上瘾,宁可硬扛。

真相:在医生指导下短期、间断使用,配合非药物疗法,成瘾风险极低;硬扛反而让失眠慢性化。

误区四:脑梗死后必须“静养”,少动才安全。

真相:适度运动可促进侧支循环、改善情绪、增加睡眠驱动力,关键是在康复师指导下循序渐进。

八、写在最后:把夜晚还给大脑,也把希望还给自己

    睡眠不是奢侈品,而是大脑自我修复的“黄金时段”。每一次深睡眠,都是神经突触重新连接的“工地”;每一次快速眼动期,都是情绪记忆的“整理箱”。脑梗死后的失眠固然顽固,却并非无解。只要患者、家属、医生、康复师四方合力,从光线、温度、情绪、药物、训练多维度入手,就能把“漫漫长夜”重新切割成一段段安稳的睡眠。

    愿每一位卒中幸存者,都能在黎明前安心睡去,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里,带着清醒而轻盈的大脑,再次拥抱生活。

(尚小洁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安阳市心血管病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