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说话比同龄娃晚?多和宝宝 “唠嗑” 能帮上忙

2024-05-20 16: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语言是宝宝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工具,每个宝宝语言发展的节奏各不相同。有些宝宝开口说话的时间会比同龄孩子稍晚,这并不意味着存在异常。在日常生活中,与宝宝多 “唠嗑” 是促进其语言发展的有效方式,这种看似简单的互动,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宝宝的语言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一、“唠嗑” 为何能助力语言发展

语言的习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渐进过程。宝宝在不断接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会逐渐理解词汇的含义、掌握语法规则,进而尝试表达。“唠嗑” 正是为宝宝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输入渠道。

在与宝宝的互动中,持续的语言刺激能让宝宝的大脑不断接收声音信号,这些信号会被大脑处理、储存,逐渐形成对语言的感知。同时,“唠嗑” 时的语气、语调、表情等非语言信息,也能帮助宝宝理解语言所传递的情绪和意义,增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此外,“唠嗑” 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宝宝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会通过眼神、动作、咿呀学语等方式回应,这种回应会进一步激发家长的交流欲望,形成良性循环,为宝宝创造更多语言练习的机会,推动其从理解语言向表达语言过渡。

二、日常 “唠嗑” 的正确打开方式

日常 “唠嗑” 并非漫无目的地闲聊,掌握正确的方式能让效果事半功倍。家长需要根据宝宝的年龄和发展阶段,调整交流的内容和方式,让 “唠嗑” 更贴合宝宝的认知水平。

(一)围绕日常活动展开交流

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可以成为 “唠嗑” 的素材。在给宝宝换尿布时,可以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现在要给宝宝换尿布啦,先把脏尿布解开,宝宝乖乖躺好哦,换完就舒服啦。” 在喂宝宝吃饭时,说说食物的名称和状态:“这是甜甜的南瓜泥,软软糯糯的,宝宝尝一口。”

这样的交流能让宝宝将语言与具体的事物和动作联系起来,帮助宝宝理解词汇的含义。同时,重复的场景和相似的语言表达,能让宝宝在多次接触后加深记忆,为后续的表达积累素材。

(二)用简单清晰的语言交流

宝宝的认知能力有限,过于复杂的语言会让宝宝难以理解。在 “唠嗑” 时,应使用简单、简短的句子,用词要准确、清晰。避免使用过于抽象或生僻的词汇,尽量选择宝宝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名称和动作词汇。

例如,看到宝宝在玩球,可以说 “球,红色的球,宝宝拿球”,而不是 “宝宝正在玩一个颜色鲜艳的红色球体”。简单清晰的语言能让宝宝更容易捕捉到关键信息,提高对语言的理解效率。

(三)注重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单调的语言容易让宝宝失去兴趣,而丰富的语气和语调能让 “唠嗑” 更具吸引力。在交流时,家长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调整语气和语调。比如,描述开心的事情时,语气可以轻快、上扬;提醒宝宝注意安全时,语气可以温和但坚定。

生动的语气和语调能让语言更具感染力,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更愿意参与到交流中来。同时,语气和语调的变化也能帮助宝宝理解语言背后的情绪,增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三、“唠嗑” 中不可忽视的细节

在与宝宝 “唠嗑” 的过程中,一些细节往往会影响效果,家长需要格外注意。

(一)给予宝宝回应的机会

“唠嗑” 是双向的互动,家长不能只顾着自己说,而忽略了宝宝的回应。当宝宝发出咿呀声、做出动作或用眼神示意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回应,比如模仿宝宝的声音、回应宝宝的动作,让宝宝感受到自己的回应是有意义的,从而更愿意主动交流。

即使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家长也要将其视为交流的伙伴,通过回应鼓励宝宝参与,培养其交流的意愿。

(二)避免过度干预和催促

每个宝宝的语言发展都有自己的节奏,在 “唠嗑” 过程中,家长要避免过度干预和催促。当宝宝尝试表达时,即使表达不完整或发音不准确,也不要急于纠正或打断,要耐心倾听,给予宝宝表达的信心。

过度的纠正和催促会让宝宝产生挫败感,降低交流的积极性。家长应给予宝宝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自然地发展语言能力。

(三)结合肢体语言辅助交流

语言交流不仅仅是声音的传递,肢体语言也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在 “唠嗑” 时,家长可以配合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比如说到 “再见” 时挥手,说到 “开心” 时微笑,让宝宝将语言与具体的肢体信号联系起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肢体语言能让交流更生动、形象,帮助宝宝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同时也能增强亲子之间的互动感。

四、不同阶段 “唠嗑” 的侧重点

宝宝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语言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也不同,“唠嗑” 的侧重点应随之调整。

(一)0-6 个月:以声音刺激为主

这个阶段的宝宝主要通过听来接收语言信息,家长可以多给宝宝发出各种声音,比如温柔的说话声、悦耳的歌声、模仿自然界的声音等。在与宝宝互动时,要近距离地对着宝宝说话,让宝宝能清晰地看到家长的口型和表情,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可以在宝宝醒着的时候,随时与宝宝 “唠嗑”,说说身边的事物,即使宝宝没有明显的回应,持续的声音刺激也能为其语言发展埋下伏笔。

(二)7-12 个月:引导宝宝模仿发音

此阶段的宝宝开始对语言产生更多的兴趣,会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家长在 “唠嗑” 时,可以多重复一些简单的词汇,如 “爸爸”“妈妈”“饭饭” 等,引导宝宝模仿发音。

当宝宝发出类似的音节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回应,强化宝宝的模仿行为。同时,继续结合日常活动描述事物和动作,丰富宝宝的词汇储备。

(三)1-2 岁:鼓励宝宝用简单词语表达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能理解很多词汇,开始尝试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家长在 “唠嗑” 时,可以多向宝宝提出简单的问题,如 “宝宝要喝水吗?”“这是什么呀?”,引导宝宝用 “要”“水”“球” 等简单词语回应。

当宝宝表达不清楚时,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意图说出相应的词语,帮助宝宝积累表达经验。同时,逐渐增加句子的长度和复杂度,为宝宝提供更丰富的语言输入。

五、“唠嗑” 之外的辅助措施

除了日常 “唠嗑”,还有一些辅助措施能配合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

(一)多给宝宝听适龄的音频

选择适合宝宝年龄的儿歌、故事音频,在宝宝玩耍或休息时播放。这些音频能为宝宝提供额外的语言刺激,同时培养宝宝对语言的兴趣。但要注意控制播放时间,避免过度依赖音频而减少亲子互动。

(二)让宝宝接触丰富的环境

带宝宝走出家门,接触不同的环境和人群,如公园、超市等。在新的环境中,宝宝会接触到更多新鲜的事物和词汇,家长可以结合所见所闻与宝宝 “唠嗑”,让宝宝的语言学习更贴近生活。

(三)保证充足的亲子陪伴时间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是宝宝语言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陪伴过程中,家长的专注和投入能让宝宝感受到安全感和被关注,从而更愿意与家长交流。尽量减少陪伴时看手机、看电视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让 “唠嗑” 更有质量。

总之,宝宝说话比同龄娃晚一些并不可怕,家长无需过度焦虑。通过日常与宝宝多 “唠嗑”,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结合宝宝的成长阶段调整交流策略,同时配合适当的辅助措施,就能有效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让 “唠嗑” 成为亲子之间温馨的互动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宝宝逐步提升语言能力,顺利迈出语言表达的重要一步。

(刘婷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康复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