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病案里的数字不是“乱填的”,是患者的“健康密码本”
病案(也就是病历)里藏着一堆数字:体温37.5℃、血压130/80mmHg、白细胞计数12×10⁹/L、血糖6.8mmol/L……这些数字看着零散,其实是医生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就像“侦探破案时收集的线索”,每条线索单独看不起眼,串起来就能还原真相。
二、基础数字:体温、血压、心率,是身体的“日常体检表”
病案首页最显眼的就是“生命体征”数字,这些数字反映身体的“基本运行状态”,像机器的“仪表盘”,数值正常说明机器运转平稳:
1.体温:36-37℃是“正常区间”,高一点低一点都有意义
正常腋下体温是36-37℃,超过37.3℃算发烧(37.3-38℃是低烧,38.1-39℃是中烧,39℃以上是高烧)。病案里会记录发烧的时间(比如“下午3点体温38.5℃”)和变化(比如“用退烧药后1小时降至37.8℃”)。
这些数字能帮医生判断感染类型:细菌感染(比如肺炎)常是“持续高烧”(体温稳定在39℃),病毒感染(比如感冒)常是“忽高忽低”(上午37.5℃,下午38.5℃)。如果体温低于36℃(比如术后患者),可能是“体温过低”(需要保暖),提示身体代谢慢。
2.血压:120/80mmHg是“理想值”,高低都要警惕
血压的两个数字(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代表“心脏收缩时的压力”和“心脏舒张时的压力”。正常范围是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超过140/90mmHg是高血压,低于90/60mmHg是低血压。
病案里会记录血压的变化:比如“患者入院时血压150/95mmHg,服用降压药3天后降至130/85mmHg”,医生能通过数字调整用药剂量。血压忽高忽低(比如上午120/80,下午160/100),可能是“继发性高血压”(比如肾脏问题导致),需要进一步检查。
3.心率:60-100次/分钟,太快太慢都“费心脏”
心率是每分钟心跳次数,正常成人60-100次/分钟(运动员可能50-60次/分钟,属于正常)。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心动过速)可能是发烧、贫血、紧张导致;低于60次/分钟(心动过缓)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脏传导问题。
病案里会把心率和体温、血压一起记录(比如“体温38℃,心率110次/分钟”),医生能通过关联数字判断原因:发烧时心率快(每升高1℃,心率约增10次)是正常反应,不发烧但心率快(比如90次/分钟)可能需要查贫血或甲亢。
三、化验数字:血液、尿液、粪便里的“健康信号”,比症状更准确
抽血、验尿、查粪便得到的数字,能反映身体“内部情况”(比如肝脏是否受损、是否有糖尿病),这些数字是医生诊断的“硬证据”:
1.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各有“职责范围”
-白细胞(4-10×10⁹/L):身体的“卫兵”,升高说明有感染(细菌感染常升高明显,病毒感染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降低可能是免疫力差(比如化疗后)。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女性115-150g/L,男性120-160g/L):负责运氧气,数值低是贫血(患者会头晕、乏力),医生通过下降速度(比如一周内从120g/L降到90g/L)判断贫血是否严重(是否需要输血)。
-血小板(100-300×10⁹/L):负责止血,数值低(比如50×10⁹/L)可能导致出血(比如皮肤瘀斑),手术前血小板低于80×10⁹/L,医生会考虑输血小板(避免术中出血不止)。
2.生化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反映器官“工作状态”
-肝功能(转氨酶:0-40U/L):转氨酶升高(比如80U/L)说明肝细胞受损(可能是肝炎、药物损伤),升高越多,损伤越重(超过300U/L可能是严重肝损伤)。
-肾功能(肌酐:男性57-111μmol/L,女性41-81μmol/L):肌酐升高说明肾脏排泄功能下降(比如慢性肾病),医生会结合病史(比如是否有高血压)判断是否需要护肾治疗。
-血糖(空腹3.9-6.1mmol/L):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可能是糖尿病,病案里会记录多次血糖值(比如“空腹7.5mmol/L,餐后2小时11.2mmol/L”),医生通过数字变化调整降糖药剂量。
3.尿液检查:尿蛋白、尿糖,是“肾脏和糖尿病的预警”
-尿蛋白(正常阴性):“+”(阳性)说明肾脏滤过功能有问题(比如肾炎),“+++”比“+”更严重(提示大量蛋白漏出)。
-尿糖(正常阴性):阳性可能是血糖太高(超过肾糖阈,比如糖尿病),医生会结合血糖值判断(比如血糖10mmol/L,尿糖“+”,支持糖尿病诊断)。
四、影像数字:CT、B超、X光片里的“尺寸和密度”,帮医生“定位病变”
影像检查(CT、B超等)报告里的数字(比如“结节大小3cm×2cm”“囊肿直径5mm”),能让医生“看到”病变的位置、大小、变化,比“描述性语言”(比如“有个小肿块”)更精准:
1.尺寸数字:病变“长多大”,决定治疗方案
-肺结节(CT报告里的“直径5mm”):小于5mm的结节多为良性,医生会让患者每年复查(看是否长大);5-10mm的结节需要3-6个月复查;超过10mm的结节可能需要手术(担心恶性)。
-子宫肌瘤(B超报告“大小5cm×4cm”):小于5cm且无症状(比如不出血),可以观察;超过5cm且有症状(比如月经多),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这些数字的变化(比如“半年前结节3mm,现在5mm”)比单次数字更重要,医生能通过“生长速度”判断病变性质(良性病变长得慢,恶性可能长得快)。
2.密度数字:CT值反映“病变是实性还是囊性”
CT报告里的“CT值”(单位HU)能说明病变的“密度”:
-水样密度(0HU左右):多为囊肿(比如肝囊肿,里面是液体),良性可能性大。
-软组织密度(30-50HU):可能是肿瘤(实性),需要进一步检查(比如增强CT)。
-高密度(80-100HU以上):可能是结石(比如肾结石)或钙化(比如乳腺钙化灶)。
医生通过CT值结合尺寸,能初步判断病变类型(比如“5cm×4cm,CT值0HU”,更可能是肝囊肿,而不是肝癌)。
五、手术数字:出血量、时长、切口长度,反映手术“难度和效果”
手术记录里的数字(比如“出血量50ml”“手术时长2小时”),能反映手术的“难易程度”和“患者恢复情况”,是术后护理的“参考依据”:
1.出血量:“失血多少”决定是否输血
-小手术(比如疝气修补)出血量常少于100ml,患者一般不用输血。
-大手术(比如胃癌根治术)出血量可能500-1000ml,医生会根据患者血红蛋白值(比如低于70g/L)决定是否输血。
病案里会记录“出血量”和“输血量”(比如“出血800ml,输红细胞4单位”),护士能根据这些数字调整术后补液量(比如失血多的患者需要多补液体)。
2.手术时长和切口长度:“做多久”“切多长”,影响恢复速度
-手术时长(比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0分钟”):时长越长,患者麻醉时间越长(恢复可能慢一点),护士会重点观察术后6小时的生命体征(比如心率、血压)。
-切口长度(比如“腹部切口5cm”):切口越短(比如腹腔镜手术的0.5cm小孔),术后疼痛越轻、愈合越快,病案里的数字能帮医生对比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比如腹腔镜vs开腹,哪个恢复更好)。
六、数字的“连贯性”:多年病案对比,发现“健康趋势”
病案管理科会保存患者多年的病案(至少30年),把不同时间的数字放在一起对比,能发现“隐藏的健康问题”:
1. 血压:5年前120/80mmHg,现在140/90mmHg,说明血压在升高(可能发展为高血压,需要干预)。
2. 血糖:每年体检空腹血糖从5.6mmol/L升到6.2mmol/L,再升到6.8mmol/L,提示“糖耐量下降”(糖尿病前期,需要控制饮食)。
3. 肿瘤标志物(比如CEA):术后从100ng/ml降到5ng/ml,说明治疗有效;半年后又升到20ng/ml,提示可能复发(需要进一步检查)。
这些数字的变化,比单次检查结果更有意义,能帮医生提前干预(比如在糖尿病前期控制血糖,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总结:病案里的数字是“健康的语言”,读懂它们就能守护健康
病案里的数字(体温、血压、化验值、影像尺寸),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身体在“用数字说话”——告诉你哪里正常、哪里有问题、问题在变好还是变坏。
病案管理科保存这些数字,医生分析这些数字,最终目的是“让数字为健康服务”:通过体温变化判断感染是否控制,通过肿瘤大小变化判断治疗是否有效,通过多年血压对比预防高血压。
对每个人来说,了解自己病案里的数字(比如每年体检后对比血压、血糖),就能更早发现健康隐患。毕竟,数字不会说谎,它们是最忠实的健康伙伴。
(丁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