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腹腔镜手术的气腹压力,调对了才好操作

2024-05-11 14: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说说:腹腔镜手术离不开“气腹”,压力是“关键开关”

腹腔镜手术,就是医生通过几个小孔(直径0.5-1厘米)把镜头和器械伸进肚子里做手术,不用像传统手术那样开大口子。但肚子里本来是“挤挤攘攘”的(肠子、胃、肝脏堆在一起),镜头伸进去啥也看不清,这时候就得靠“气腹”——往肚子里充二氧化碳气体,把肚子撑起来,给手术腾出“操作空间”。

气腹压力,就是肚子里气体的压力(单位是毫米汞柱,mmHg),就像给气球充气的“力度”:压力太低,肚子撑不起来(空间太小,器械转不开);压力太高,肚子被撑太胀(可能压坏内脏、影响呼吸)。调对压力,医生才能看得清、操作顺,患者也少受罪,这是腹腔镜手术的“核心技术活”之一。

手术室里常说:“气腹压力差2mmHg,手术难度差一半。”压力不合适,医生可能因为视野模糊(肠子挡住镜头)反复调整器械,增加操作时间;患者可能因为压力过高,术后肩膀疼、肚子胀得厉害。

二、为啥要往肚子里充“二氧化碳”?不是随便一种气体都行

气腹用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O₂),这是经过百年实践选出来的“最佳选手”,其他气体(比如氧气、空气)都不合适,原因有三个:

1.二氧化碳“容易被身体吸收”,即使漏气也安全

手术结束后,肚子里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腹膜(肚子里的薄膜)慢慢吸收,然后通过肺部呼吸排出去(就像我们平时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在体内“积留”。如果用空气(含氧气、氮气),氮气很难被吸收,可能在体内形成“气栓”(堵塞血管),有生命危险。

2.二氧化碳“不助燃”,避免电刀“引火烧身”

腹腔镜手术常用“电刀”(通电的器械,用来切割组织、止血),电刀工作时会产生火花。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就像灭火器里的气体),即使电刀碰到气体,也不会着火;如果用氧气,火花可能引燃氧气,导致肚子里“着火”(虽然罕见,但后果严重)。

3.二氧化碳能让“内脏暂时‘冻住’”,减少晃动

充入二氧化碳后,肚子里的压力会让内脏(比如肠子)被“压”在一边,暂时不会随便晃动(就像“用手按住浮动的气球”),医生操作时(比如切除胆囊),内脏不会来回移动,视野更稳定。

三、压力“高了低了”都不行,就像“Goldilocks原则”:不高不低才刚好

腹腔镜手术的气腹压力,不是固定值,但有个“安全范围”(成人通常12-15mmHg,儿童8-10mmHg),这个范围是医生和工程师反复测试得出的——既能撑开肚子,又不伤害身体:

1.压力太低(<10mmHg):肚子撑不开,操作像“在夹缝里干活”

压力不够,肚子里的空间小(就像“气球没吹起来,手伸不进去”),内脏挤在一起,医生的镜头可能被肠子挡住(看不清要切的部位),器械活动空间小(比如钳子张开幅度不够,夹不住组织),不得不反复调整镜头角度,甚至可能因为视野不清误伤周围血管(比如胆囊附近的胆管)。

另外,压力太低时,肚子里可能“漏气”(气体从穿刺孔跑出来),压力越来越低,医生得频繁“补气”,打断手术节奏,延长手术时间。

2.压力太高(>16mmHg):身体会“不舒服”,甚至出危险

压力过高,肚子被撑得太胀,会带来一串问题:

-压迫肺部:胸腔空间变小,肺不能充分扩张,患者的氧气吸入量减少(血氧饱和度下降),需要麻醉师加大氧气流量。

-影响循环:肚子里的血管被压迫,血液回流到心脏的量减少,血压可能下降(需要用升压药维持)。

-损伤内脏:长期高压(超过2小时)可能让肠管、肝脏表面的毛细血管破裂(少量出血),术后患者会觉得肚子胀、肩膀疼(二氧化碳刺激膈肌,疼痛放射到肩膀)。

就像“穿鞋”,太小挤脚,太大走路不稳,合适的尺码才能舒服又稳当。

四、压力“怎么调”?不是医生“凭感觉”,靠仪器和监测

气腹压力的调节是“科学操作”,靠专门的“气腹机”(控制充气的机器)和实时监测,不是医生“觉得差不多就行”:

1.气腹机:精准控制“充气速度和压力”,像“智能打气筒”

气腹机上有“压力设定按钮”(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输入目标压力,比如13mmHg),机器会自动充气:先快速充气(每秒3-5升),当压力接近目标值时(比如到12mmHg),自动减慢速度(每秒0.5升),避免“冲过头”。

机器上还有“压力表”(实时显示当前压力)和“流量计”(显示充气速度),如果压力突然升高(比如器械堵住了穿刺孔),机器会自动停止充气(发出警报声),防止压力过高;如果压力突然下降(比如漏气),会自动补气(但超过3次漏气会提醒医生检查穿刺孔)。

2.术中“动态调整”: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步骤变

压力不是“一设定就不变”,医生会根据手术进展和患者反应调整:

-手术开始时(建立气腹):压力稍高(14-15mmHg),快速撑开肚子,方便插入穿刺器(放器械的通道)。

-手术中(切除组织时):压力调至12-13mmHg(减少对身体的影响)。

-缝合结束时:压力降至10mmHg(减少漏气,方便拔出穿刺器)。

对特殊患者(比如老年人、有心脏病的人),压力会设得更低(10-12mmHg),同时麻醉师会密切监测血压、血氧(比如每5分钟看一次监护仪),确保患者耐受。

3.儿童和特殊患者:压力“按体重算”,更谨慎

儿童的肚子小、内脏脆弱,压力比成人低(8-10mmHg),充气速度也慢(每秒1-2升),避免“撑坏”内脏。

孕妇(尤其是孕中晚期)做腹腔镜手术,压力通常不超过12mmHg,因为子宫已经占据腹腔空间,过高压力会进一步压迫子宫和肺部,影响胎儿血供。

五、哪些情况需要“调低压力”?身体“不耐受”时,安全第一

即使在“安全范围”内,有些患者对压力更敏感,医生会主动调低压力(比如10-12mmHg),并加强监测,这些情况包括:

1. 呼吸功能差的患者(比如慢阻肺、哮喘):高压会进一步影响肺扩张,可能导致缺氧(需要更低压力+更密切的呼吸监测)。

2. 心脏功能不好的患者(比如心衰、冠心病):高压影响血液回流,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调低压力+用药物维持血压)。

3. 手术时间长(超过3小时):长时间高压对内脏的损伤累积,每小时会检查一次压力,必要时调低1-2mmHg。

4. 术中出现异常反应(比如血压突然下降、血氧降低):先调低压力,观察患者反应,再决定是否继续手术(少数情况可能中途转为开腹手术)。

六、术后“肚子里的气”怎么办?会慢慢“排出去”,不适几天就好

手术结束后,医生会放出肚子里的大部分二氧化碳(通过穿刺孔放气),但总会残留一点(就像“气球放气后还留一点气”),这些残留气体不会“一直留在肚子里”,身体会自己处理:

1. 24小时内:残留的二氧化碳会被腹膜吸收(进入血液),然后通过肺部呼吸排出(患者术后可能觉得“呼吸有点深”,这是身体在排二氧化碳)。

2. 少数人术后会觉得“肚子胀、肩膀疼”(二氧化碳刺激膈肌,疼痛放射到肩膀),这是正常现象,多翻身、多走动(促进气体吸收),1-2天就会缓解,不用特殊处理(别吃产气食物,比如豆类、红薯,避免加重腹胀)。

总结:气腹压力是腹腔镜手术的“隐形助手”,调对了事半功倍

腹腔镜手术的顺利,离不开合适的气腹压力——它像“舞台灯光”,把手术部位照亮、撑开,让医生能精准操作;又像“Goldilocks的粥”,不冷不热、不稠不稀,刚好适合身体耐受。

从气腹机的精准控制,到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动态调整,再到术后对残留气体的处理,每个环节都体现着“细节决定成败”。对患者来说,不用关心压力具体是多少,知道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调好最佳值”就行;对医生来说,调对压力,手术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精准操作。

这就是腹腔镜手术的智慧:用合适的压力,在最小的创伤下,完成最精准的治疗。

(丁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