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手术体位不是“随便躺躺”,是手术的“第一关”
手术体位,就是患者在手术台上的姿势——比如躺着、趴着、侧着,甚至腿架起来、胳膊伸展开。这可不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而是手术室护士和医生根据手术部位(比如肚子、脑袋、腿)精心设计的“标准姿势”。
一个合适的手术体位,至少要达到两个目标:患者“不难受、不受伤”(比如躺着不压坏骨头、不麻胳膊),医生“看得清、操作顺”(比如做腹腔镜手术时,体位能让内脏挪开,露出手术部位)。就像“拍照时调整姿势”,姿势对了,拍出来好看;体位对了,手术才能顺利进行。
体位不合适,患者可能在术中压伤皮肤(术后起水疱)、压麻神经(胳膊抬不起来),医生可能因为手术部位暴露不清楚(比如肠子挡住了要切的肿瘤),不得不延长手术时间,甚至增加操作风险。
二、为啥“舒服”对患者很重要?手术中“不动”也会受伤
手术时患者大多处于麻醉状态(睡着或半身不麻),不能自己翻身、动胳膊,一个姿势可能保持1-6小时(甚至更久)。如果体位不舒服(比如胳膊压在身下、膝盖顶在硬物上),即使患者没感觉,身体也可能悄悄受伤:
1.压疮(褥疮):骨头突出部位最容易“压坏”
人的骨头突出处(比如后脑勺、肩膀、臀部、脚跟),皮肤下面脂肪少,长时间受压(超过2小时)会导致局部缺血(就像“胳膊压久了会麻”),严重的会让皮肤破溃(起水疱、烂洞),这就是“压疮”。
手术体位摆放时,护士会在这些部位垫上“减压垫”(软硬度合适的海绵垫或凝胶垫),就像“给骨头突出处铺了层棉花”,分散压力,避免缺血。比如做腹部手术时,患者平躺,脚跟下会垫个圆垫,让脚跟悬空(不直接压在手术台上)。
2.神经损伤:胳膊、腿“放错位置”可能麻很久
胳膊长时间外展(像“投降姿势”)超过90度,会压迫腋窝的神经(比如臂丛神经),术后可能出现“胳膊抬不起来、手指发麻”(需要几周到几个月才能恢复);腿长时间架在支架上,膝盖外侧的神经(腓总神经)被压到,可能导致“脚勾不起来”(走路踮脚尖)。
摆放体位时,护士会用“体位垫”固定胳膊、腿的位置(比如胳膊外展不超过70度,腿架高度和身体平齐),就像“给肢体划了安全范围”,确保神经不被过度牵拉或压迫。
3.呼吸和循环:姿势不对会“憋气”“血压降”
做背部手术时患者需要趴着,如果胸部或腹部被压得太紧(比如垫子没垫好),会影响呼吸(肺不能充分扩张),导致氧气不够(血氧下降);做盆腔手术时如果腿架得太高,可能压迫腹部血管,让血压降低(头晕、心率加快)。
所以摆体位时,护士会反复检查:胸部有没有受压(能轻松放进一个拳头)、肚子是不是自然放松(不紧绷)、血压监测仪数值是否正常,确保呼吸和血液循环不受影响。
三、为啥“操作顺”对医生很重要?体位能“帮忙暴露”手术部位
医生做手术就像“修理机器”,得先看清零件(手术部位)。合适的体位能让内脏、肌肉“挪开”,把要操作的地方(比如肿瘤、骨折处)清晰地露出来,减少不必要的牵拉(比如拉肠子、拽血管):
1.腹部手术:“头低脚高”让内脏“往下掉”
做腹腔镜胆囊手术(切胆囊)时,患者需要“头低脚高”(手术台头部调低15度,脚部调高),这样肚子里的肠子会因为重力往下坠(远离胆囊),医生在镜头里能清楚看到胆囊和周围的血管(不容易误伤)。
如果体位是平的,肠子可能漂在胆囊前面,医生需要用器械推开肠子才能操作(既费时间,又可能碰伤肠子)。
2.脑部手术:“头高脚低”减少出血
开颅手术(比如切脑肿瘤)时,患者需要“头高脚低”(头部抬高15-30度),利用重力让脑部的血液回流(就像“水往低处流”),减少手术部位的出血量(视野更清晰)。如果头部放平,脑部充血,出血会变多(医生得一边止血一边操作,增加难度)。
3.骨科手术:“牵引”让骨头“分开”
做髋关节置换手术时,患者需要侧躺,下面的腿伸直,上面的腿架在“牵引架”上(轻轻往外拉),这样能让髋关节的骨头分开(露出要置换的关节面),医生不用费劲掰开骨头(减少对周围肌肉的损伤)。
四、摆个体位要“团队协作”,护士是“主力”
摆手术体位不是护士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护士主导,医生配合,麻醉师把关”,就像“搭积木”,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确保安全又合适:
1.术前评估:看患者情况“量身定制”
摆体位前,护士会了解患者的情况:有没有高血压(头不能抬太高)、糖尿病(皮肤容易破,减压垫要更厚)、关节炎(腿不能弯太狠)、脊柱侧弯(不能强行摆成标准姿势)。就像“做衣服要量尺寸”,体位也要根据患者身体条件调整,不能生搬硬套“标准姿势”。
2.多人配合:“喊口号”一起动,避免拉伤
麻醉后(患者没力气或没感觉),摆体位需要3-4人配合:比如做俯卧位手术(趴着),需要一人扶头、一人扶肩膀、一人扶腰、一人扶腿,喊着“1、2、3”一起把患者从平躺翻成趴着(动作要同步,避免扭伤脊柱)。
翻过来后,护士会垫好胸垫(让肚子悬空,不压迫)、头垫(让脸朝下但不压眼睛和鼻子)、腿垫(膝盖不碰台面),医生会检查“手术部位是不是露出来了”,麻醉师会听呼吸(看有没有压迫胸部)、测血压(看循环有没有问题)。
3.固定身体:用“约束带”但不“绑太紧”
为了防止手术中患者移动(比如麻醉浅时患者动一下,可能导致刀子偏离部位),需要用约束带固定身体(比如绑大腿、固定胳膊),但绑的时候要“松紧要合适”——能塞进一根手指(不勒皮肤),就像“系安全带”,既固定住,又不难受。
五、常见手术的“标准体位”有哪些?每个姿势都有“讲究”
不同手术的体位千差万别,但核心都是“暴露手术部位+保护患者”,这几种常见体位最有代表性:
1.仰卧位(平躺):最常用,适合肚子、胸部、脑袋前面的手术
患者平躺着,双腿伸直,胳膊放在身体两侧(或稍微外展,不超过90度),头下垫薄枕。做腹部手术时,可能会在膝盖下面垫个小枕(让膝盖微弯,患者更舒服);做甲状腺手术时,肩膀下会垫个薄垫(头稍微后仰,脖子伸直,露出甲状腺部位)。
2.侧卧位:适合肺部、肾脏、髋关节手术
患者侧身躺,下面的腿弯曲(像“胎儿姿势”),上面的腿伸直,两腿之间夹个大枕头(避免膝盖互相压迫),背部用挡板或沙袋固定(防止翻身)。做肾脏手术时,侧躺后腰部会垫高(让肾脏部位凸起来,方便医生开刀)。
3.俯卧位:适合背部、后脑勺、脊柱手术
患者趴着,头转向一侧(放在“头托”里,眼睛、鼻子不受压),胸部和骨盆下面垫厚垫(让肚子悬空,不压迫呼吸),胳膊放在身体两侧或头顶(不压在身下)。做脊柱手术时,这种体位能让脊柱后面的骨头完全露出来(医生不用从前面或侧面开刀)。
4.截石位:适合肛门、尿道、妇科手术
患者平躺,双腿架在“腿架”上(膝盖弯曲,大腿分开),腿架上会套软套(保护膝盖),臀部稍微超出手术台边缘(露出肛门或会阴部)。做痔疮手术时,这种体位能让手术部位完全暴露(医生看得清楚)。
六、摆体位时用到的“神器”:手术台和各种垫子不简单
为了摆好体位,手术室有很多“专用装备”,这些工具能让体位更安全、更合适:
1.多功能手术台:能“折”能“转”,角度随便调
手术台不是普通的床,它的头部、腰部、腿部都能单独升降、弯曲——比如能把头调低15度、腿抬高30度(满足头低脚高体位),能把腰部顶起来(让肚子凸起来),还能整体倾斜(侧卧位时固定身体)。就像“变形金刚”,能根据需要变成各种形状。
2.体位垫:材质和形状“量身定制”
-凝胶垫:像“果冻”一样有弹性,能贴合身体曲线(比如放在臀部,分散压力)。
-泡沫垫:不同厚度(1-10厘米),适合垫在肩膀、脚跟(比如薄垫垫肩膀,厚垫垫脚跟)。
-头托:专门放头的架子(俯卧位时用),上面有凹槽(放脸颊),确保眼睛、鼻子不被压。
-腿架:截石位时架腿用,上面有软垫,能调节高度(和患者身高匹配)。
这些垫子和架子的材质(比如透气、防滑)、形状(比如弧形、方形)都是经过测试的,既能固定体位,又能保护患者。
总结:手术体位是“患者安全”和“手术顺利”的基础
手术体位看着简单(不就是躺好吗),其实藏着很多细节:护士要算好胳膊外展的角度(不超过90度),医生要确认手术部位是否暴露清楚,麻醉师要检查呼吸循环是否正常,还要用上各种垫子和手术台的功能。
一个合适的手术体位,患者在术后不会有压疮、不会麻胳膊,医生能顺利找到并处理病变部位(比如肿瘤、骨折),手术时间可能缩短,风险也会降低。这就是为什么手术室把“摆体位”当作手术的“第一关”——关关过,才能确保手术成功。
(丁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