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电子病案不是“存在电脑里就完事”,丢了比丢钱包还麻烦
电子病案,就是把纸质病历扫描成的电子版文件(包含检查报告、手术记录、医嘱等),存在医院的电脑系统里。它看着只是一堆“数字文件”,但价值远超普通文件——里面有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过敏史,是医生看病的“参考依据”,也是医疗纠纷时的“法律证据”。
要是电子病案丢了(比如文件损坏、数据消失),麻烦可就大了:患者再次住院时,医生不知道他以前的病史(比如对什么药过敏);医保审核时,没凭证核对治疗项目;打官司时,拿不出诊疗记录。所以,电子病案的“不丢、不坏、不泄露”,是病案管理科最操心的事,背后有一群人24小时盯着,像“守护宝藏”一样守护这些数据。
二、第一重守护:“服务器集群”,给电子病案找个“结实的家”
电子病案存在“服务器”(专门存数据的高性能电脑)里,但不是一台服务器,而是“一群服务器”(服务器集群),就像“把钱存在多个银行的保险箱”,一个出问题,其他的能顶上:
1.主服务器:日常“干活”的主力,速度快、容量大
主服务器是电子病案的“主要居住地”,配置很高(相当于几十台家用电脑的性能),能同时应对上百名医生的查阅(比如门诊医生开医嘱时调阅电子病案),还能快速存储新产生的电子病案(每天新增几千份)。
它的硬盘是“固态硬盘+机械硬盘”组合:固态硬盘存常用的病案(比如近3年的),查起来快(点一下就打开);机械硬盘存老病案(比如10年前的),容量大(能存上亿份病案)。
2.备用服务器:主服务器“累倒”时,立刻顶上
备用服务器和主服务器长得一样,时刻“盯着”主服务器——主服务器每存一份电子病案,备用服务器就同步存一份(延迟不超过1分钟)。如果主服务器突然出故障(比如断电、硬盘坏了),备用服务器会在10秒内“接手工作”,医生查病案时几乎感觉不到中断,就像“接力赛跑,一棒接一棒”。
这些服务器都放在“机房”里(恒温、恒湿、防尘),温度控制在22℃左右(太热会死机),湿度40%-60%(太潮会生锈),还有UPS电源(断电时自动供电,能撑4小时),确保服务器“不歇班”。
三、第二重守护:“多层备份”,一份病案存好几份,丢一份还有备份
电子病案不会只存“一份”,而是“多处备份”,就像“写作业时既存在电脑里,又发邮箱,还存U盘”,不怕某一处出问题:
1.本地备份:医院内部的“备份盘”,每天自动存一次
每天凌晨(医院最闲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把当天新增的电子病案备份到“本地备份盘”(一个超大容量的硬盘阵列,能存10年的病案)。备份时会“加密打包”(用密码锁住,只有授权人员能解开),还会生成“校验码”(一串数字,用来检查备份文件是否完好,没被篡改)。
每周还会做一次“全量备份”(不管新旧,所有病案都备份一次),确保即使主服务器和备用服务器都出问题,本地备份盘里还有完整的电子病案。
2.异地备份:把病案“复制一份”送到其他地方,防天灾
除了医院内部,电子病案还会“异地备份”——通过加密网络,把重要的电子病案(比如近5年的)复制一份,存在另一个城市的“备份中心”(比如医院在A市,备份中心在B市)。
这是为了防“极端情况”:比如A市发生地震、火灾,医院的服务器和本地备份盘都受损,异地备份中心的病案还在,能恢复所有数据。异地备份的传输速度很快(用专线网络),但很安全(数据传输时全程加密,像“寄快递时用铅封封好”)。
3.离线备份:存到“不联网的硬盘”,防黑客
还有一种“离线备份”——把电子病案存到不联网的硬盘(比如移动硬盘),然后锁在保险柜里。这种备份不常更新(每月一次),但好处是“绝对安全”(黑客攻不进来,病毒也感染不了),用来存最核心的数据(比如疑难病例、有法律意义的病案)。
四、第三重守护:“防篡改”,电子病案想改一个字都难,改了就留痕
电子病案是“法律文件”,必须保证“原始性”(不能随便改)。病案管理科有技术手段,让电子病案像“写在石头上的字”,改了就有痕迹:
1.电子签名和时间戳:谁改的、什么时候改的,一目了然
医生写完电子病历(比如诊断结果、医嘱),会签上“电子签名”(和手写签名有同等法律效力),系统会自动加上“时间戳”(精确到秒,比如“2024-06-10 08:30:25”)。这之后如果有人想改内容(比如把“高血压”改成“正常血压”),系统会记录“修改人、修改时间、修改前后的内容”,就像“在文件上贴了张修改说明”,谁都删不掉。
2.区块链技术:多人“记账”,改一处全知道
重要的电子病案(比如手术记录、输血记录)会用“区块链技术”存储——不是存在一台服务器,而是存在多个节点(比如医生、护士、病案管理科的电脑都存一份)。如果有人想篡改其中一份,其他节点的记录还是原样,系统会立刻发现“数据不一致”,发出警报,并且拒绝这次修改。
就像“全班同学都抄了同一份笔记,一个人改自己的笔记,其他人的笔记没变,老师一眼就知道他改了”,区块链让篡改电子病案几乎不可能。
五、第四重守护:“防泄露”,不是谁都能看,权限卡得严严实实
电子病案里有患者的隐私(比如身份证号、病史),泄露了会侵犯隐私(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所以,“谁能看、能看多少”,管得特别严:
1.权限分级:医生只能看“自己管的患者”的病案
系统按“岗位”设权限:
-门诊医生:只能看自己接诊过的患者的病案,且只能看和本次就诊相关的部分(比如看糖尿病患者,只能看血糖、用药,看不到其他疾病的记录)。
-住院医生:能看自己管床的患者的全部病案,但不能看其他医生管的患者的病案。
-病案管理科人员:能看所有病案,但有“操作记录”(看了哪份、看了多久),且不能修改内容。
想调阅“不是自己管的患者”的病案(比如科研需要),得申请(写清楚用途、范围),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才能临时开通权限(到期自动关闭)。
2.登录验证:想进系统,得“过三关”
登录电子病案系统,不能只输密码,还要“双因素验证”:比如先刷工牌(物理验证),再输密码(知识验证),有的还需要指纹或人脸识别(生物验证)。这样即使密码泄露,别人没有工牌或指纹,也登不进去。
每次登录、查阅、下载病案,系统都会记下来(形成“操作日志”),如果有异常操作(比如半夜登录、一下子下载100份病案),系统会自动锁定账号,通知管理员核查。
六、第五重守护:“24小时值班”,人盯着系统,出问题立刻解决
技术再先进,也需要人盯着。病案管理科有“机房值班员”,24小时守着服务器和监控屏幕,就像“小区保安”,一有动静就处理:
1.实时监控:屏幕上全是数据,异常立刻报警
值班员面前的屏幕,显示着服务器的“健康状态”:CPU使用率、硬盘空间、网络速度、备份进度……一旦出现异常(比如硬盘空间只剩10%、备份失败),系统会亮红灯、响警报,值班员3分钟内必须响应(比如删除过期的临时文件、重新启动备份程序)。
2.定期维护:给服务器“体检”,防患于未然
每周,技术人员会给服务器“做体检”:检查硬盘有没有坏道、网络有没有漏洞、备份文件是否完整。就像“给汽车做保养,换机油、查轮胎”,及时发现小问题(比如某块硬盘快坏了),提前更换,避免突然出故障。
遇到系统升级(比如更新防病毒软件),会选在半夜(医院最闲的时候)进行,升级前先做全量备份,升级中全程监控,出问题能立刻回滚(恢复到升级前的状态)。
总结:电子病案“不怕丢”,是因为“守护层层叠叠”
电子病案能安全存在、不丢不坏、不泄露,不是运气好,而是背后有“服务器集群当家、多层备份兜底、防篡改技术上锁、权限管理守门、24小时人员值班”,这五层守护像“五层铠甲”,把电子病案护得严严实实。
这些守护者(病案管理科的技术人员、值班员)很少出现在患者面前,但他们的工作很关键——正是他们的操心,电子病案才能成为医生的“好帮手”、患者的“健康档案”,在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
所以,不用担心电子病案会丢,因为有一群人,每天都在为它的安全“斤斤计较”。
(丁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