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病案归档不是“堆文件”,是给每一份病案“编身份证”
医院里的病案(病历)出院后,都要送到病案管理科“备案归档”。这可不是把一摞摞病历塞进柜子就完事,而是像“图书馆整理书籍”——给每份病案编编号、分分类、定位置,确保日后想找的时候,3分钟内就能翻出来,就像查字典时按拼音或部首查字,一翻一个准。
病案管理科有句行话:“归档乱,找断肠;归档顺,查轻松。”一份病案可能要保存30年(甚至更久),期间可能被医生调阅(比如患者再次住院时参考)、被医保审核(核对治疗项目)、被科研使用(分析疾病数据)。如果归档没章法,找一份病案可能要翻遍十几个柜子,耽误事不说,还可能弄丢重要资料。
二、第一步:给病案“编个唯一的号”,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
每份病案出院后,第一件事是“编号”——这个号是唯一的,就像身份证号,一辈子跟着这份病案,不管存多久、搬多少次柜子,编号都不变。
1.编号规则:“年度+顺序号”,一眼看出“什么时候的病案”
现在最常用的是“年度-顺序号”规则:比如“2024-05689”,前四位“2024”是出院年份,后面五位“05689”是当年出院病案的顺序(第5689份)。这样一看编号,就知道这份病案是2024年的,不用翻开看内容。
对“老病号”(多次住院的患者),会用“终身号”——第一次住院时编一个号(比如“2020-01234”),以后每次住院都用这个号,只是在后面加“-1、-2”(比如第二次住院是“2020-01234-2”)。这样查患者所有住院记录时,只要输这个终身号,就能调出所有病案,不用记每次的新号。
2.编号标记:“贴标签+电子录入”,双保险
编号确定后,会在病案封面贴一个“条形码标签”(像超市商品的条形码),同时把编号录入电脑系统(病案管理软件),和患者姓名、住院号、出院诊断绑定。找病案时,既可以按编号在柜子里找,也可以在电脑上搜编号,定位到具体存放位置(比如“第3柜第2层第5格”)。
三、第二步:给病案“分分类”,按“疾病”和“科室”归堆,就像书店分“小说”“科普”
归档前,病案会按“疾病类型”和“住院科室”分类,就像书店把书分成“文学类”“科技类”,方便按类别查找:
1.按“疾病大类”分:内科病、外科病、妇科病,各占一片区
病案管理科的库房会分成不同片区:内科片区(存放心内科、呼吸科等病案)、外科片区(存放骨科、普外科等病案)、妇产科片区、儿科片区……每个片区再按“具体疾病”细分,比如内科片区里,心内科的病案单独放(再细分冠心病、心衰等),呼吸科的单独放(细分肺炎、哮喘等)。
这样,当医生需要“找100份糖尿病患者的病案做研究”时,直接去内科片区的“内分泌疾病”专柜,不用翻其他科室的病案,效率提高一大半。
2.按“出院时间”排:新病案在前,老病案在后,像日历一样有序
每个疾病或科室的专柜里,病案按“出院时间”排列:同一年的病案,1月出院的放最前面,12月的放最后面;不同年份的,近的年份(比如2024年)放外面,远的年份(比如2010年)放里面(或移到高层柜子)。
就像“家里的相册,按年份从新到旧排”,想找2023年3月出院的病案,直接在2023年的那一堆里,从1-3月的位置找,不用乱翻。
四、第三步:“上架存放”有讲究,柜子、位置、朝向,都为了“好拿好存”
病案的存放不是“塞满柜子就行”,从柜子的设计到病案的摆放角度,都有讲究,既要节省空间,又要方便取放:
1.专用档案柜:带“分层隔板”和“标签槽”,像“书架”一样规整
病案管理科用的是“密集架档案柜”(可以左右移动,节省空间),柜子里有分层隔板(每层高度可调,适合不同厚度的病案),每层前端有“标签槽”(插着标签,写着“2024年内科-冠心病”),一眼就能看出这一层放的是什么病案。
柜子还带“防尘帘”和“防潮装置”(比如除湿机),避免病案受潮(纸张发霉)、落灰(影响翻阅),毕竟病案要存几十年,得保证纸张完好(字迹不褪色、纸张不脆化)。
2.病案摆放:“竖放+对齐”,不折叠、不挤压
病案要“竖放”(像书立着放),不能横堆(避免上面的病案压坏下面的),每一排病案之间用“书立”固定(防止倾倒),并且对齐柜边(前端齐平),这样从外面看,每一层都整整齐齐,哪个位置少了一份病案,一眼就能发现。
厚度特别厚的病案(比如大手术的病案,有几十页),会单独放在“加厚档案盒”里,避免散开;页数少的病案(比如门诊小手术),会用“装订夹”固定,防止纸张脱落。
五、第四步:“电子备份”,电脑里也存一份“影子”,不怕丢、不怕坏
现在的病案归档,不光存纸质版,还要“电子化”——把病案扫描成电子版(PDF格式),存在医院的服务器里,和纸质版编号对应,这是“双保险”:
1.扫描录入:“逐页扫+高清拍”,和纸质版一模一样
病案管理科有专门的“扫描工作站”,工作人员会把纸质病案逐页扫描(速度很快,每分钟能扫30页),扫描后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完全一致(字迹、图片、印章都清晰),还会给电子版标上页码(和纸质版对应)。
扫描完成后,会有人核对(抽查10%的病案),确保电子版没有漏页、模糊,然后上传到医院的“电子病案系统”,用编号加密保存(只有有权限的人才能查看)。
2.电子查找:输“姓名、编号、诊断”,10秒定位,不用跑库房
想查病案时,医生或审核人员可以在电脑上登录电子病案系统,输入患者姓名(或编号、住院号),系统会立刻调出对应的电子版病案(包括每一页内容),还能显示纸质版的存放位置(方便需要纸质版时去库房取)。
这种“电子+纸质”双存档,好处太多:电子版方便快速查阅(不用跑库房翻柜子),纸质版作为原始凭证(法律要求保存),即使纸质版暂时找不到,电子版也能应急。
六、“查病案”就像“查字典”,三步到位,快得很
有了前面的编号、分类、存放章法,查病案就像查字典一样简单,不管是找纸质版还是电子版,三步就能搞定:
1.确定“查找线索”:姓名、编号、住院号,有一个就行
想查病案,只要知道其中一个线索(比如患者姓名“张三”,或住院号“202405689”),就能开始找。如果记不清全名,知道“大概年份+疾病”(比如“2023年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李四”),也能缩小范围。
2.电脑检索:定位“存放位置”,比翻目录还快
在病案管理系统里输入线索,系统会显示:
-纸质版:编号“2023-04567”,存放位置“内科片区第5柜第3层第8格”。
-电子版:直接显示“点击查看”,点进去就能翻阅(还能搜索关键词,比如在100页的病案里搜“血压”,立刻定位到所有提到血压的页面)。
3.取放登记:“谁借了、借多久”,全程有记录
如果要借纸质版病案(比如医生需要参考),得在“借阅登记本”上记录(姓名、编号、借阅日期、预计归还日期),还的时候再登记“归还日期”,确保病案不会丢失(就像图书馆借书登记)。电子版病案则有“浏览记录”(谁查看过、查看了哪一页),方便追溯。
七、总结:归档有章法,病案“活”起来,用处才能最大化
病案的备案归档,看着是“整理文件”的小事,其实是医院管理的“大事”——没有章法,病案就是一堆废纸(找不着、用不了);有了章法(编号唯一、分类清晰、存放有序、电子备份),病案才能“活”起来:医生能快速调阅病史,科研能方便收集数据,医保能高效审核费用。
就像字典之所以好用,是因为它有严谨的编排规则(拼音、部首、页码);病案之所以能随时找到、随时能用,靠的就是归档时的那些章法——每一个编号、每一个分类、每一个存放位置,都是为了让病案“召之即来”,在需要的时候发挥最大作用。
(丁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