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来说,血管通路是“生命线”——它是血液进出身体、完成透析治疗的通道。但这条“生命线”很怕感染,一旦通路部位发生感染,不仅会导致透析中断,还可能引发发热、败血症等严重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很多人不知道,预防通路感染的关键,就藏在日常的洗手习惯里。今天就来聊聊如何通过正确洗手和相关护理,守护血管通路的安全。
一、为什么血管通路特别怕感染?
要重视洗手对通路感染的预防作用,得先了解血管通路的特殊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主要有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两种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直接与血管相通,相当于在身体上打开了一个“通往血液的窗口”。
健康人的皮肤和黏膜是天然的保护屏障,能阻挡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入侵。但血管通路部位需要反复穿刺(内瘘)或长期暴露(导管),屏障功能被破坏,微生物很容易通过穿刺点、导管接口等部位进入血液。一旦微生物进入血液,就可能引发局部感染(如穿刺点红肿、导管周围渗液),甚至扩散为全身感染,导致高热、寒战,严重时会损伤心脏瓣膜或引发败血症。
而手上存在大量微生物——日常接触物品、环境后,手上会沾染细菌、病毒等,若不洗手就接触通路部位,微生物会直接通过通路进入体内。因此,做好手卫生是阻断感染路径的第一道防线。
二、洗手的“黄金时机”:这些时刻必须洗手
预防通路感染,不是随便洗次手就行,而是要在关键节点及时洗手,切断微生物传播的机会。以下这些时刻,一定要先洗手再接触通路或进行相关操作:
1.接触通路部位前后
无论是内瘘穿刺前、穿刺后护理,还是中心静脉导管换药、导管维护,接触通路周围皮肤、穿刺点、导管接口前必须洗手;操作完成后,也要洗手,避免手上残留的微生物扩散。
2.透析前后
透析开始前,患者和家属接触自己的通路部位前要洗手;透析结束后,回家护理穿刺点或导管时,洗手后再进行操作,防止污染。
3.处理伤口或更换敷料时
内瘘穿刺点渗血、导管敷料松动或污染需要更换时,必须先彻底洗手,再进行消毒和更换操作,避免手上的微生物污染伤口。
4.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后
触摸公共物品(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处理垃圾、照顾宠物、饭前便后等情况后,手上会沾染大量微生物,此时若接触通路部位,感染风险会大幅增加,必须先洗手。
5.出现手部污染时
手上沾有汗液、分泌物、灰尘、油污等污物时,微生物更容易滋生和传播,接触通路前必须洗手清洁。
三、正确洗手“六步法”:每个步骤都不能少
洗手不是简单冲一下就好,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效清除手上的微生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步洗手法”,操作简单却能覆盖手部所有区域,是预防感染的核心技巧:
1.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双手掌心贴在一起,手指伸直并拢,相互用力揉搓,确保掌心和指腹都能被清洁到,持续10-15秒。这一步主要清洁手掌心的微生物。
2.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
一只手手心对准另一只手的手背,手指张开,沿指缝上下揉搓,然后交换双手重复动作,每侧持续10-15秒。这一步重点清洁手背和指缝内侧。
3.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双手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扣住,沿指缝来回揉搓,让指尖和指缝都能接触到肥皂水,持续10-15秒。这一步针对手指间的缝隙,避免微生物残留。
4.第四步:弯曲手指使指关节在另一掌心旋转揉搓
一手握拳,将手指关节放在另一手的掌心,旋转揉搓,然后交换双手重复,每侧持续10-15秒。这一步清洁手指关节和掌心内侧的死角。
5.第五步:一手握住另一手的大拇指旋转揉搓
用一只手的掌心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旋转揉搓,然后交换双手重复,每侧持续10-15秒。大拇指活动频繁,容易藏污纳垢,需要重点清洁。
6.第六步:将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掌心旋转揉搓
将一手的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的掌心,旋转揉搓指甲缝和指尖,然后交换双手重复,每侧持续1015秒。指尖和指甲缝是微生物聚集的“重灾区”,必须彻底清洁。
完成六步后,用流动的清水将双手冲洗干净,再用干净的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避免用脏毛巾二次污染。整个洗手过程至少持续40-60秒,确保清洁效果。
四、洗手工具的选择:选对用品更有效
除了正确的方法,洗手工具的选择也很重要,合适的用品能让洗手更彻底,减少感染风险。
1.首选流动清水和肥皂
日常洗手最推荐用流动的自来水(温水最佳,避免过烫或过冷刺激皮肤)搭配普通肥皂或洗手液。肥皂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清水能将微生物冲走,两者结合清洁效果可靠,且对皮肤刺激性小。
2.选择无刺激性的洗手液
如果不方便用流动水(如外出时),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洗手液(酒精含量≥60%)。使用时取适量洗手液于掌心,按照六步洗手法揉搓至手部完全干燥,无需用水冲洗。但免洗手洗手液不能替代流动水洗手,手部明显有污物时必须先用水和肥皂清洁。
3.避免共用毛巾,选择一次性用品
洗手后擦手应使用个人专用的干净毛巾,或一次性纸巾、一次性擦手巾。避免多人共用毛巾,因为潮湿的毛巾容易滋生微生物,导致交叉污染。擦手时轻轻按压吸干水分,不要用力摩擦,以免损伤皮肤。
4.保持洗手设施清洁
家里的洗手池、水龙头要定期清洁,避免积水和污垢堆积。肥皂应放在有漏水孔的肥皂盒里,保持干燥,防止肥皂泡在水里滋生细菌。
五、特殊场景的洗手技巧:外出或手部不适时这样做
在不同场景下,洗手的方式需要灵活调整,尤其是外出或手部有伤口时,更要做好防护。
1.外出时的临时洗手方案
外出就医、购物等场合,接触公共物品后无法立即用流动水洗手,可随身携带免洗手洗手液,每次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后及时使用。回到家后,第一时间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洗手,再接触血管通路。
2.手部皮肤干燥或有破损时
长期洗手或透析患者皮肤较敏感,容易出现干燥、脱皮甚至小伤口。此时可选择温和的保湿型洗手液,洗手后及时涂抹无刺激性的护手霜,保持皮肤屏障完整。若手部有伤口,应先消毒伤口并包扎,洗手时避免用力揉搓伤口,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保护后再接触通路。
3.家属协助护理时的洗手要求
如果家属需要协助护理通路(如更换敷料、观察穿刺点),必须和患者一样严格执行洗手步骤,不能因为是“自己人”就忽视。家属的手卫生同样重要,否则可能成为感染的传播者。
4.透析中心的洗手规范
在透析中心时,应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在进入透析室前、接触自己的通路前,按要求在指定的洗手池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确保符合院感防控标准。
六、洗手+通路护理:双重防护更安全
洗手是预防感染的基础,但还需要结合通路的日常护理,才能形成“双重防护”,全面降低感染风险。
1.内瘘患者的额外注意事项
l 内瘘侧手臂保持清洁干燥,穿刺点未愈合前避免接触水,洗澡时可用防水贴保护,洗完后及时取下并观察穿刺点是否有渗液。
l 日常穿宽松衣物,避免内瘘侧手臂受压或摩擦,减少皮肤破损风险。触摸内瘘震颤或杂音前,务必先洗手,避免手上的微生物污染皮肤。
2.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额外注意事项
l 导管敷料保持清洁干燥,未换药时不要随意触摸导管或敷料。换药前彻底洗手,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消毒操作,不擅自揭开敷料。
l 导管接口在未使用时必须盖紧肝素帽或无针接头,每次连接透析管路前,医护人员会严格消毒接口,患者和家属不要触碰消毒后的接口部位。
3.观察与反馈:及时发现感染信号
洗手和护理的同时,要每天观察通路部位:内瘘穿刺点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导管周围是否有压痛、分泌物。若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感染的早期信号,应及时就医,同时更要注意洗手和护理时的卫生,避免感染扩散。
七、避开洗手误区:这些错误做法会增加感染风险
在洗手这件事上,很多人存在误区,看似洗了手,实则没起到预防作用,反而可能增加风险。
1.误区:用清水冲一下就算洗手
真相:只用清水洗手无法清除手上的油脂和微生物,必须用肥皂或洗手液,通过揉搓产生泡沫,才能有效破坏微生物结构。简单冲水等于没洗手,起不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2.误区:洗手时间越短越好,差不多就行
真相:洗手时间不足(少于20秒),无法覆盖所有步骤和区域,微生物清除不彻底。必须保证足够的揉搓时间,每个步骤都做到位,才能达到清洁效果。
3.误区:手上没dirt就不用洗手
真相:微生物肉眼看不见,即使手上看起来干净,也可能沾染了大量细菌或病毒。只要接触了可能污染的物品或处于需要洗手的关键时机,就必须洗手,不能凭“看起来干净”判断。
4.误区:洗完手随便用衣服擦一下
真相:用衣服、围裙等擦手,会将衣物上的微生物转移到干净的手上,导致二次污染。必须用干净的毛巾、一次性纸巾或烘手机干燥手部。
结语
血管通路的感染风险,往往藏在“不注意的小细节”里,而洗手这个最简单的动作,正是阻断感染的“关键防线”。正确洗手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也不需要高昂的成本,只需要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在该洗手的时刻不偷懒,每个步骤都认真执行,再结合通路的日常护理,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
记住,保护血管通路就是保护“生命线”,而守护这条生命线的第一步,就是从认真洗手开始。把洗手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习惯,让这个“小习惯”发挥大作用,为血液透析治疗的安全保驾护航。
(宋松毅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净化中心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