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来说,水肿是常见的困扰。明明按时透析,可手脚、眼睑还是会肿,甚至出现腹胀、胸闷,这往往和日常水分控制不当有关。血液透析患者的肾脏无法正常排水,多余的水分在体内堆积,不仅加重身体负担,还可能影响透析效果和生活质量。其实,掌握饮食中的“控水技巧”,就能有效改善水肿问题。今天就来分享这些实用方法,帮你轻松应对透析期水肿。
一、透析患者为什么容易水肿?
要解决水肿问题,得先明白水分在体内“滞留”的原因。健康人的肾脏每天能过滤大量水分,通过尿液排出多余水分,维持体内水平衡。但尿毒症患者的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生成尿液,水分排出主要依赖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一般每周进行23次,每次能清除一定量的水分,但两次透析之间如果摄入水分过多,超出透析能清除的量,多余的水分就会在体内堆积:轻则引起眼睑、脚踝水肿;重则导致全身水肿、胸腔积液、腹水,甚至加重心脏负担,出现气短、心慌等症状。因此,透析期间的水分控制,直接关系到水肿是否消退和身体舒适度。
二、明确“控水目标”:不是越少越好,而是精准控制
透析患者控水不是“一刀切”,而是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目标,避免过度控水导致脱水或水分不足。
1.计算每日允许的水分摄入量
每日水分摄入总量=每日尿量+500毫升。比如,如果你每天还有500毫升尿液,那么每日水分摄入量就是500+500=1000毫升;如果已经无尿,每日水分摄入则控制在500毫升左右。这里的“水分”不仅包括饮用水,还包括食物中含有的水分(如粥、汤、水果、蔬菜等)。
2.根据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调整
两次透析之间的体重增长不宜超过干体重的3%-5%(干体重是指透析后体内无水潴留也无脱水时的体重)。例如,干体重60公斤的人,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不应超过1.83公斤。如果体重增长过快,说明水分摄入过多,需要减少饮水量和含水食物。
3.特殊情况灵活调整
高温天气、运动出汗较多时,可适当增加50-100毫升水分;出现呕吐、腹泻等脱水症状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水分,避免自行大量饮水。
三、饮食控水第一招:管好“看得见的水”,喝对不喝多
日常饮水是水分摄入的主要来源,掌握正确的饮水方式,能有效减少多余水分摄入。
1.用固定容器定量饮水
准备一个有刻度的水杯,每天将允许摄入的水分总量倒入杯中,分多次饮用,避免随意拿起杯子就喝。喝完一杯再倒,清楚掌握当天饮水量,避免“不知不觉喝过量”。
2.小口慢饮,避免“豪饮”
感到口渴时,不要大口猛灌,而是用小勺或小口慢慢喝,让口腔和喉咙充分湿润即可。每次饮水量不超过50毫升,既能缓解口渴,又能减少总饮水量。
3.避免饮用“隐形增渴”的饮品
浓茶、咖啡、碳酸饮料、含糖饮料会刺激口腔和喉咙,喝完后更容易感到口渴,间接导致饮水增多。建议用白开水、淡茶水(不浓)代替,且不把饮料当作“解渴首选”。
4.控制饮水时间,避开睡前
尽量在白天饮用大部分水分,睡前12小时减少饮水,避免夜间水分堆积导致晨起水肿或影响睡眠质量。如果夜间口渴,可含一小口温水滋润口腔,不咽下过多水分。
四、饮食控水第二招:警惕“藏在食物里的水”,减少隐性摄入
很多食物看起来“不水汪汪”,但实际含水量很高,是导致水肿的“隐形杀手”。透析患者需要学会识别高水分食物,合理控制摄入量。
1.明确高水分食物清单
以下食物含水量超过70%,需严格控制:
l 汤类:鸡汤、肉汤、菜汤、粥、羹等,这类食物几乎“水占一半”,一碗粥(约200毫升)的水分含量可达150毫升以上。
l 水果:西瓜、梨、桃、葡萄、橙子等,尤其是西瓜含水量高达90%以上,吃100克西瓜相当于喝90毫升水。
l 蔬菜:黄瓜、西红柿、冬瓜、生菜、芹菜等,含水量多在85%以上,生吃或凉拌时水分保留更多。
l 其他:豆腐、豆腐脑、酸奶、果冻、冰淇淋等,水分含量也较高。
2.调整食物做法,减少“额外加水”
l 蔬菜尽量采用炒、蒸、炖的方式,避免煮或焯水后过凉(减少吸水量);做熟后沥干汤汁,不连汤一起吃。
l 主食选择米饭、馒头、面条等,代替粥、米糊;如果想吃粥,可煮得浓稠一些,减少水分比例。
l 肉类、鱼类采用烤、煎、炒,避免长时间炖煮成汤;即使做汤,也只吃固体食物,不喝汤。
3.限量食用高水分食物
l 水果每天不超过100克,选择苹果、梨(去皮)等含水量相对较低的种类,避免一次吃太多。
l 蔬菜每天控制在300400克,优先选择含水量较低的蔬菜(如白菜、萝卜、茄子),黄瓜、西红柿等少量食用。
l 汤类每周不超过12次,每次喝汤不超过50毫升,且从每日水分总量中扣除相应量。
五、饮食控水第三招:通过饮食搭配,减少口渴感
控制饮水的关键不是“硬扛口渴”,而是通过饮食调整减少口渴欲望,让控水更轻松。
1.适量增加咸味,但不超标
完全无盐的食物会让人更口渴,透析患者可在医生允许的范围内(一般每日盐摄入不超过35克),适当给食物加一点盐,缓解因低盐导致的口渴。但要避免过咸,否则会加重口渴和水肿。
2.选择“干货”食物,增加咀嚼感
吃饭时多选择需要咀嚼的食物(如馒头、杂粮饭、煮熟的蔬菜),避免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粥、汤)。咀嚼过程能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口干,减少对饮水的渴望。
3.吃温热食物,避免过烫或过冷
过烫的食物会损伤口腔黏膜,导致口干;过冷的食物会刺激胃肠道,且可能让人不自觉想喝水。食物温度控制在3740℃左右,接近体温,既能减少口渴,又保护消化道。
4.餐后清洁口腔,减少异味引发的口渴
吃完饭后用温水漱口(不咽下),或用淡茶水擦拭口腔,清除食物残渣和异味,避免因口腔不适而想喝水。
六、生活习惯辅助:这些小细节帮你“少喝水、消水肿”
除了饮食调整,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也能帮助控制水分摄入,促进水肿消退。
1.保持口腔湿润,替代“喝水解渴”
l 口干时含一小块冰(慢慢融化,不咽下),或用润唇膏保持嘴唇湿润。
l 用棉签蘸水擦拭嘴唇和口腔内侧,既能缓解干燥,又不增加水分摄入。
l 避免长时间说话或张口呼吸,减少口腔水分蒸发导致的口渴。
2.控制环境湿度,减少身体水分流失
室内过于干燥会导致皮肤和口腔缺水,加重口渴。可在房间放置加湿器(湿度保持在40%60%),或在床边放一盆水,缓解干燥引起的口渴感。
3.穿着宽松舒适,避免压迫水肿部位
水肿时穿紧身衣、袜子会影响血液循环,加重水肿。选择宽松的棉质衣物,鞋子选择稍大一点的尺码,减轻对脚踝、脚部的压迫,促进水分循环。
4.适当活动,促进水分代谢
透析间期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轻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水分代谢,帮助减轻水肿。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过度饮水。
七、避开控水误区:这些错误做法会加重水肿
在控水过程中,很多患者会陷入误区,不仅控不好水,还可能影响健康,这些错误一定要避免。
1.误区:口渴时“忍到底”,一次也不喝
真相:过度控水会导致脱水、血液黏稠,增加血栓风险,还可能引起头晕、乏力等不适。感到口渴时应适当饮用少量水,关键是“少量多次”,而不是“完全不喝”。
2.误区:用“少吃饭”代替“少喝水”
真相:部分患者为了控水而减少进食,这会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反而影响身体抵抗力。控水是控制水分总量,而不是减少食物摄入,应通过合理选择食物种类实现控水。
3.误区:透析后“放开喝”,反正下次透析能清除
真相:两次透析之间水分摄入过多,会导致体重增长过快,透析时需要清除的水分增多,容易引发低血压、抽筋等透析不良反应,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即使透析能排水,也应控制日常摄入。
4.误区:认为“水果健康,多吃没关系”
真相:水果富含水分和钾,过量食用不仅增加水分摄入,还可能导致高钾血症(透析患者常见风险)。水果必须限量,且计入每日水分总量。
八、出现这些情况,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控水期间如果出现以下问题,可能是水分控制不当或身体异常,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l 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过干体重的5%,或每周体重增长超过2公斤。
l 明显水肿加重,出现下肢肿胀按压有凹陷、眼睑浮肿、腹胀、气短等症状。
l 持续口渴无法缓解,或出现头晕、心慌、尿量突然减少等情况。
l 控水后出现食欲下降、乏力、精神差等营养不良表现。
医护人员会根据情况调整透析方案、饮食建议或药物干预,帮助改善水肿和不适。
结语
透析期间的水肿问题,根源在于“水分进出失衡”,而饮食是控制水分摄入的关键。通过精准计算饮水量、警惕食物中的“隐形水”、调整饮食搭配减少口渴,再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控制水分摄入,减轻水肿。记住,控水不是“苦行僧”式的坚持,而是科学合理的规划——既不过量饮水加重负担,也不过度控水影响健康。只要掌握这些实用技巧,就能让水肿慢慢消退,让透析生活更舒适、更有质量。
(宋松毅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净化中心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