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的医疗器械五花八门,从手术刀、注射器到内镜、监护仪配件,它们每天和患者接触,清洁消毒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但你知道吗?不同器械的“脾气”大不相同,有的怕高温,有的怕潮湿,有的结构复杂藏污纳垢。消毒不是“一刀切”,必须根据器械的材质、用途和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这样才能既消灭微生物,又保护器械性能。今天就来聊聊不同器械的消毒讲究,看看如何按“脾气”科学消毒。
一、为什么器械消毒不能“一视同仁”?
要理解消毒方式的差异,得先知道器械本身的多样性和消毒的核心目标。消毒的目的是杀灭器械上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预防交叉感染,但不同器械的材质、使用场景和污染程度各不相同,这决定了它们需要不同的消毒方案。
从材质上看,有的器械是金属(如手术刀、止血钳),耐高温高压;有的是塑料(如注射器、输液器),高温下会变形;有的是橡胶(如导管、密封圈),接触某些消毒剂会老化。从结构上看,简单器械(如镊子)表面光滑易清洁,而复杂器械(如内镜、牙科手机)有细长管道、缝隙或关节,微生物容易残留。从用途上看,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器械(如手术器械)需要灭菌(杀灭所有微生物),而仅接触皮肤的器械(如血压计袖带)只需达到消毒水平(杀灭病原微生物)。因此,按器械“脾气”选方式,才能兼顾消毒效果和器械保护。
二、按“风险等级”分:不同用途的器械消毒要求不同
医疗器械的消毒要求首先由其使用时的风险等级决定,风险越高,消毒级别要求越严格。国际上通常将器械分为三类,对应不同的消毒灭菌水平:
1.高度风险器械:必须灭菌
这类器械会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血管,如手术器械(手术刀、钳子、缝合针)、内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钢板、人工关节)等。它们直接接触血液或无菌组织,一旦有微生物残留,感染风险极高,必须采用灭菌处理(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2.中度风险器械:需达到高水平消毒
这类器械接触人体黏膜或破损皮肤,如胃镜、肠镜、喉镜、阴道镜、牙科手机等。黏膜和破损皮肤的屏障功能较弱,需要杀灭除细菌芽孢外的所有微生物,即高水平消毒,确保无病原微生物残留。
3.低度风险器械:达到中低水平消毒即可
这类器械仅接触完整皮肤,不进入黏膜或组织,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超声探头、治疗盘等。完整皮肤有天然保护屏障,只需杀灭常见病原微生物(细菌繁殖体、病毒等),采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即可。
三、按“材质脾气”选:常见消毒方式的适用范围
了解了风险等级,还要结合器械材质选择具体消毒方式。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式有多种,各有“擅长领域”和“禁忌对象”:
1.高压蒸汽灭菌:金属器械的“首选方案”
高压蒸汽灭菌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灭菌方式,通过高温高压的饱和蒸汽(通常121℃-134℃)杀灭微生物。它的优势是灭菌效果可靠、穿透力强,适合大多数耐高温、耐潮湿的器械:
l 适用器械:手术金属器械(钳子、剪刀、缝合针)、玻璃器皿(注射器、培养皿)、耐高温塑料(聚四氟乙烯制品)、布类敷料等。
l 不适用器械:怕高温的塑料(如普通聚乙烯、聚丙烯)、橡胶制品(高温会老化)、电子设备(如内镜主机、监护仪配件)等。
2.环氧乙烷灭菌:怕热器械的“灭菌救星”
环氧乙烷是一种气体灭菌剂,能在低温(37℃-55℃)下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适合不耐高温、不耐潮湿的器械:
l 适用器械:电子内镜、人工心肺机管道、心脏起搏器、精密仪器(显微镜镜头)、一次性塑料医疗器械(注射器、输液器)等。
l 注意事项:环氧乙烷有毒性和易燃易爆性,需在专用灭菌柜中进行,灭菌后需充分通风去除残留气体,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3.低温等离子灭菌:精密器械的“安全选择”
低温等离子灭菌利用低温等离子体破坏微生物结构,灭菌温度低(45℃-60℃)、无毒性残留,适合对温度和湿度敏感的精密器械:
l 适用器械:腹腔镜、关节镜等内镜器械、电外科器械(高频电刀)、植入式医疗器械、电池供电设备等。
l 不适用器械:长管腔器械(等离子体穿透力有限)、含纤维素的物品(如纱布、棉布)、液体或粉末状物品。
4.化学消毒:中度风险器械的“常用手段”
化学消毒通过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邻苯二甲醛等)杀灭微生物,根据消毒剂强度分为高水平、中水平和低水平消毒:
l 高水平化学消毒:适用内镜(胃镜、肠镜)、牙科手机等中度风险器械,常用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等,需按规定浓度和时间浸泡。
l 中低水平化学消毒:适用低度风险器械,如含氯消毒剂擦拭血压计、听诊器;75%酒精消毒体温计、超声探头等。
l 注意事项:需根据器械材质选择消毒剂(如橡胶制品避免用含氯消毒剂,以免老化),严格控制浓度和作用时间。
5.干热灭菌:怕潮湿器械的“补充方案”
干热灭菌通过高温干燥空气(160℃-180℃)灭菌,适合不耐潮湿但耐高温的器械:
l 适用器械:玻璃器皿(如吸管、培养皿)、金属器械(如油剂润滑的器械)、粉剂、油膏类物品等。
l 不适用器械:怕高温的塑料、橡胶、电子设备,以及需要快速灭菌的器械(干热灭菌时间较长)。
四、按“结构特点”定:复杂器械的消毒要点
有些器械结构复杂,有缝隙、管道或可拆卸部件,微生物容易藏匿,消毒时需要特别处理,确保无死角:
1.带管腔器械:确保消毒因子“穿透到底”
内镜(胃镜、肠镜)、牙科手机、呼吸机管道等带管腔的器械,管腔内是消毒的难点。消毒时需:
l 彻底清洗:先用毛刷清理管腔内部,去除残留有机物(血液、黏液),否则会影响消毒效果。
l 选择合适方式:管腔直径>2mm的器械可用高压蒸汽灭菌;直径<2mm或不耐高温的,用环氧乙烷或低温等离子灭菌,或高水平化学消毒剂浸泡(确保消毒剂灌满管腔)。
l 延长作用时间:管腔器械的消毒灭菌时间需比普通器械适当延长,保证消毒因子充分穿透。
2.带关节/缝隙器械:打开结构“暴露死角”
手术钳子、剪刀、持针器等带关节或齿槽的器械,关节处和缝隙容易藏污纳垢。消毒前需:
l 完全打开关节:将器械关节充分伸展,确保清洗和消毒时能接触到所有表面。
l 拆卸可拆卸部件:如器械有可拆卸的螺丝、垫片,需拆开后单独清洗消毒,避免部件下方残留微生物。
l 重点检查:消毒后检查关节和缝隙是否清洁,确保无残留物和微生物。
3.电子器械:保护核心部件“防损坏”
含电子元件的器械(如监护仪探头、电刀笔、内镜主机)怕潮湿、怕高温,消毒时需:
l 区分消毒部位:仅对接触患者的表面(如探头前端、电极片)进行消毒,核心电子部件避免接触液体或高温。
l 选择表面消毒:用75%酒精擦拭或专用消毒湿巾消毒,避免浸泡或高压灭菌。
l 使用防护套:必要时在使用前给电子器械套上无菌防护套,减少消毒次数,延长使用寿命。
五、消毒方式“选错”的后果:既影响效果又伤器械
如果不按器械“脾气”选择消毒方式,不仅达不到消毒目的,还可能损坏器械,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1.消毒不彻底:导致交叉感染
为怕热器械选错高温灭菌方式(如用高压蒸汽灭菌塑料内镜),可能因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导致灭菌失败;为管腔器械选错穿透力弱的消毒方式,会让管腔内残留微生物,增加患者感染风险。
2.损坏器械:缩短使用寿命
给不耐高温的塑料器械用干热灭菌,会导致器械变形、开裂;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橡胶导管,会使橡胶老化变硬,出现渗漏;用高压蒸汽灭菌电子器械,会损坏内部电路,导致器械报废。
3.残留毒性:危害患者和医护人员
环氧乙烷灭菌后的器械若残留气体未除净,接触患者会导致组织刺激;化学消毒剂浓度过高或冲洗不彻底,残留的消毒剂可能损伤患者皮肤或黏膜,或对医护人员造成职业暴露。
六、科学消毒的“基本原则”:通用要求要记牢
无论哪种器械,消毒过程都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确保安全有效:
1.先清洗,后消毒:清洁是基础
所有器械在消毒灭菌前必须彻底清洗,去除表面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有机物。有机物会保护微生物,阻碍消毒因子接触,导致消毒失败。清洗可采用手工刷洗、超声清洗或清洗消毒器,确保无可见残留物。
2.根据风险等级和材质“双重选择”
选择消毒方式时,先看器械的风险等级(决定需要灭菌还是消毒),再看材质(决定具体方式),两者结合才能选出最合适的方案,不能只凭一个因素判断。
3.严格控制参数:时间、温度、浓度要准确
消毒灭菌的关键参数(如高压蒸汽的温度和时间、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参数不足会影响效果,参数过高则可能损伤器械。
4.定期监测效果:确保消毒可靠
通过物理监测(如温度记录仪)、化学监测(如指示卡、指示胶带)和生物监测(如芽孢测试),定期验证消毒灭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
结语
医疗器械消毒就像“量体裁衣”,每个器械都有自己的“脾气”和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器械的风险等级、材质特性和结构特点,才能选择最科学的消毒方式——既杀灭微生物,守护患者安全,又保护器械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对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掌握不同器械的消毒要点,是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医疗质量的负责。按“脾气”消毒,让每个器械都得到恰到好处的处理,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器械,筑牢医疗感染防控的防线。
(宋松毅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毒供应中心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