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宝宝学坐学爬慢半拍?日常互动里藏着锻炼小技巧

2023-09-21 10: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宝宝的成长如同一场循序渐进的探险,学坐与学爬是其中两个关键的里程碑。这两项技能的掌握,不仅依赖于身体肌肉力量的发展,还与平衡感、协调性以及神经系统的成熟度密切相关。有些宝宝在这方面的进展可能稍显迟缓,但这并不代表存在异常。在日常与宝宝的互动中,蕴藏着许多简单又有趣的锻炼方法,能帮助宝宝逐步提升身体控制能力,顺利解锁这些重要技能。

一、学坐:筑牢身体平衡的 “根基”

学坐是宝宝从躺卧向直立活动过渡的重要一步,需要颈部、背部、腰部及核心肌群的力量相互配合,同时平衡感也在不断磨合中发展。家长可以借助日常互动,为宝宝学坐搭建 “阶梯”。

(一)借助环境搭建 “安全支撑区”

当宝宝处于清醒且情绪良好的状态时,可在柔软的床垫或爬行垫上,用几个厚度适中的靠垫围成半圆形。让宝宝坐在中间,背部轻轻靠在靠垫上,但不要完全依赖支撑,这样能促使宝宝主动调动背部和腰部肌肉来维持坐姿。家长可在宝宝前方 30-50 厘米处,放置色彩鲜艳、能发出轻柔声响的玩具,吸引宝宝伸手去够。当宝宝前倾身体时,核心肌群会自然发力,无形中得到锻炼。每次练习时间从 1-2 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 5-10 分钟,每天可进行 2-3 次。

(二)利用换尿布环节进行 “短时训练”

给宝宝换尿布时,可成为锻炼的好时机。一只手轻柔地握住宝宝的小手,另一只手托住其腰部和臀部,缓慢将宝宝向上拉起,使其短暂处于坐姿,停留 2-3 秒后再轻轻放下,重复 3-4 次。这个动作能有效激活颈部和腰腹肌肉,让宝宝逐渐适应坐姿带来的身体感受。需注意动作要平稳,避免用力拉扯,以防损伤宝宝脊柱。

(三)通过俯趴强化 “基础力量”

俯趴是锻炼宝宝上半身力量的有效方式,能为学坐积累肌肉力量。让宝宝俯卧在柔软的平面上,家长在旁边用玩具逗引,鼓励宝宝用手臂撑起上半身,抬头观察周围环境。开始时宝宝可能只能坚持几十秒,随着练习次数增加,时间会逐渐延长。每次俯趴时间可从 30 秒开始,逐步增加到 2-3 分钟,每天练习 3-4 次。

二、学爬:激活身体协调的 “联动机制”

学爬需要手臂、腿部、躯干等多个部位的肌肉协同工作,同时还需要平衡感与空间判断能力的配合。家长可以通过互动游戏,引导宝宝主动尝试爬行动作。

(一)用 “目标引导” 激发爬行欲望

在宝宝俯卧时,家长可在其前方不远处放置宝宝喜爱的玩具,距离以宝宝稍微用力伸手够不到为宜。当宝宝因想要玩具而扭动身体时,家长可用手掌轻轻抵住宝宝的脚底,给予一个温和的向前推力,帮助宝宝体会腿部蹬伸带来的前进感。需要注意的是,推力要轻柔,且仅在宝宝主动发力时辅助,避免强迫宝宝移动。

(二)开展 “模仿互动游戏”

家长可以趴在宝宝对面,与宝宝保持视线平齐,做出缓慢爬行的动作,同时发出夸张的 “爬爬” 声或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宝宝具有强烈的模仿本能,看到家长的动作后,可能会尝试扭动身体、蹬腿或用手臂支撑向前挪动。家长要及时用微笑和鼓励的语气回应,增强宝宝的尝试意愿。

(三)设置 “趣味障碍” 提升协调能力

当宝宝能勉强匍匐移动后,可利用枕头或柔软的积木搭建低矮的 “小坡” 或 “隧道”。引导宝宝从坡下向坡上爬行,或从隧道中穿过。在克服这些小障碍的过程中,宝宝需要不断调整身体姿势,协调手臂和腿部的发力,从而提升全身协调性。障碍高度不宜超过 5 厘米,宽度以宝宝能顺利通过为宜,避免让宝宝产生挫败感。

三、日常互动中的 “注意事项”

(一)把握合适的练习时机

应选择宝宝吃奶后 1-2 小时进行锻炼,此时宝宝精力充沛,且不易因饥饿或困倦而产生抵触情绪。避免在宝宝刚睡醒或情绪烦躁时强迫练习,以免影响其对活动的兴趣。

(二)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宝宝活动的区域需移除尖锐物品、细小零件及电线等危险因素,地面保持平整柔软。给宝宝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过紧的衣服束缚身体活动。室温控制在 24-26℃,避免宝宝因过热或过冷而感到不适。

(三)遵循 “循序渐进” 原则

每个宝宝的身体发育节奏不同,家长要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调整练习强度和时间。切勿与其他宝宝盲目比较,也不要因急于求成而增加练习量,以免导致宝宝疲劳或产生抗拒心理。当宝宝出现哭闹、打哈欠等疲劳信号时,应立即停止练习。

(四)保持耐心与积极反馈

在锻炼过程中,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要用温和的语气鼓励宝宝,当宝宝做出尝试性动作时,及时给予微笑、拍手等积极反馈,让宝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即使进步缓慢,也不要指责或催促,给予宝宝足够的时间和信心。

总之,宝宝学坐学爬的进度存在个体差异是正常现象。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只需在日常互动中融入科学的锻炼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宝宝,就能帮助其逐步提升身体能力。让这些互动成为亲子间温馨的连接,陪伴宝宝在探索中稳步成长,顺利迈过成长路上的每一个里程碑。

(刘婷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康复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