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帕金森让手脚“不听话”,日常动作里藏着啥康复小技巧

2025-08-08 08: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帕金森的“调皮”:不是手脚懒,是神经“发不出指令”

帕金森患者常觉得手脚像“被胶水粘住”,想动却动不了;或者像“上了发条”,止不住地抖、僵硬。这不是手脚在“闹脾气”,而是大脑里负责调控运动的神经细胞出了问题,导致多巴胺(一种帮助传递运动指令的物质)减少,信号传不顺畅,手脚才变得“不听话”。

日常动作里藏着不少“康复密码”,不用复杂器械,不用刻意训练,把吃饭、走路、穿衣这些小事做好,就能帮手脚“找回感觉”,让动作顺溜点。

二、走路总“卡壳”?试试这些“启动小窍门”

帕金森患者走路最常见的麻烦是“起步难”——站在原地,脚像扎根一样挪不动;走起来又容易“往前冲”,停不下来。这些小技巧能帮身体“启动”和“刹车”:

1.起步前,先“给个信号”

脚迈不开时,别使劲拽腿,可以试试:

l 低头看看地面,想象脚下有一条线,脚跨过线的瞬间,身体跟着前倾;

l 嘴里轻轻数“1、2、3”,数到3时,有意识地把重心移到一只脚上,再抬另一只脚;

l 用手杖或家人的手轻轻往前“引”一下,借点外力带动身体动起来。

这些方法是给大脑“发个提醒”,帮神经信号“接通”,让起步变顺畅。

2.走路时,“踩准节奏”不慌张

走起来容易慌、步子小,可以:

l 想象脚下有一排格子,每一步都要踩在格子中间,刻意把步子迈大一点;

l 配合拍手或听有节奏的音乐(比如节拍明显的老歌),跟着节奏抬脚,避免步子越走越小;

l 肩膀放松,手臂自然摆动(左右摆臂能帮身体平衡),别攥紧拳头或把胳膊夹在身边。

3.想停下,先“定住重心”

往前冲停不下来时,别硬刹,可以:

l 有意识地把脚往旁边迈一小步,像“画个小弧线”,借改变方向来减速;

l 双手轻轻往前伸,身体稍微后仰一点,帮身体找回平衡,再慢慢停下。

走路的关键是“给大脑明确的信号”,让神经和手脚“配合”起来,而不是靠蛮力硬拽。

三、吃饭“手抖撒饭”?握餐具和咀嚼有讲究

端碗时手抖,夹菜时筷子不听使唤,吃饭变成“打仗”——这些小细节能让吃饭变轻松:

1.选对餐具,减少“手忙脚乱”

l 用浅口、带吸盘的碗(吸在桌上不容易被碰倒),勺子选粗柄的(好抓握),或用带腕带的餐具(固定在手上,不容易掉);

l 如果手抖得厉害,拿杯子时可以用两只手,一只手托着另一只手的手腕,借点力稳住。

2.咀嚼和吞咽,“慢半拍”更稳

l 吃饭时别着急,每口饭少盛点,放在嘴巴靠里的位置,慢慢嚼;

l 吞咽前先做个“空咽”动作(像咽口水一样),确保嘴里的食物都咽下去,再吃下一口,避免呛到;

l 喝汤或喝水时,用带吸管的杯子(但别用力吸,慢慢抿),或用小勺子一口一口喝。

吃饭时保持坐直,后背靠在椅背上,别低头弯腰,这样吞咽更顺畅。

四、穿衣“费劲”?顺序和姿势能省力气

穿脱衣服时,胳膊抬不起来、扣子扣不上,甚至穿一半就累得喘——调整顺序和姿势,能少费不少劲:

1.穿衣先穿“坏侧”,脱衣先脱“好侧”

这里的“坏侧”指的是手脚更不灵活的一侧:

l 穿衬衫时,先把“坏侧”的胳膊伸进袖子,拉到肩膀,再穿“好侧”的胳膊,最后系扣子;

l 脱衬衫时,先脱“好侧”的胳膊,再把衣服从“坏侧”的胳膊上褪下来。

这样能减少“坏侧”肢体的负担,用“好侧”带动“坏侧”,省力气。

2.选“宽松、方便穿脱”的衣服

l 穿带拉链、按扣的衣服(比系扣子省事),拉链头可以绑个小布条(好拉);

l 裤子选松紧腰的(不用系皮带),裤腿稍微肥一点(穿脱时不用使劲拽);

l 鞋子穿魔术贴的(不用系鞋带),鞋口别太紧(抬脚时不费劲)。

3.穿衣时,“坐着穿”比站着省劲

坐在椅子上穿衣服,后背靠稳,一只手撑着椅子扶手,另一只手穿袖子或提裤子,避免站着穿时身体晃、消耗体力。

五、手抖、肢体僵硬?日常小动作能“松肌肉”

帕金森患者的手脚容易僵硬、发紧,像“上了锈”,平时多做这些“放松小动作”,能让肌肉变灵活:

1.手抖时,“握握放放”能缓解

l 双手放在膝盖上,先用力攥紧拳头(数1-5),再慢慢松开,手指尽量张开(数1-5),重复10次;

l 拿个软球或毛巾,用力捏一下,再松开,反复做,锻炼手的控制力。

2.胳膊僵硬,“画圈”能放松

l 坐在椅子上,胳膊自然下垂,然后慢慢向前、向上、向后画圈(像划水一样),左右胳膊各做10次;

l 双手交叉举过头顶,轻轻向左右两边拉伸,感受肩膀和胳膊的肌肉舒展。

3.腿发沉,“抬抬踩踩”有帮助

l 坐在椅子上,脚离地,慢慢抬起一条腿,脚尖往前伸,再往回勾,左右腿各做10次;

l 站在原地(扶着桌子或墙),双脚轮流轻轻踮脚尖、踩脚跟,活动脚踝和小腿肌肉。

这些动作不用追求幅度大,每天做几次,能让僵硬的肌肉“活过来”,比偶尔一次剧烈运动管用。

六、说话“含糊”“没力气”?练嗓子有小方法

有些帕金森患者说话声音越来越小,别人听不清,自己也着急——这些小技巧能帮声音“变大变清楚”:

1.说话前,先“深吸一口气”

l 说话前先吸足气,说的时候慢慢把气呼出来,一句话别拉太长,中间可以停顿换气;

l 对着镜子说话,看着自己的嘴,刻意把嘴巴张大一点(比如发“啊、哦”的音时,让嘴唇充分活动)。

2.从“说单词”到“说短句”,慢慢练

l 先一个字一个字说清楚(比如“饭”“水”“走”),再慢慢说短句(“我要吃饭”“帮我拿水”);

l 每天读报纸或念儿歌,有意识地把每个字的声调说出来(比如一声平、二声扬),别含糊带过。

说话时保持坐姿或站姿端正,别低着头、含着胸,这样气息更顺畅,声音也会大一点。

七、日常康复的“核心”:把技巧融进生活,别当“任务”

帕金森的康复不是“额外作业”,而是把这些小技巧变成日常习惯:

l 吃饭、走路、穿衣时,刻意用学到的方法做,不用追求“完美”,能省力、顺畅就行;

l 每天固定时间做放松动作(比如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每次10-15分钟,别太累;

l 家人可以配合患者的节奏(比如走路时陪他数节拍,吃饭时帮他递一下餐具),但别事事包办,让患者尽量自己做,保留肢体的活动能力。

记住,这些小技巧的目的是“帮手脚听话”,而不是和身体“较劲”。动作慢一点、不标准都没关系,只要坚持,就能慢慢找到和身体“和平相处”的方式。

帕金森让手脚“不听话”,但日常动作里的这些小技巧,就像给神经和手脚“搭座桥”,帮它们重新“沟通”。走路时给个信号、吃饭时选对餐具、没事时松松肌肉——把这些小事做好,就能让生活少点麻烦,多点顺畅。

对患者来说,别因为动作慢而着急,康复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家人来说,多一份耐心,陪着他们在日常里练习,就是最好的支持。毕竟,能自己吃饭、走路,哪怕慢一点,也是种幸福。

(张楠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一病区(3)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