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孩子经常说肚子疼要查什么

2024-11-07 12: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小孩子频繁腹痛是儿科门诊的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既可能是功能性胃肠紊乱,也可能是器质性病变的早期信号。根据临床数据统计,儿童腹痛病因中,功能性腹痛占比约60%,器质性病变占40%,其中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系膜淋巴结炎等急腹症占比较高。本文将从检查项目选择、病因鉴别要点、家庭护理误区三个维度,为家长提供系统性指导。

一、基础检查项目:构建诊断框架的四大核心

1. 体格检查:定位疼痛的“导航仪”

医生通过“视触叩听”四步法进行初步评估:

视诊:观察腹部形态(膨隆提示肠梗阻,凹陷可能为脱水),有无肠型蠕动波(机械性肠梗阻特征)。

触诊:从无痛区向疼痛区渐进按压,麦氏点压痛提示阑尾炎,脐周压痛伴反跳痛需警惕腹膜炎。

叩诊:鼓音增强提示肠胀气,移动性浊音阳性可能为腹腔积液。

听诊:肠鸣音亢进(>10次/分)多见于肠梗阻,消失则提示肠麻痹。

案例:5岁患儿因阵发性脐周痛就诊,触诊发现右下腹麦氏点反跳痛,结合血常规白细胞升高,确诊为阑尾炎穿孔。

2. 血常规:炎症的“生物标志物”

白细胞计数:>15×10⁹/L提示细菌感染,如阑尾炎、细菌性痢疾。

C反应蛋白(CRP):>50mg/L提示严重感染或组织坏死。

嗜酸性粒细胞:>5%可能为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反应。

数据支持:研究显示,急性阑尾炎患儿血常规异常率达92%,其中83%出现白细胞升高。

3. 粪便检查:肠道健康的“晴雨表”

常规检测:潜血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白细胞>15/HP提示细菌性肠炎。

寄生虫镜检:蛔虫卵检出率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仍达10%-15%。

钙卫蛋白检测:>50μg/g提示肠道炎症,用于鉴别炎症性肠病。

操作要点:留取标本需使用清洁容器,避免尿液污染,1小时内送检。

4. 腹部超声:无创筛查的“黄金标准”

阑尾检查:直径>6mm、壁增厚(>3mm)、周围积液为阑尾炎特征。

肠套叠诊断:靶环征或同心圆征,结合“假肾征”可确诊。

肠系膜淋巴结炎:脐周淋巴结>10mm,皮质增厚>2mm。

优势对比:超声对肠套叠诊断敏感度达98%,特异性95%,远高于X线平片。

二、进阶检查项目:破解复杂病因的“密钥”

1. 立位腹平片:肠梗阻的“火眼金睛”

气液平面:出现3个以上阶梯状液平面提示低位肠梗阻。

肠管扩张:小肠直径>2.5cm,结肠>5cm为扩张标准。

咖啡豆征:乙状结肠扭转的特征性表现。

临床意义:对机械性肠梗阻诊断准确率达85%,但需结合CT排除肿瘤性梗阻。

2. 胃肠造影:消化道畸形的“透视镜”

钡餐造影:显示胃黏膜粗乱、溃疡或畸形,用于诊断先天性幽门肥厚。

钡剂灌肠:发现“杯口征”或“弹簧征”可确诊肠套叠。

空气灌肠:既是诊断手段,也是治疗措施,适用于早期肠套叠复位。

禁忌证:怀疑肠穿孔或腹膜炎时禁用,可能引发钡剂性腹膜炎。

3. CT/MRI:深部病变的“解剖刀”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阑尾周围脓肿、肠系膜扭转。

MRI水成像:无需辐射,对胆道系统结石、胰腺炎诊断价值高。

DWI序列:可早期发现肠缺血,敏感度达90%。

适用场景:超声检查模糊或怀疑肿瘤性病变时首选。

4. 胃肠镜:黏膜病变的“显微镜”

胃镜:发现胃溃疡、十二指肠球炎,活检可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

结肠镜: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取活检进行病理分型。

胶囊内镜:适用于小肠病变筛查,如梅克尔憩室、克罗恩病。

年龄限制:胃镜建议3岁以上,结肠镜5岁以上,需全麻下操作。

三、特殊病因筛查: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

1. 过敏原检测:食物过敏的“元凶追踪”

血清IgE检测:牛奶、鸡蛋、花生特异性IgE>0.35kUA/L提示过敏。

皮肤点刺试验:48小时后观察风团直径,>3mm为阳性。

食物回避激发试验:停用可疑食物2周后腹痛缓解,重新引入后复发可确诊。

数据:儿童功能性腹痛中,食物过敏占比达15%-20%。

2. 心理评估:心身疾病的“情绪解码”

儿童焦虑量表(SCARED):评分>25分提示焦虑障碍。

腹痛日记:记录疼痛频率、强度与情绪事件的相关性。

功能磁共振(fMRI):发现腹痛患儿前额叶皮层激活异常,提示中枢敏化。

干预措施: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使60%患儿腹痛缓解。

3. 代谢筛查:遗传病的“基因探针”

血氨测定:>100μmol/L提示尿素循环障碍。

尿有机酸分析:甲基丙二酸升高见于维生素B12代谢缺陷。

基因检测:确诊家族性地中海热、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等。

案例:1例反复腹痛患儿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为遗传性果糖不耐受,避免果糖摄入后症状消失。

四、家庭护理误区与正确应对

1. 误区一:盲目热敷缓解疼痛

风险:肠梗阻或阑尾炎患儿热敷可能加速炎症扩散。

正确做法:仅对功能性腹痛(如肠痉挛)可局部热敷,温度控制在40℃以下。

2. 误区二:自行服用止痛药

风险:掩盖病情,延误阑尾炎、肠套叠等急腹症诊断。

正确做法: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解痉药(如颠茄片),禁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

3. 误区三:过度限制饮食

风险:长期禁食导致营养不良,加重胃肠功能紊乱。

正确做法:采用“少量多餐+低脂低纤维”饮食,如米粥、蒸蛋羹,避免生冷刺激食物。

五、预防与随访:构建长期健康管理

1. 疫苗接种

轮状病毒疫苗:预防80%以上重症轮状病毒肠炎。

EV71疫苗:降低手足口病并发脑炎风险,间接减少腹痛就诊。

2. 定期筛查

学龄前儿童:每年1次粪便寄生虫检查,卫生条件差地区每半年1次。

过敏体质儿童:每2年复查过敏原,调整饮食方案。

3. 症状监测

腹痛日记:记录疼痛时间、部位、强度及伴随症状(如呕吐、腹泻)。

生长曲线:体重增长缓慢可能提示炎症性肠病或乳糜泻。

小孩子腹痛的检查需遵循“从无创到有创、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家长应避免两种极端:一是忽视症状导致急腹症延误治疗,二是过度检查增加孩子身心负担。当腹痛持续>2小时、伴发热>38.5℃、呕吐物含胆汁或血性物质、腹部拒按时,需立即就医。通过科学检查与家庭护理相结合,可显著提高儿童腹痛的诊疗效率,保障其健康成长。

(岳春丽 上蔡县无量寺乡卫生院 儿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