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以不自主、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伴随发声性抽动及心理行为问题。全球发病率约1%,我国学龄期儿童患病率约为0.3%-0.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抽动症状易被误认为“调皮捣蛋”或“坏习惯”,约60%的患儿未得到及时诊断,导致病情迁延。本文结合临床研究与真实案例,系统梳理儿童抽动症的早期信号,帮助家长实现早识别、早干预。
一、运动性抽动:从头面部开始的“异常信号”
运动性抽动是儿童抽动症的核心症状,通常从面部肌肉开始,逐渐扩展至颈部、肩部、四肢及躯干。早期表现具有以下特征:
眼部肌肉抽动:频繁眨眼、翻白眼、瞪视或皱眉是首发症状之一。例如,一名7岁男孩因“频繁眨眼3个月”就诊,眼科检查无异常后转诊神经内科,最终确诊为抽动症。此类症状易被误认为结膜炎或视力问题,但与炎症不同,抽动性眨眼具有快速、无目的性的特点,且无分泌物增多或结膜充血。
口面部抽动:包括噘嘴、咧嘴、舔唇、伸舌、咬唇或清嗓等动作。一名9岁女孩因“反复伸舌1个月”被家长训斥,但症状非但未缓解,反而出现摇头、耸肩等新动作。研究显示,口面部抽动在抽动症患儿中占比达85%,且常伴随发声性抽动。
颈部及肩部抽动:点头、摇头、缩脖子或耸肩是病情进展的标志。例如,一名5岁男孩因“频繁耸肩”被误认为“模仿动画片角色”,直到出现踢腿、甩手等复杂动作才确诊。肩部抽动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四肢及躯干抽动:随着病情发展,患儿可能出现甩手、踢腿、弯腰、旋转或腹部抽动。一名10岁男孩因“突然蹦跳、摸东西”被老师投诉“多动症”,但神经科评估发现其动作具有刻板性、重复性,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随意性动作不同。
二、发声性抽动:从简单到复杂的“声音异常”
发声性抽动通常晚于运动性抽动出现,且症状更具隐蔽性。早期表现为:
简单发声:清嗓子、咳嗽、吸鼻或哼声是常见首发症状。例如,一名8岁女孩因“持续清嗓2个月”就诊耳鼻喉科,喉镜检查无异常后转诊心理科,最终确诊为抽动症。此类症状易被误认为咽炎或过敏,但与感染不同,抽动性发声具有无痰、无发热的特点,且抗生素治疗无效。
复杂发声:随着病情进展,患儿可能出现重复言语、模仿言语或秽语。一名12岁男孩因“突然骂人”被同学孤立,家长发现其“骂人”前常有眨眼、耸肩等前驱动作,且内容固定(如重复广告词)。研究显示,约30%的抽动症患儿会出现秽语,但多见于青春期后,儿童期以重复无意义音节为主。
三、心理行为障碍:隐藏在抽动背后的“情绪危机”
抽动症患儿常伴随心理行为问题,早期表现为:
注意力缺陷:约65%的抽动症患儿合并ADHD,表现为上课走神、作业拖拉或粗心大意。例如,一名9岁男孩因“成绩下降”被老师批评,家长发现其写作业时频繁眨眼、甩手,经评估确诊为抽动症伴ADHD。
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或易怒是常见并发症。一名11岁女孩因“情绪低落、拒绝上学”就诊,心理评估发现其抽动症状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紧张时抽动加重,进而导致社交回避。
强迫行为:约20%的患儿出现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或计数等强迫症状。例如,一名10岁男孩因“反复确认书包拉链”被误认为“强迫症”,但神经科评估发现其强迫行为与抽动症状交替出现,符合抽动症诊断标准。
四、情境性加重:抽动症状的“触发因素”
抽动症状具有波动性特点,以下情境易诱发或加重症状:
心理压力:考试、家庭矛盾或校园欺凌等压力事件可导致抽动频率增加。例如,一名8岁男孩因“父母离婚”后出现频繁眨眼、清嗓,心理干预后症状明显缓解。
生理状态:疲劳、睡眠不足或感冒等身体不适会降低抽动阈值。研究显示,抽动症患儿的睡眠问题发生率是健康儿童的2.3倍,且睡眠障碍与抽动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环境刺激:强光、噪音或拥挤环境可能诱发抽动。例如,一名7岁女孩在商场购物时出现频繁耸肩,但回到安静家中后症状消失。
五、前驱症状:抽动发作前的“预警信号”
部分患儿在抽动发作前会出现短暂的前驱感觉,包括:
感觉异常:眼部灼烧感、喉咙瘙痒或肩部紧缩感是常见前驱症状。例如,一名9岁男孩在眨眼前常描述“眼睛里有沙子”,家长最初未重视,直到出现摇头、耸肩等动作才就医。
冲动预感:部分患儿在抽动发作前会感到“不得不做”的强烈冲动。例如,一名10岁女孩在甩手前常说“手痒”,但无法控制动作。
六、诊断与干预:家长需知道的“关键步骤”
若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家长应:
及时就医:首选儿童神经内科或发育行为儿科,通过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估病情。
避免误诊:需与癫痫、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鉴别。例如,癫痫发作通常伴意识丧失,而抽动症患儿意识清晰;风湿性舞蹈病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且动作更具流畅性。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硫必利、阿立哌唑)、心理行为治疗(如习惯逆转训练、认知行为疗法)及家庭支持。研究显示,早期干预可使60%的患儿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儿童抽动症的早期识别依赖于家长对行为特征的细致观察。通过了解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心理行为障碍及情境性加重等核心信号,家长可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病情延误。同时,社会应消除对抽动症患儿的偏见,为其创造包容、理解的成长环境。
(岳春丽 上蔡县无量寺乡卫生院 儿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