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经历过胃部不适,比如烧心、反酸,但往往觉得这只是小毛病,吃点药或者忍一忍就过去了。然而,有一种和这些症状密切相关的疾病——咽喉反流性疾病,却常常被大家忽视。它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从大家熟悉的烧心,到可能意想不到的声带损伤,都可能是它的“杰作”。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容易被忽略的疾病。
一、什么是咽喉反流性疾病
1.简单定义
咽喉反流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胃内容物反流到了食管以上的部位,像咽喉、口腔、鼻腔这些地方。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食管下端有一道“闸门”——食管下括约肌,它能防止胃里的东西倒流。但当这道“闸门”出了问题,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胃内容物就会趁机反流上来,刺激和损伤咽喉等部位的黏膜。
2.常见表现
它的表现可不只是烧心那么简单。除了烧心,很多人还会有反酸的感觉,就是嘴里突然涌上一股酸水。还有的人会感觉喉咙里有东西,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这在医学上叫咽部异物感。另外,声音嘶哑、频繁清嗓、咳嗽,甚至哮喘发作,都可能是咽喉反流性疾病在“捣乱”。
二、从烧心开始的身体警报
1.烧心的“真面目”
烧心其实是很多人对咽喉反流性疾病最初的认识。它通常发生在饭后或者躺下的时候,感觉胸口有一团火在烧,从胃部一直蔓延到喉咙。这是因为胃酸反流到食管,刺激了食管黏膜,引起了烧灼感。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可不能掉以轻心,这可能是身体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2.烧心背后的隐患
烧心可不仅仅是让人难受那么简单。长期反复的烧心,说明食管黏膜一直在受到胃酸的刺激和损伤。如果不及时治疗,食管黏膜可能会出现炎症、溃疡,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食管狭窄,影响正常的吞咽功能。而且,烧心还可能和食管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虽然概率不高,但也不能不防。
三、悄悄靠近的咽喉问题
1.咽部异物感的困扰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总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堵着,好像有个梅核卡在那里,上不去也下不来,吃饭的时候倒不影响,但就是让人特别难受。这就是咽部异物感,也是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这是因为胃酸反流刺激了咽喉部的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神经敏感性增加,就产生了这种异物感。
2.声音嘶哑的预警
如果你本来声音清亮,突然变得声音嘶哑,而且持续一段时间都不好,那就要警惕是不是咽喉反流性疾病在作祟了。胃酸反流到咽喉部,会损伤声带黏膜,引起声带炎症、水肿,甚至出现声带小结、息肉等问题,从而导致声音嘶哑。对于经常用嗓的人,比如老师、歌手等,声音嘶哑可能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四、声带损伤:不容小觑的伤害
1.声带损伤的表现
声带损伤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声音改变。除了声音嘶哑,还可能出现发音费力、音调改变等情况。严重的声带损伤,甚至会导致失声。而且,声带损伤后,恢复起来比较慢,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留下后遗症,影响以后的声音质量。
2.声带损伤的后果
声带可是我们发声的重要器官,一旦受到损伤,后果可不轻。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会影响日常交流,让人变得不愿意说话,影响社交。对于那些靠声音吃饭的人来说,声带损伤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可能会让他们失去工作机会,生活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另外,长期反复的声带损伤,还可能增加患喉癌的风险。
五、容易被忽视的隐形伤害
1.口腔问题
咽喉反流性疾病还可能影响我们的口腔健康。胃酸反流到口腔,会腐蚀牙齿,导致牙齿敏感、龋齿等问题。而且,口腔里的细菌也会因为胃酸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容易引起口臭。很多人出现这些问题,只想着去看牙医或者用漱口水,却没想到可能是咽喉反流性疾病在背后“搞鬼”。
2.鼻腔问题
反流物还可能到达鼻腔,引起鼻腔黏膜的炎症,导致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让人误以为是感冒了或者得了鼻炎。如果按照感冒或鼻炎来治疗,可能效果并不好,因为根源在于咽喉反流性疾病。
六、诊断与治疗那些事儿
1.如何诊断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咽喉反流性疾病,不要自己瞎猜,最好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医生通常会先询问你的症状,比如有没有烧心、反酸、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等。然后可能会让你做一些检查,像胃镜检查,可以直接看到食管和胃里的情况,看看有没有炎症、溃疡等病变。还有24小时食管pH监测,能准确记录食管内酸碱度的变化,判断是不是有胃酸反流。
2.治疗方法
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活方式的调整,这是基础治疗。比如,要少吃辛辣、油腻、酸性、刺激性的食物,像辣椒、油炸食品、柠檬等;饭后不要马上躺下,最好等2 - 3个小时再躺;睡觉的时候可以把床头抬高15 - 20厘米,减少夜间反流。二是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抑酸药,像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能抑制胃酸的分泌;还有促胃肠动力药,比如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能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经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效果都不好,可能还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七、结论
咽喉反流性疾病虽然是个“隐形杀手”,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危害,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去医院诊断和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就能把这个“杀手”挡在门外,保护好我们的咽喉和身体健康。
(李靖 河南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