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提到消化系统的问题,往往会首先联想到胃部不适、烧心等症状,然而有一种隐匿且容易被忽视的疾病——咽喉反流性疾病,正悄然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它宛如一座潜藏在水下的冰山,表面的“烧心感”不过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水下那庞大的身躯——对咽喉造成的沉默损伤才是真正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部分。
咽喉反流性疾病并非简单的胃酸反流至食管那般直观。当胃内容物中的酸性物质以及各种消化酶等异常地向上反流至咽喉部位时,便引发了这一复杂的病理过程。与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有所不同,部分患者的反流症状并不明显,甚至完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烧心、反酸感觉。这就使得很多患者未能及时察觉身体的异样,从而错过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
这种无声的反流对于咽喉部的黏膜而言,是一场持久而残酷的侵袭。咽喉黏膜本就较为脆弱敏感,长期遭受反流物的刺激,会逐渐出现充血、水肿的情况。患者可能会时常感到喉咙有异物感,仿佛有什么东西卡在那里,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这种不适感在早晨起床时尤为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声带也会受到影响。声带的正常振动是发声的关键,但在反流物的侵蚀下,声带变得肿胀、粗糙,导致声音嘶哑,起初可能只是轻微的沙哑,若不加以重视,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日常交流和工作。一些从事歌唱、演讲等职业的人群,对此更是苦不堪言,因为他们的嗓音质量直接关系到职业发展。
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慢性咳嗽也是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常见表现之一。这种咳嗽往往具有特异性,多为刺激性干咳,夜间或平卧时加重。由于缺乏典型的呼吸道感染迹象,如发热、咳痰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普通的支气管炎或哮喘,进而采用错误的治疗方法,延误病情。而且,长期的咳嗽还会进一步损伤咽喉部的肌肉和韧带,形成恶性循环。
从发病机制来看,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如同一道紧密的大门,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但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精神压力过大、肥胖以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这道“大门”的控制能力减弱,使得胃内压力升高时,内容物容易突破防线,向上反流至咽喉。此外,胃肠道的动力异常也会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反流的风险。
诊断咽喉反流性疾病并非易事,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以及症状的特点等。喉镜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通过观察咽喉部的黏膜形态、颜色变化以及是否有分泌物附着等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反流的迹象。有时还可能需要进行食管 pH 监测、阻抗监测等更为精准的检查方法,以明确反流的程度和频率。
在治疗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基础。患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辛辣食物、咖啡、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饱进食和睡前吃东西。戒烟限酒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因为烟酒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加重反流症状。抬高床头睡觉可以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的发生。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等,旨在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从而减少反流物对咽喉的刺激。对于一些难治性病例,可能还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严格评估适应症。
总之,咽喉反流性疾病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表面的烧心感,更要警惕其对咽喉造成的沉默损伤。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有效保护我们的咽喉健康,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让我们时刻保持对身体细微变化的敏锐感知,守护好自己的健康防线。
(吴振 虞城县站集镇卫生院 眼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