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盆底功能慢慢变弱,身体会有哪些“小变化”

2025-03-19 13: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盆底不是“可有可无”,它是身体的“吊网”

盆底是由肌肉、韧带和筋膜组成的“吊网”,稳稳托住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还能控制排尿、排便,维持性生活正常。就像一张弹性十足的网,平时默默发力,支撑着器官不“下坠”,保证各项功能有序运转。

但这张“网”会随着年龄增长、怀孕分娩、长期便秘等慢慢变松,弹性下降,也就是盆底功能变弱。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悄悄出现,身体会发出一系列“小信号”,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

二、最先出现的“小麻烦”:控尿能力下降

盆底功能变弱,最先“失守”的往往是膀胱的控制,这些情况可能慢慢找上门:

1.咳嗽或大笑时“漏尿”

平时好好的,一咳嗽、打喷嚏,甚至大笑、跳广场舞时,尿液会不自主漏出来,量不多但尴尬。这是因为盆底肌肉无力,无法对抗突然增加的腹压,就像“吊网”松动,膀胱口关不紧,稍一用力就“漏水”。

2.想尿时“憋不住”,跑厕所要快

有尿意时必须马上找厕所,稍微慢点就可能漏出来,甚至晚上要起夜好几次。这是因为盆底肌肉对膀胱的支撑减弱,膀胱稍微充盈就会产生强烈尿意,控制不住。

3.排尿后“滴滴答答”尿不干净

上完厕所提好裤子,刚走几步又有尿液滴出来,内裤总是有点湿。这是盆底肌肉收缩无力,无法彻底排空膀胱,导致尿液残留,慢慢漏出来。

这些控尿问题一开始可能偶尔发生,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都这样”,其实是盆底功能变弱的早期信号,及时干预能有效改善。

三、“肚子往下坠”:盆腔器官在“移位”

盆底这张“网”支撑力不足,盆腔器官就可能“往下掉”,出现这些感觉:

1.阴道口有“东西堵着”

总觉得阴道口有异物感,像有个小肉球要掉出来,尤其站久了、走路多了更明显,躺下来会舒服点。这可能是子宫、膀胱或直肠从正常位置往下移(子宫脱垂、阴道前壁/后壁膨出),是盆底功能减弱的典型表现。

2.小肚子坠胀,腰也酸

下腹部隐隐坠胀,像揣了个东西,同时腰背部发酸,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这是器官移位牵拉周围组织和韧带,刺激神经引起的,和盆底支撑力不足直接相关。

3.性生活时感觉“不对劲”

性生活时可能出现疼痛、不适,或感觉“空荡荡”的,影响体验。这是因为盆底肌肉松弛,器官位置改变,导致阴道弹性下降、敏感度降低。

器官移位的感觉一开始可能轻微,但如果不重视,“掉下来”的程度会慢慢加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四、排便也会“出状况”:盆底和肠道“联动失灵”

盆底功能不仅影响排尿,还和排便密切相关,功能变弱时,肠道也会“闹脾气”:

1.大便“解不净”,蹲厕所时间变长

每次排便都要蹲很久,总觉得没排干净,用力也没用。这是因为控制直肠的盆底肌肉无力,无法有效收缩排出粪便,导致排便费力、残留感。

2.偶尔“漏大便”,尴尬又无奈

放屁时不小心带出一点大便,或腹泻时控制不住,内裤经常弄脏。这是盆底肌肉对肛门的控制力下降,无法紧闭肛门,尤其在腹压增加时更容易发生。

3.便秘越来越频繁

以前排便很规律,慢慢变得好几天才排一次,大便干硬,需要用力才能排出。这和盆底肌肉协调功能变差有关,肌肉收缩和放松不同步,阻碍了粪便排出。

这些排便问题容易被当作“肠胃不好”,其实很多时候和盆底功能变弱有关,调整盆底功能能帮助改善。

五、哪些情况会让盆底“加速变弱”?避开这些诱因

盆底功能变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情况会让它“老得更快”:

1.怀孕和分娩

怀孕时子宫增大,长期压迫盆底;分娩时盆底肌肉被过度拉伸,甚至撕裂,都会损伤盆底功能。顺产女性发生率更高,剖宫产也不能完全避免,因为怀孕本身就会对盆底造成压力。

2.年龄增长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肌肉和韧带会慢慢萎缩、弹性降低,就像橡皮筋老化变松,支撑力自然下降。

3.长期增加腹压的习惯

l 长期便秘:排便时用力过猛,会持续增加腹压,“压垮”盆底。

l 慢性咳嗽:长期咳嗽(如支气管炎),每次咳嗽都在冲击盆底,慢慢把“网”撑松。

l 肥胖:腹部脂肪多,腹压长期偏高,盆底一直处于“负重”状态。

l 搬重物:经常提重物,瞬间增加的腹压会损伤盆底肌肉。

这些诱因持续存在,会加速盆底功能衰退,尽早避免或改善,能延缓变弱的速度。

六、身体出现这些“小变化”,该做些什么?

发现盆底功能变弱的信号,别拖延,这些方法能帮助改善:

1.练盆底肌:“凯格尔运动”是基础

l 找准肌肉:排尿时突然中断,收缩的就是盆底肌;也可以通过收缩肛门来感受(收紧时感觉肛门向上提)。

l 正确练习:收缩盆底肌5秒,放松5秒,每次做10-15组,每天3次。不用憋气、不用肚子或大腿发力,专注于盆底肌收缩。

l 坚持才有效果:至少连续练3个月,才能感受到控尿能力改善、下坠感减轻。

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随时随地都能做,关键在坚持和正确发力。

2.调整生活习惯:减少盆底“负担”

l 控制体重:肥胖者减轻体重,能降低腹压,减轻盆底压力。

l 改善便秘: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多喝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久蹲用力。

l 治疗慢性咳嗽:及时就医治疗咳嗽,减少对盆底的冲击。

l 避免提重物:尽量不搬超过5公斤的重物,提东西时先蹲下再起身,减少腹压突然增加。

这些习惯能减少盆底的“损耗”,配合锻炼效果更好。

3.及时就医:专业帮助很重要

如果症状影响生活(比如漏尿频繁、器官脱垂明显),可以去医院做盆底功能评估,医生会根据情况推荐:

l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帮助感知盆底肌收缩,学会正确发力。

l 电刺激治疗:用温和的电流刺激盆底肌收缩,增强肌肉力量。

l 手术治疗:严重的器官脱垂或漏尿,可能需要手术修复盆底结构,加固“吊网”。

别觉得“不好意思”,医生见多了这些问题,早治疗能避免情况加重。

七、年轻女性也要注意:盆底功能变弱“不分年龄”

很多人觉得盆底问题是“中老年女性的专利”,其实不然:

l 年轻妈妈:怀孕分娩后如果没及时修复,可能早早出现漏尿、下坠感。

l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女性:盆底肌得不到锻炼,会慢慢变弱,出现控尿问题。

l 经常便秘或咳嗽的年轻女性:也可能提前出现盆底功能下降的信号。

不管年龄多大,只要有上述“小变化”,都要重视,早发现、早锻炼,比等到严重了再处理更简单。

八、产后是“修复黄金期”,别错过

女性产后42天到半年,是盆底功能修复的最佳时期:

l 产后检查:常规做盆底功能评估,了解肌肉损伤情况。

l 及时锻炼:从产后2周开始做凯格尔运动,循序渐进增加强度。

l 专业修复:有条件的可以做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减少远期问题。

很多产后漏尿、下坠的问题,在这个时期及时干预,都能有效改善,避免变成“老毛病”。

盆底功能变弱带来的身体变化,虽然不会立刻危及生命,却会悄悄影响生活质量。从控尿异常到器官脱垂,再到排便问题,这些“小信号”其实是身体在提醒“该关注盆底了”。

通过坚持锻炼、调整习惯、及时就医,大多数问题都能得到改善。别忽视这些“小变化”,给盆底多一点关注,它才能继续稳稳支撑起身体的“内在秩序”,让生活更自在。

(胡云鹤 灵宝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妇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