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发烧别急着退烧,先搞懂这几个关键问题

2025-07-11 08: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孩子小脸通红、额头滚烫时,家长的焦虑和心疼可想而知。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快!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然而,这种出于本能的急切背后,可能忽略了发烧本身的意义。盲目退烧有时甚至会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在孩子发烧时,比起手忙脚乱地降温,您更需要先冷静下来,搞懂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关键问题:发烧是什么?它是“病”还是“友”?

发烧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身体对抗感染的防御机制。您可以将其理解为身体内部的“警报系统”和“军事动员”。当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入侵时,免疫系统会立即识别并释放信号,通知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调高体温设定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elevated body temperature(升高的体温)能够:

1. 抑制病原体复制:大多数病毒和细菌在高温环境下繁殖速度会显著减慢。

2. 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人体的免疫大军(如白细胞、淋巴细胞)在温度稍高的环境下战斗力更强,能更高效地清除敌人。 因此,发烧是孩子免疫系统正在努力工作的标志。一发烧就只想着强行退烧,无异于在两军交战正酣时,强行关掉我方的防空警报,可能会帮了敌人的忙。

第二个关键问题:退烧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孩子舒服,而不是追求正常体温。

这是家长最容易陷入的误区。退烧治疗的首要目标是缓解因发烧带来的不适感,而不是非要让体温完全恢复到37℃。孩子不会因为39℃的体温本身而受到严重伤害(除非是超高热41℃以上且持续很久,这种情况极少),但会因为发烧引起的头痛、肌肉酸痛、烦躁哭闹而非常难受。 因此,用药的指征不是看体温计的绝对数字,而是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舒适度。如果一个孩子体温38.5℃,但依然能玩能笑、精神不错、愿意喝水,那么他可能不需要立即服用退烧药。反之,如果一个孩子体温只有38.2℃,却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明显表现出痛苦,那么就应该及时用药让他感觉舒服一些。

第三个关键问题:如何正确观察和护理?比吃药更重要的事。

在决定是否用药前后,家庭护理和细致观察远比单纯退烧更重要。这包括:

1. 补充水分是重中之重:发烧时身体水分蒸发快,容易脱水,而脱水会加重不适且不利于康复。应鼓励孩子少量多次地饮用温水、口服补液盐或他们喜欢的流质(如稀释的果汁、汤羹)。

2. 合理穿衣:遵循“孩子觉得舒服”的原则。在体温上升期(孩子可能发冷、寒战),可以适当加盖薄被。当体温稳定并开始出汗时,应减少衣物,利于散热,切忌“捂汗”,以免导致体温过高或捂热综合征。

3. 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这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黄金标准。如果孩子退烧后精神能恢复,还能互动玩耍,通常不必过于焦虑。需要警惕的“红色警报”是:孩子持续精神萎靡、嗜睡难唤醒、烦躁不安、出现尖叫、甚至抽搐;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皮疹、呼吸急促或困难;出现脱水症状(如超过6小时无尿、哭时无泪、口唇干燥)。一旦出现任何这些情况,应立即就医,而不是在家纠结体温。

第四个关键问题:何时必须寻求医生帮助?

了解什么情况下需要专业医疗干预至关重要。除了上述“红色警报”外,以下情况也应及时就诊:

· 3个月以下的婴儿体温超过38℃,必须立即看医生,因其免疫系统未成熟,病情变化快。

· 发烧持续超过3天仍无好转趋势。

· 孩子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慢性肺病等。

· 家长内心感到非常不安,无法判断病情时。相信您的直觉,寻求专业帮助永远是明智的选择。

第五个关键问题:物理降温vs药物退热,怎样做才科学?

传统观念中的一些做法实则暗藏陷阱。比如用厚被捂汗,这不仅无法有效散热,还会使体内热量蓄积加剧脱水风险;酒精擦浴更是绝对禁忌,因其可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中毒反应。正确的做法是以舒适为原则:解开过多衣物促进空气流通,保持室温在24-26℃,用温水浸湿毛巾轻敷额头颈部等大血管分布处。至于药物选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和布洛芬(美林)作为安全有效的退热剂,但必须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两次服药间隔不少于6小时。特别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禁用于16岁以下儿童,因其与瑞氏综合征存在关联。此外,很多家长容易陷入误区——认为联合交替使用两种退烧药能增强效果,实际上这种做法缺乏循证依据支持,反而增加用药错误概率。

第六个关键问题:特殊人群需要格外小心

早产儿、慢性病患儿、免疫缺陷者的发热管理更为复杂。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可能出现隐性感染进展迅速的情况。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并发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时,即便低热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这类高危群体一旦发热,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启动针对性治疗。还有一类容易被忽略的情况是疫苗接种后的发热反应,多数情况下属于正常的免疫应答过程,持续时间不超过48小时且无其他异常表现,只需对症处理即可。

第七个关键问题:破除常见认知误区

“发烧会把脑子烧坏”——这是最大的谣言之一。实际上,单纯的发热不会直接损伤脑组织,只有当感染波及中枢神经系统(如脑炎、脑膜炎)时才可能出现神经后遗症。另一个误区是将退热处理等同于治病,其实这只是缓解症状的手段,真正重要的是找到病因并予以根除。有些家长迷信偏方,如灌肠退热、银器煮水饮用等,这些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肠道损伤、重金属中毒等严重后果。现代医学强调循证实践,所有诊疗决策都应基于科学研究证据。

第八个关键问题:长期反复发热怎么办?

如果孩子每月发作一次以上不明原因发热,持续时间超过两周,需要考虑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可能性。这类疾病包括家族性地中海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表现为规律性的体温波动伴腹痛、皮疹等症状。此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家族史调查、基因检测及免疫功能评估。对于普通病毒感染后的迁延性发热(如幼儿急疹后期),只要精神状态良好,多数会在一周内自行缓解。值得注意的是,滥用抗生素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据统计我国门诊处方中约有70%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绝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既无效又会增加耐药菌产生的风险。

回到最初的问题:面对孩子发烧,我们究竟该怎么做?答案不是简单的“退”或者“不退”,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科学的评估和恰当的护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段不舒服的时光。记住,每一次生病都是免疫系统成长的机会,家长的角色更像是导航员而非指挥官——既要密切关注航向是否正确,又要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当我们不再恐惧体温计上的数字,转而关注孩子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时,才能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理念。毕竟,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维护人的尊严与舒适。

(李润萍 大同市平城区振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内儿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