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搞清楚:发烧抽搐,多半是“热性惊厥”在搞事
家长们最揪心的场景里,一定有孩子发烧时突然抽搐这一幕:原本还哭闹的孩子,突然眼神发直、四肢僵硬地抽动,脸色从涨红变苍白,甚至嘴唇发紫,一两分钟后又瘫软下来昏昏欲睡。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热性惊厥”,是5岁以下孩子(尤其6个月到3岁)常见的急症。
热性惊厥的“幕后推手”不是单纯的高烧,而是体温快速上升。孩子的大脑神经就像没接稳的电线,平时能正常传导信号,可一旦体温在短时间内飙升(比如1小时内从37℃升到39℃),神经就容易“短路”,引发全身肌肉不自主抽搐。有趣的是,它和体温绝对值关系不大:有的孩子38.5℃就抽了,有的烧到40℃也没事,主要看大脑对体温波动的“耐受度”。
多数热性惊厥来得快、去得也快,持续时间通常在1-5分钟,抽完后孩子除了有点累,精神状态基本正常,这属于“单纯性热性惊厥”,预后大多良好。但如果抽搐超过15分钟、反复抽搐(24小时内超过2次),或抽的时候只有单侧肢体动,就要警惕“复杂性热性惊厥”,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二、抽搐时,退烧不是“当务之急”
孩子抽起来的那一刻,家长恨不得立刻把退烧药灌进去,但急诊医生往往先不碰退烧药——这不是拖延,而是基于医学逻辑的判断:
1.退烧药“远水救不了近火”
常用的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起效至少需要30分钟,就算静脉注射,也得15分钟才能发挥作用。而热性惊厥大多在5分钟内自行停止,等退烧药起效,抽搐早就结束了。强行喂药反而可能因为孩子意识不清,导致药物呛入气管,引发窒息——这比抽搐本身更危险。
2.抽搐的核心风险是“缺氧”,不是“发烧”
抽搐时,孩子的呼吸可能变得急促或不规律,最危险的是呼吸道被分泌物堵住(比如口水、呕吐物)。这时候医生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孩子呼吸通畅,而不是降体温。就像房子着火了,先救人再灭火,道理一样。
3.盲目降温可能“火上浇油”
抽搐时,孩子的大脑处于“异常兴奋”状态,这时候用物理降温(比如酒精擦身、冰袋敷头)会带来寒冷刺激,可能让神经更兴奋,反而延长抽搐时间。临床研究发现,抽搐时强行降温,不仅没用,还可能增加孩子的不适感。
三、医生在抽搐时,到底在忙啥?
孩子抽搐时,医生的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目标,看似“没退烧”,实则在做更关键的事:
1.快速摆好体位,保证呼吸道通畅
立刻让孩子侧躺(左侧或右侧都行),这个姿势能让嘴里的分泌物顺着嘴角流出来,不会倒灌进气管。如果孩子躺着抽,医生会轻轻托着他的头转向一侧,避免仰头或低头——仰头可能让舌头后坠堵气道,低头可能让分泌物堆积。
2.观察并记录“抽搐细节”
医生会盯着孩子抽搐的时间(从开始到停止用秒表计时)、抽搐的部位(是全身抽还是单侧胳膊腿抽)、眼睛的状态(是否上翻、斜视)、脸色和呼吸(是否发紫、呼吸是否暂停)。这些信息对判断抽搐类型、后续治疗至关重要:比如抽搐超过5分钟,可能需要用止抽药;单侧抽搐可能提示更复杂的问题。
3.必要时“止抽”优先
如果抽搐超过5分钟不停止(医学上叫“惊厥持续状态”),或短时间内反复抽(比如半小时内抽了2次),医生会用止抽药——常用地西泮(灌肠或静脉注射),这类药能快速抑制大脑的“异常放电”,比退烧药更能解决当下的紧急情况。
4.排除“致命性问题”
抽搐时,医生会快速触摸孩子的脉搏(判断心率)、测血氧(看是否缺氧),如果孩子脸色发紫、血氧下降,会立刻给氧;同时会询问家长“孩子有没有头部外伤”“之前有没有抽过”,排除外伤、脑膜炎等更严重的问题。
四、抽搐停了,再处理发烧也不晚
抽搐结束后,孩子可能会睡半小时到1小时(这是大脑的“恢复期”),这时候医生才会系统处理发烧:
1. 测体温+用退烧药:如果体温超过38.5℃,会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选一种即可,别交替用),目的是避免体温再次快速升高诱发抽搐。
2. 补水+防脱水:鼓励孩子多喝水(或口服补液盐),发烧时身体水分消耗快,脱水可能让体温更难降,还可能加重不适。
3. 查原因:抽过一次的孩子,医生会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看是病毒感染(比如流感、幼儿急疹)还是细菌感染(比如中耳炎、肺炎),针对性用药(病毒感染不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可能需要)。
五、家长别犯这些错,比急着退烧更重要
孩子抽搐时,家长慌乱中容易做“帮倒忙”的事,一定要避免:
1.别强行按住孩子
抽搐时孩子的肌肉是强直收缩的,强行按住胳膊腿想“制止抽搐”,可能导致关节脱位(比如肩关节脱臼)或骨折(尤其3岁以下孩子骨头嫩)。正确做法是:把孩子放在安全的地方(比如床上,去掉枕头),周围移开尖锐物品(玩具、桌子角),让他自然抽,你在旁边守着就行。
2.别往嘴里塞任何东西
民间说“抽搐时要咬筷子防咬舌”,这是误区。抽搐时孩子的牙关是紧闭的,强行塞筷子、勺子,可能会把牙齿撬松、牙龈弄破,甚至让孩子把东西吸进气管(比如小块塑料碎片)。其实,孩子抽搐时很少会咬伤舌头,就算偶尔咬伤,也只是舌尖或嘴唇的轻微破损,比塞东西的风险小多了。
3.别用“激进物理降温”
抽搐刚停时,别用酒精擦身、冰袋敷额头、冲冷水澡——这些方法会让孩子感到寒冷,刺激身体产生“寒战”(肌肉收缩产热),反而让体温升得更高,还可能让孩子受惊。如果想物理降温,等孩子醒了,用温水(32-34℃)擦脖子、腋窝、大腿根,温和散热即可。
4.别“叫醒”睡着的孩子
抽搐后孩子睡觉是正常的,别强行叫醒他喂药、喝水,睡眠能帮助大脑恢复。等他自然醒后,再观察精神状态(比如醒后能玩、能吃,说明问题不大)。
六、这些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
不是所有发烧抽搐都是“单纯性热性惊厥”,如果有以下情况,医生会建议做脑电图、头颅CT或腰椎穿刺(抽脑脊液):
1. 第一次抽搐的孩子(尤其6个月以下或5岁以上);
2. 抽搐时间超过15分钟,或24小时内抽搐超过2次;
3. 抽搐时体温低于38℃(可能不是热性惊厥);
4. 抽搐后孩子精神极差(比如醒后嗜睡、烦躁、拒绝进食);
5. 有异常体征(比如脖子硬、剧烈呕吐、皮疹,可能提示脑膜炎);
6. 家族中有癫痫病史。
这些检查是为了排除癫痫、脑炎、脑肿瘤等更严重的问题,家长别因为“怕孩子受罪”拒绝——早明确原因,才能更安全地处理。
七、总结:遇到抽搐,“稳”比“快”更重要
孩子发烧抽搐,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赶紧退烧”,但急诊医生的逻辑是:抽搐时,先保证呼吸通畅、避免意外损伤,比急着退烧更关键。退烧药既不能立刻止抽,强行喂药还可能引发窒息;而正确的体位、及时的观察、必要时的止抽药,才是降低风险的核心。
记住:多数热性惊厥预后良好,不会影响孩子智力。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保持冷静,做好“侧躺、观察、不干预”这三点,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等抽搐停了,再配合医生处理发烧、找原因,才是科学的应对方式。
(曹梦楠/张俊阳/肖冉/左路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急诊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