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管卡异物,分“轻重缓急”
气管里卡了东西,医学上叫“气管异物梗阻”,堪称“餐桌上的隐形杀手”。它的危险程度,全看异物堵得多严实,就像水管堵了——半堵和全堵,后果天差地别。
不完全梗阻时,人还能咳嗽、出声,甚至能说几句短句。这时候千万别慌,身体的咳嗽反射其实是“自救模式”:每次剧烈咳嗽,气管里都会产生高速气流(能达到每秒50米,堪比台风),很多时候能把异物“冲”出来。这时候最该做的,是让患者弯腰前倾,给他空间使劲咳,别瞎帮忙。
完全梗阻就危险了:突然说不出话、咳不出声,脸瞬间憋成青紫色,双手会不由自主地抓脖子(这是国际通用的“窒息求救信号”)。这时候,空气进不去也出不来,肺部氧气只能维持4-6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就会因缺氧受损,甚至死亡。每一秒都像在倒计时,必须立刻出手急救。
二、拍背催吐,可能帮倒忙
“卡东西了?赶紧拍背!”“抠喉咙催吐试试!”这些常见的“土方法”,其实藏着风险:
1.拍背:力道不对,异物可能卡得更深
拍背的原理是靠震动让异物松动,但实际操作中,很多人一着急就对着后背猛捶,甚至把人倒过来拍。气管是竖直的管道,异物如果卡在气管上部,剧烈拍打可能让它像“滑梯”一样往下滑,卡在更窄的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这里管径只有拇指粗,一旦卡住,咳嗽的气流根本冲不出来,反而更难处理。尤其是孩子,气管更细,拍背力度没控制好,还可能伤到脊柱或内脏。
2.催吐:可能让异物“雪上加霜”
催吐时,喉咙和气管周围的肌肉会剧烈收缩,不仅可能把异物往气管深处推,还可能让胃里的食物反流,呕吐物呛进气管,原本堵一半的气管可能被完全堵死,变成“双重梗阻”。而且手指抠喉咙可能损伤咽喉黏膜,导致水肿,让呼吸困难更严重。
所以,拍背催吐不是“万能招”,在完全梗阻时用,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三、不同人群,处理方式不一样
1.能咳嗽的人:别打断他的“自救”
如果患者还能咳嗽(哪怕咳得很费劲)、能发出声音,说明气道没完全堵死。这时候最有效的“急救”就是——让他自己咳。可以让他弯腰,身体前倾(头低于胸口),鼓励他使劲咳,利用咳嗽产生的高速气流冲击异物。旁人别拍背、别喂水,安静观察就行——有时候越帮忙,越容易打乱他的呼吸节奏。
2.不能咳嗽的成人或儿童(1岁以上):海姆立克法是“救命招”
这是急诊医生最推荐的方法,原理是通过快速挤压腹部,让肺部产生一股“冲击气流”,像“打气筒”一样把异物冲出来:
-站在患者背后,双腿分开站稳(像扎马步),双臂环抱他的腰(如果是孩子,可以跪在他身后)。
-一手握拳,拇指侧抵住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的位置(大概在胃的位置,别太靠上,以免撞到肋骨;也别太靠下,否则没效果)。
-另一只手抓住握拳的手,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腹部,就像要把肚子里的空气“挤”向喉咙。
-每次冲击要干脆有力,像“弹一下”,每次冲击后松开手,让腹部回弹,然后重复,直到异物排出(患者能咳嗽、呼吸),或者患者失去意识。
3.1岁以下婴儿:用“拍击按压法”,动作要轻
婴儿脖子软、气管细,不能用海姆立克法(容易伤到内脏),得用更轻柔的“两步法”:
-第一步:拍背
让婴儿趴在你的前臂上,头略低(低于身体),用手掌托住他的下巴和胸部(别捂住口鼻)。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后背两肩胛骨之间(大概后背中间位置),快速拍击5次。力度要像“轻拍皮球”,太轻没效果,太重可能伤内脏。
-第二步:按压胸部
如果拍背后异物没出来,立刻把婴儿翻过来,仰卧在你的前臂或大腿上,头略低。用两根手指(食指和中指)放在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大概心窝位置),快速向下按压5次,按压深度约1.5-2厘米(相当于婴儿胸部厚度的1/3),每次按压后松开,让胸部回弹。
-重复拍背和按压,直到异物排出(婴儿能哭出声、呼吸顺畅),或者婴儿失去意识(这时候要立刻做心肺复苏)。
4.已经昏迷的人:先做心肺复苏
如果患者已经倒在地上,没反应、没呼吸,别管异物了,立刻拨打急救电话(说清楚“气管异物梗阻,人已昏迷”),然后做心肺复苏:
-解开患者衣服,按压胸部30次(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速度每分钟100-120次)。
-开放气道(仰头提颏法),尝试做2次人工呼吸:捏住鼻子,用嘴包住患者的嘴,轻轻吹气,看胸部是否起伏。
-如果吹气时胸部没起伏,说明异物还堵着,继续按压,有时候按压产生的气流能把异物冲出来。边做心肺复苏边等救护车,别停。
四、这些情况,必须立刻送医院
1. 异物咳出来了,但患者还是咳嗽不止、声音嘶哑、喉咙痛,可能异物划伤了气管黏膜,或者还有小块异物残留(比如碎骨头),需要做喉镜检查。
2. 尝试了海姆立克法,异物没出来,患者脸色越来越差(从红紫变苍白),赶紧送最近的医院,路上别停——如果是成人,可以让同行的人继续做海姆立克法;如果是孩子,抱着他快速赶往医院,别等救护车(时间就是生命)。
3. 吞下的是尖锐异物(比如鱼刺、别针、枣核),就算没卡住,也可能扎破食道或血管,24小时内必须去医院做CT检查,确定位置后由医生取出。
4. 异物取出后,患者出现发烧、呼吸困难,可能是气管感染或水肿,也需要及时就医。
五、预防比处理更重要:这些场景要避开
气管异物大多是“人为疏忽”造成的,90%发生在吃饭时,做好预防比啥都强:
1. 给孩子吃的食物要“加工”:3岁以下别给整颗坚果(花生、杏仁)、硬糖、果冻(果冻滑腻,容易被吸气时直接吸进气管)、葡萄(圆形且光滑,容易堵住气道)。给孩子吃水果要切成小块,肉类要剁烂,鱼要挑净刺。
2. 吃饭时别“分心”:孩子吃饭时别逗他笑、别让他跑跳,哭闹时绝对不能强行喂饭——嘴巴里有食物时,突然吸气(笑或哭时容易吸气),食物会像“子弹”一样被吸进气管。成人吃饭别狼吞虎咽,尤其吃带骨头的肉、带刺的鱼时,要慢慢嚼,别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聊天。
3. 特殊人群要注意:老人牙齿不好,吞咽功能弱,吃黏性食物(年糕、汤圆)时要小口吃,别说话;醉酒的人吞咽反应迟钝,别让他自己吃带渣的食物,最好喝流食。
六、记住这些“救命细节”
1. 海姆立克法可以“自救”:如果独自一人发生完全梗阻,能找到坚硬物体(比如椅背、桌角),快速用腹部撞击物体,利用反作用力冲击腹部,直到异物排出。
2. 别用“喝醋”“吞馒头”处理鱼刺:喝醋对软化鱼刺没用,还会刺激食道;吞馒头可能把鱼刺往深处推,增加取出难度,正确做法是停止进食,试着咳嗽,若鱼刺卡得浅,可能会被咳出,若咳不出且疼痛明显,及时去医院耳鼻喉科。
3. 急救时别慌:很多人一着急就忘了步骤,最好平时在家和家人一起演练海姆立克法(用抱枕当模拟对象),记住“肚脐上两横指”的位置,关键时刻才不会手忙脚乱。
七、总结:别迷信“土方法”,科学急救更靠谱
气管卡异物,最怕慌乱中用错方法。记住核心原则:能咳嗽就让他咳,不能咳嗽就用海姆立克法(婴儿用拍击按压法),昏迷了就做心肺复苏。拍背催吐只适合“不完全梗阻且异物位置浅”的情况,乱用可能帮倒忙。
最重要的是,平时吃饭多一分细心,别让异物有机会卡进气管——毕竟,再好的急救方法,也不如不发生意外。
(曹梦楠/张俊阳/肖冉/左路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急诊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