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重症救治后,许多患者会进入漫长的康复期,常常被持续的虚弱感困扰:稍一活动就气短乏力,食欲差、睡眠浅,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感冒,甚至担心原发病复发。这种状态在中医看来,是疾病耗损正气、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中医调理并非简单 “补身体”,而是通过整体调节,帮助身体 “重建防线”,从根源上改善虚弱状态,降低复发风险。
一、康复期虚弱的根源:正气亏虚与脏腑失调
中医认为,重症如同一场 “正邪大战”,病邪侵袭人体时,正气奋起抵抗,过程中往往 “两败俱伤”。病邪虽被控制,但正气已严重耗损,就像战后的城池,城墙残破、兵力不足,这便是康复期虚弱的本质。
从脏腑来看,不同重症患者的虚弱表现各有侧重:肺部重症(如肺炎、呼吸衰竭)患者多出现气短、咳嗽、易感冒,这是肺气虚的典型症状,肺主气、司呼吸,又主皮毛,肺气不足则呼吸功能减弱,防御外邪的能力下降;胃肠重症或经历大手术后,患者常感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这是脾胃受损的表现,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身体失去 “粮草供应”;而心脑血管重症患者多伴随心悸、头晕、乏力,与心气不足、血脉不畅密切相关。
此外,疾病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创伤性治疗等,可能导致 “气机逆乱”。比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腹胀、怕冷;机械通气可能导致肺气壅滞,出现胸闷、咳痰无力。这些因素叠加,使得康复期的身体如同失衡的天平,稍有外力就容易倾斜。
二、中医调理的核心:“扶正祛邪” 与 “整体调节”
中医调理重症康复期虚弱,遵循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的原则。“扶正” 即补充正气,增强身体抵抗力;“祛邪” 则是清除体内残余的病邪或病理产物(如痰湿、瘀血),避免其死灰复燃。二者结合,既能改善当前的虚弱症状,又能减少复发隐患。
(一)辨证施调:先辨 “虚” 的类型
中医调理的第一步是 “辨证”,即明确患者属于哪种类型的虚损。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气虚: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出汗)、舌淡苔白,多见于心肺功能受损的患者。
2、血虚:常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手脚麻木,多因出血过多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所致。
3、阴虚:可见口干、盗汗(夜间出汗)、烦躁、大便干结,常出现在长期发热或使用激素治疗后的患者。
4、阳虚:表现为怕冷、腹泻、四肢不温,多见于脾胃或肾阳受损者。
多数患者并非单一类型的虚损,而是 “气阴两虚”“气血不足” 等复合状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配伍用药。
(二)调理不是 “猛补”:避免三个误区
很多人认为康复期就要 “大补特补”,于是盲目服用人参、鹿茸等滋补品,结果反而出现上火、腹胀等不适。这是因为:
1、虚不受补:脾胃虚弱时,消化功能减弱,强行服用滋腻补品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 “补而不化”。
2、有邪未清:若体内仍有残余痰湿、瘀血,盲目进补会使病邪滞留,埋下复发隐患,比如肺炎恢复期患者若痰多黏稠,需先化痰再补气。
3、忽视气机:补药多偏滋腻,可能阻碍气机运行,需搭配陈皮、砂仁等理气药,让补力 “流动” 到需要的地方。
三、分阶段调理方案:从 “通” 到 “补”,循序渐进
中医调理重症康复期虚弱,如同重建家园,需先清理废墟(疏通气机、清除残余病邪),再修复基础(调理脾胃),最后加固防线(补益正气),分阶段稳步推进。
(一)初期:通调气机,清除余邪(术后 1-2 周)
重症刚过,患者多有胃肠功能紊乱、气机不畅的问题,表现为腹胀、食欲差、痰多、大便不通。此时调理以 “通” 为主,不可急于进补。
1、胃肠调理:用陈皮、佛手、炒麦芽煮水喝,理气和胃;若腹胀明显,可少量服用厚朴排气合剂,促进胃肠蠕动。饮食以小米粥、山药粥等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肉汤、甜食等滋腻之物。
2、肺部调理:痰多者用川贝母、桔梗、杏仁煮水,润肺化痰;气短明显者可轻轻按揉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每次 3-5 分钟,促进肺气流通。
(二)中期:健脾和胃,培补气血(术后 2 周 - 3 个月)
脾胃是 “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恢复后,身体才有足够的能量修复损伤。此阶段重点调理脾胃,为后续补益打下基础。
1、中药调理: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是经典方剂,可健脾益气;若伴有食欲不振,加神曲、鸡内金;若腹泻便溏,加炒扁豆、莲子。
2、食疗辅助:山药莲子粥(山药 30g、莲子 15g、粳米 50g)健脾止泻;黄芪蒸鸡(黄芪 15g、鸡肉 100g)补气养血,适合气血两虚者。
3、穴位按摩:每日按揉足三里(外膝下 3 寸)、三阴交(内踝上 3 寸),各 5 分钟,增强脾胃功能。
(三)后期:补益脏腑,固护正气(术后 3 个月以上)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调理,患者食欲、精神明显改善,此时可根据脏腑虚损情况,针对性补益,增强身体防御能力。
1、补肺气: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是预防感冒的经典方,肺气虚弱者可长期小剂量服用;日常用黄芪、麦冬泡水喝,补肺气兼滋肺阴。
2、补心气:心悸、气短者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阿胶、麦冬),养心气、补心血;按揉内关穴(腕横纹上 2 寸),缓解心悸不适。
3、补肾气:慢性肾病、重症后期患者多有肾气不足,表现为腰膝酸软、乏力,可服用金匮肾气丸;食疗用枸杞、核桃、黑豆打豆浆,补肾益精。
四、降低复发风险:“治未病” 的三个关键
中医 “治未病” 理念在重症康复期尤为重要,通过调节身体状态,避免疾病复发。
(一)顺应时令,规避外邪
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习惯:春季防风,注意保暖,避免花粉过敏诱发呼吸道不适;夏季防暑湿,少贪凉,不吃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秋季防燥,多吃梨、银耳等润肺食物;冬季防寒,适当增加温补食物(如羊肉、桂圆),但阴虚体质者需搭配百合、麦冬等滋阴食材。
(二)适度运动,激活正气
“久卧伤气”,康复期需循序渐进地运动:初期可在床上做腹式呼吸、肢体伸展;中期散步、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 等动作);后期根据体力选择太极拳、慢跑等。运动以 “微微出汗、不感疲劳” 为度,通过运动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
(三)调节情志,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 “怒伤肝”“思伤脾”,不良情绪会影响脏腑功能。康复期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可通过以下方式调节:听舒缓音乐、练习冥想,调节心神;与家人朋友交流,疏解压力;肝气郁结者(表现为情绪低落、胸胁胀痛)可服用逍遥丸,或用玫瑰花、合欢花泡水喝,疏肝解郁。
五、中医调理的 “个体化” 与 “持久战”
重症康复期的调理没有 “万能方”,需根据年龄、体质、原发病等因素个性化定制。比如老年人多有肾精亏虚,调理需兼顾补肾;糖尿病患者即使虚弱,也需避免过甜的补品,以防血糖波动。
同时,调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同修复一座受损的大厦,需要耐心和坚持。多数患者经过 3-6 个月的系统调理,虚弱症状会明显改善,复发风险显著降低。但需注意,若出现持续发热、体重骤降、原发病症状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中西医结合处理。
重症康复期的虚弱不是 “不治之症”,而是身体发出的 “重建信号”。中医调理通过辨证施调、分阶段推进,从气血、脏腑、情志等多维度帮助身体恢复平衡,不仅能改善当前的虚弱状态,更能 “重建防线”,让身体具备抵御外邪、防止复发的能力。正如《黄帝内经》所言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正气充盈、脏腑调和,康复期的身体自然能稳步走向健康。
(王更磊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