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为什么说“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这种饮食规律对健康有什么好处?

2023-04-22 14: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顺应昼夜节律:人体代谢的“生物钟”与饮食的完美匹配

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存在着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节律”——从体温、激素分泌到新陈代谢,都随着昼夜交替呈现规律性变化。而“三餐规律”正是顺应这一节律的结果。

1.早晨:代谢“启动期”,需要营养“唤醒”身体

经过一夜睡眠(约6-8小时),人体处于空腹状态,血糖水平降至低谷,肝脏储存的糖原基本消耗殆尽。此时,大脑、心脏等器官仍在高速运转,需要能量支持。早晨7-9点,胃肠道的消化酶分泌逐渐旺盛,胰岛素敏感性较高(身体利用血糖的效率强),正是补充营养的最佳时机。若此时不吃早餐,身体会通过分解肌肉蛋白来供能,长期如此会导致肌肉流失、基础代谢下降,还可能引发上午注意力不集中、头晕乏力等问题。

2.中午:代谢“高峰期”,需要充足能量应对消耗

上午的工作、学习会消耗大量能量,到了中午11-13点,人体代谢率达到一天中的峰值,胃肠道消化功能也处于活跃状态。此时需要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为下午的活动储备能量。若午餐吃得太少,下午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先下降后飙升),导致犯困、效率低下,甚至引发晚餐时的过度饥饿,形成“报复性进食”。

3.晚上:代谢“放缓期”,过量热量易转化为脂肪

傍晚过后,人体代谢逐渐减慢,尤其是晚上18点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能量消耗减少。此时若摄入过多食物(尤其是高糖、高脂肪食物),身体无法及时消耗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长期积累易导致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问题。此外,睡前吃得过饱还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睡眠质量(如胃食管反流、入睡困难)。

可见,“三餐分配”与人体昼夜节律的匹配,是“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核心科学依据。

二、“早餐要吃好”:不仅要吃,更要吃得“有质量”

“吃好”并非指吃得昂贵,而是强调营养均衡,能为身体提供持续稳定的能量。一份优质早餐应包含三类关键营养素:

1.优质碳水化合物:缓慢释放能量

选择低升糖指数(低GI)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粥、杂粮粥、红薯等,它们能缓慢升高血糖,避免上午出现血糖骤升骤降。相比之下,油条、蛋糕等精制碳水虽然口感好,但消化快,容易导致上午10点后饥饿感明显。

2.蛋白质:维持饱腹感,保护肌肉

蛋白质能延长饱腹感,还能促进肌肉修复。早餐中加入鸡蛋、牛奶、豆浆、瘦肉、豆腐等,可显著提升早餐的“抗饿能力”。例如,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片全麦面包的组合,能提供约15克蛋白质,满足上午的基础需求。

3.膳食纤维与微量营养素:促进代谢,提升免疫力

蔬菜、水果、坚果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维生素)、矿物质(如铁、锌),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还能帮助身体代谢脂肪和糖分。比如,早餐搭配一小份蔬菜沙拉或半个苹果,就能补充丰富的膳食纤维。

案例:两位上班族的早餐对比——A每天吃包子+豆浆(精制碳水+少量蛋白质),上午10点就感到饥饿;B吃燕麦粥+水煮蛋+一小把蓝莓,不仅饱腹感持续到午餐,上午工作效率也更高。这正是“吃好”与“吃错”的区别。

三、“午餐要吃饱”:热量要够,搭配要“杂”

“吃饱”的关键是热量充足且营养素全面,能支撑下午4-6小时的能量消耗。一份合格的午餐应遵循“1拳主食+1掌蛋白质+2拳蔬菜”的搭配原则:

1.主食:提供基础能量,粗细搭配更健康

主食应占午餐总量的1/3,建议将精米白面与杂粮(如糙米、玉米、荞麦)搭配,例如“白米饭+一块玉米”“面条+半个红薯”。杂粮中的膳食纤维能延缓血糖上升,还能增加饱腹感,避免下午过早饥饿。

2.蛋白质:修复组织,维持代谢

鱼、禽、肉、蛋、豆类等优质蛋白是午餐的核心,摄入量以“手掌大小(除去手指)”为宜。例如,100克鸡胸肉、150克清蒸鱼或2个卤蛋,能提供约20-25克蛋白质,满足身体修复细胞、合成酶和激素的需求。

3.蔬菜:控制热量,补充微量营养素

蔬菜应占午餐总量的一半以上,且种类越多越好(深色蔬菜优先,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蔬菜热量低、纤维高,能增加饱腹感,还能通过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如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减少身体炎症反应。

注意:“吃饱”不等于“吃撑”。吃到“七分饱”(感觉不饿但也不胀)即可,过量进食会导致下午昏沉、消化不良。

四、“晚餐要吃少”:控制总量,清淡易消化

“吃少”指热量适中(约占全天总量的20%-30%),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给肠胃和代谢系统“加班”。晚餐的核心原则是“少碳水、高纤维、适量蛋白”:

1.主食:减少精制碳水,避免睡前血糖升高

晚餐主食应比午餐少1/3,且尽量选择杂粮(如小米粥、燕麦饭),避免吃白米饭、馒头等精制碳水。若下午运动量小,甚至可以用薯类(如山药、南瓜)替代部分主食,减少热量摄入。

2.蛋白质:选择低脂易消化的来源

晚餐蛋白质以鱼虾、豆制品、瘦肉为主,避免肥肉、油炸食品(如炸鸡、红烧肉)。例如,清蒸鲈鱼、豆腐炒青菜都是不错的选择,既能提供蛋白质,又不会给肠胃带来负担。

3.蔬菜:多吃“绿叶菜”,少吃“淀粉类蔬菜”

绿叶菜(如菠菜、生菜、油麦菜)热量低、纤维高,适合晚餐大量食用;而土豆、莲藕、芋头等淀粉类蔬菜应当作主食,避免与米饭、面条同时大量摄入(导致碳水过量)。

禁忌:晚餐避免吃辛辣、过咸、过甜的食物(如火锅、蛋糕),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还可能导致睡前口渴、起夜频繁,影响睡眠质量。

五、违背这一规律的健康风险:从短期不适到长期疾病

长期不遵循“三餐规律”,身体会逐渐出现一系列问题,短期可能只是疲劳、消化不良,长期则可能诱发多种慢性疾病:

1.不吃早餐:胃炎、胆结石、肥胖的“催化剂”

-空腹时,胃部分泌的胃酸没有食物中和,会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期可能引发胃炎、胃溃疡;

-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易析出结晶形成胆结石(研究显示,不吃早餐者胆结石风险比规律吃早餐者高3倍);

-不吃早餐会导致午餐和晚餐摄入更多热量,反而容易肥胖(“饥一顿饱一顿”会打乱代谢节奏,使身体更倾向于储存脂肪)。

2.午餐凑合:营养不良、低血糖、免疫力下降

-长期午餐热量或蛋白质不足,会导致身体缺乏修复细胞的原料,出现头发干枯、皮肤暗沉、肌肉无力等营养不良症状;

-血糖持续偏低会引发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营养素摄入不足会降低免疫力,使人更容易感冒、感染。

3.晚餐过量: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推手”

-晚餐热量过剩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夜间代谢慢,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尤其容易堆积在腹部,形成“腹型肥胖”);

-晚餐高糖、高脂肪会使夜间血糖和血脂升高,长期可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诱发2型糖尿病;

-睡前胃内食物未消化,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胃肠道需要更多血液供应),长期可能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的风险。

六、特殊人群的调整:根据需求灵活优化三餐

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减肥者、运动员)的代谢特点不同,可在“三餐规律”的基础上适当调整:

1.老年人:早餐更软,晚餐更早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早餐可选择软烂的食物(如杂粮粥、蒸蛋羹),避免油炸、过硬的食物;

-晚餐建议在睡前3小时吃完(如18点吃晚餐,21点后入睡),给肠胃足够的消化时间,减少夜间不适。

2.减肥人群:早餐增加蛋白质,晚餐减少主食

-减肥时需控制总热量,但早餐不能少,可增加蛋白质比例(如鸡蛋+无糖酸奶),增强饱腹感;

-晚餐可适当减少主食(如用1拳蔬菜替代半拳主食),但蛋白质和蔬菜不能少(避免肌肉流失)。

3.运动员/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午餐增加主食和蛋白质

这类人群能量消耗大,午餐可适当增加主食(如2拳米饭)和蛋白质(如2掌瘦肉),以满足高强度运动对糖原和肌肉的需求。

结语:规律饮食是最“便宜”的健康投资

“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顺应人体生理规律的饮食智慧。它不需要昂贵的食材,也不需要复杂的烹饪技巧,只需每天花10分钟认真对待早餐,花20分钟搭配好午餐和晚餐。从今天起,不妨试着调整自己的三餐:明天早上给自己煮一碗杂粮粥+一个鸡蛋,中午点一份杂粮饭+清蒸鱼+炒时蔬,晚上简单吃些蔬菜+豆腐。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身体的变化——精力更充沛,肠胃更舒适,甚至体重也会更稳定。毕竟,健康从来都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里。

(范志勇 河南省沈丘县范营乡中心卫生院 全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