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失眠的常见原因有哪些?改善失眠可以尝试哪些方法?

2023-08-11 08: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昨晚又没睡好”——这句看似平常的抱怨,背后藏着无数人的困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健康问题。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意味着每3人中就有1人正在经历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问题。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还会诱发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多种慢性病。想要改善失眠,首先需要找到背后的原因,再针对性地调整——毕竟,对抗失眠不能只靠“数羊”或安眠药。

一、失眠的常见原因:从生理到心理,这些因素都可能“偷走”你的睡眠

失眠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短暂的情绪波动到长期的身体病变,都可能成为失眠的“导火索”。

1.心理因素:焦虑、压力是最常见的“睡眠杀手”

心理因素是导致失眠的首要原因,尤其在成年人中占比超过60%。

-急性压力:如明天要考试、即将做重要汇报、遭遇突发挫折等,大脑会处于“警戒状态”,即使身体很累,思维也停不下来,表现为“越想睡越睡不着”。这种失眠通常是暂时的,压力消失后会自行缓解。

-长期焦虑或抑郁:对工作、家庭、健康的长期担忧会引发慢性焦虑,使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而抑郁情绪则常导致早醒(如凌晨3-4点醒来后再也睡不着),且醒后情绪低落。这类失眠往往持续时间长,需要结合心理干预。

-睡前过度思考:有些人习惯在睡前“复盘”一天的事情,或反复琢磨未解决的问题,大脑皮层持续兴奋,难以进入抑制状态。

2.生活习惯:不良作息正在“打乱”你的生物钟

很多人的失眠源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作息不规律和睡前习惯不当。

-作息紊乱:熬夜、周末补觉、频繁倒班等,会破坏人体的昼夜节律(生物钟)。比如,平时凌晨1点睡,周末想9点起,身体会因“时区错乱”而失眠,这种情况被称为“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

-睡前刺激:睡前刷手机、看剧情激烈的电视剧、玩游戏等,电子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促进睡眠的激素)分泌;而喝咖啡、浓茶、吸烟(尼古丁有兴奋作用)、饮酒(虽可能助眠,但会破坏深睡眠),也会显著影响睡眠质量。

-睡眠环境不佳:卧室光线过亮、噪音过大、温度过高(最佳睡眠温度为18-22℃)或过低、床垫过硬或过软、枕头不合适等,都会让人难以入睡或频繁醒来。

3.身体疾病:疼痛、不适让睡眠“支离破碎”

当身体处于病痛状态时,睡眠往往会受到干扰,而失眠又会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疼痛性疾病:如关节炎(关节痛)、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头痛、癌症晚期疼痛等,疼痛会让人频繁醒来,无法进入深睡眠。

-呼吸系统疾病: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导致夜间缺氧、憋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则可能因咳嗽、喘息中断睡眠。

-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夜间平躺时胃酸反流至食道,引发烧心)、胃溃疡(空腹时疼痛)等,会在夜间频繁干扰睡眠。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代谢加快,使人兴奋、多汗、心悸)、更年期综合征(雌激素波动引发潮热、盗汗)等,也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

4.药物因素:这些药物可能“偷走”你的睡眠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会影响睡眠,尤其是长期服用时需特别注意:

-兴奋剂:如治疗多动症的哌甲酯、缓解鼻塞的麻黄碱、含咖啡因的感冒药等,会兴奋中枢神经,导致入睡困难。

-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可能引发夜间兴奋、失眠;避孕药中的雌激素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其他药物:某些抗抑郁药(如文拉法辛)、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可能引发心悸)、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可能导致中枢兴奋)等,也可能导致失眠。

5.年龄与性别:特殊阶段的睡眠“挑战”

-年龄增长:老年人因褪黑素分泌减少、深度睡眠缩短、疾病增多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失眠,60岁以上人群失眠发生率超过50%。

-女性特殊时期:孕期(激素变化、胎儿压迫)、哺乳期(夜间哺乳)、更年期(潮热、情绪波动),都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二、改善失眠的科学方法:从调整习惯到专业治疗

失眠的治疗需要“个性化”,但无论何种原因,都应先从调整生活方式开始,必要时再寻求医学帮助。以下是经过临床验证的有效方法:

1.重建健康的睡眠习惯:“睡眠卫生”是基础

良好的睡眠卫生能帮助身体形成“条件反射”,到时间就想睡。

-固定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如23点)和起床(如7点),包括周末,即使前一晚没睡好,也不要长时间补觉(可中午小睡20-30分钟,避免超过1小时)。

-优化睡眠环境:卧室只用于睡觉和性生活,不要在床上工作、看电视;用遮光窗帘、耳塞减少光线和噪音;选择透气的床品,保持卧室凉爽。

-调整睡前1小时习惯:提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可改为阅读纸质书、听舒缓音乐、泡脚(水温40℃左右,15分钟即可);睡前避免思考问题,可写“烦恼清单”(把担心的事写下来,告诉自己“明天再处理”)。

-合理饮食:睡前3小时不进食(避免腹胀),不喝太多水(减少夜间起夜);下午3点后不喝咖啡、浓茶,不吸烟,睡前不饮酒。

2.心理调节:用“放松训练”对抗焦虑

对于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放松训练能有效缓解大脑兴奋,帮助入睡。

-深呼吸法:躺在床上,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屏住呼吸2秒,再用嘴缓慢呼气6秒,重复5-10次,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可减少杂念。

-身体扫描法:从脚趾开始,依次感受身体各部位的放松(如“现在我的脚趾放松了,脚掌放松了……”),逐步向上至头部,过程中若分心,轻轻拉回注意力即可。

-正念冥想:通过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如呼吸、身体的重量),减少对过去的懊悔和未来的担忧。初学者可借助正念APP(如“潮汐”“Headspace”)引导练习。

3.行为疗法:用“逆向思维”打破失眠恐惧

对于长期失眠者,“越想睡越睡不着”的恐惧会加重症状,此时可尝试“认知行为疗法(CBT-I)”,这是国际公认的非药物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

-睡眠限制法:若每晚实际睡眠时间只有5小时,就只在床上待5小时(如凌晨1点睡,6点起),即使没睡着也按时起床,几天后身体会因“睡眠债”而更容易入睡,之后再逐渐延长床上时间(每次增加15-30分钟)。

-刺激控制法:若躺下20分钟仍没睡着,就起床到昏暗的房间做单调的事(如叠衣服),直到有困意再回到床上;无论夜间睡了多久,都固定时间起床。

-调整对失眠的认知:告诉自己“偶尔失眠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减少对失眠的恐惧(过度担心反而会加重失眠)。

4.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

当非药物方法无效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安眠药,但需避免滥用。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起效快(15-30分钟),作用时间短,依赖性和副作用较小,适合入睡困难者,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能改善入睡和维持睡眠,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和记忆力下降,适合短期(不超过4周)使用,尤其适用于合并焦虑的失眠者。

-褪黑素:适用于生物钟紊乱(如倒时差)或老年人,一般小剂量(1-3mg)在睡前1-2小时服用,副作用较少。

注意:安眠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或增减剂量,尤其是有呼吸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5.治疗原发病:从根源解决“疾病性失眠”

对于身体疾病导致的失眠,需优先治疗原发病:

-疼痛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后睡眠会自然改善;

-胃食管反流患者需避免睡前进食,必要时服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通过药物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

-更年期女性若潮热严重,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或中药调理。

失眠是一种“身心共病”,它的改善需要时间和耐心,不可能一蹴而就。记住:偶尔失眠无需焦虑,多数人都能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恢复正常睡眠;而长期失眠也并非“绝症”,通过科学的方法(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80%以上的患者都能显著改善。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失眠当作“敌人”,而是学会与身体对话——当你给予它规律的作息、放松的心情和健康的环境,睡眠自然会回到你身边。

(范志勇 河南省沈丘县范营乡中心卫生院 全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