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影像科检查中,磁共振(MRI)凭借其对软组织的高分辨率、无辐射等优势,成为许多疾病诊断的“利器”。无论是脑部、脊柱、关节还是内脏器官的病变,都能通过磁共振得到清晰呈现。但相较于X光、CT等检查,磁共振的检查流程更复杂,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也更高。如果准备不充分,不仅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检查时间,甚至带来安全风险。因此,了解磁共振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对每一位即将接受检查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一、先搞懂:磁共振检查的“原理”与“特殊性”
很多人对磁共振存在误解,以为它和CT一样有辐射,或是把它等同于“核磁共振”(其实“核”指的是氢原子核,并非放射性物质)。磁共振的原理是利用强磁场、射频脉冲和计算机技术,通过捕捉人体组织内氢原子的信号来生成影像。检查时,患者会被置于一个巨大的磁体中,机器运行时会产生强大的磁场(通常为1.5T或3.0T,是地球磁场的数万倍)和一定的噪音。
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对“金属”和“运动”的高度敏感:强磁场会吸附金属物品,可能导致物品飞射伤人;而检查过程中身体的轻微移动,都可能让影像模糊,影响诊断。此外,磁共振检查时间较长,单部位检查通常需要10-30分钟,复杂部位可能超过1小时,对患者的耐心和配合度也是一种考验。
二、检查前1-3天:确认“能否做”,排除禁忌证
磁共振并非人人都能做,存在明确的禁忌证。在预约检查时,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健康状况,但作为患者,也应主动了解自己是否属于禁忌人群,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1.绝对禁忌:这些情况“严禁做”磁共振
-体内有金属植入物且无法移除:如心脏起搏器、除颤器、神经刺激器(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等)、金属人工心脏瓣膜(尤其是老式机械瓣膜)等。这些植入物多含铁磁性金属,在强磁场中可能发生移位、功能失效,甚至危及生命。
-怀孕3个月内的孕妇:虽然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磁共振对胎儿有危害,但为谨慎起见,国际指南建议怀孕早期(前3个月)尽量避免非紧急的磁共振检查,如需检查需经医生评估。
-幽闭恐惧症患者且无法配合:磁共振检查舱空间狭小(直径约60-70厘米),部分患者会出现恐惧、窒息感,若无法通过心理疏导或药物镇静配合检查,则需更换其他检查方式。
2.相对禁忌:需医生评估“能否做”
-体内有非铁磁性金属植入物:如人工关节(钛合金材质居多)、dental braces(牙套)、金属假牙、宫内节育器(含铜或不锈钢的节育器可能影响盆腔成像,需提前告知医生)等。这类植入物虽无移位风险,但可能在影像上产生伪影,需医生判断是否影响检查部位。
-严重肥胖或体型特殊者:磁共振检查舱的承重和空间有限(一般承重不超过130-150公斤,舱口直径约60-70厘米),超重或体型过大者可能无法进入检查舱,需提前与医院确认是否有开放式磁共振设备。
-肝肾功能不全者:若检查需要注射对比剂(增强磁共振),需提前告知医生。对比剂通过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增加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的风险,需评估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三、检查前1天:做好“物品准备”,避免“带错东西”
磁共振检查对“金属物品”的限制极为严格,任何含铁磁性的物品进入检查室,都可能被强磁场吸附,造成设备损坏或人员受伤。因此,检查前1天就要开始整理随身物品,提前做好“去金属化”准备。
1.衣物:选择“无金属”款式
检查时需穿纯棉、无任何金属装饰的衣物,避免穿带拉链、纽扣、金属挂钩、钢圈的内衣、牛仔裤、连衣裙等。建议提前准备一套宽松的棉质睡衣或运动服(确保无抽绳金属头),检查时直接更换。若医院提供检查服,也需确认其是否符合无金属要求。
2.饰品:“全部取下”,不要心存侥幸
-首饰:项链、耳环、戒指、手镯、手链、脚链等,尤其是含金属的饰品,即使是“水钻”“合金”材质,也可能含金属成分,必须提前取下。
-身体穿刺物:如舌钉、脐钉、耳钉等,若无法取下,需告知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影响检查(金属穿刺物可能在影像中产生伪影,或因磁场受力导致疼痛)。
-其他饰品:发夹、发带(含金属扣)、眼镜(金属框架需取下,可提前准备隐形眼镜备用)、手表、皮带(含金属扣)等,均需在进入检查室前取下。
3.随身物品:提前交由家属保管
手机、钥匙、钱包(含硬币、银行卡等带磁条的卡片)、打火机、小刀、钢笔、打火机等,均需在检查前交给家属或存放在储物柜中。尤其是手机和银行卡,强磁场可能导致手机信号失灵、银行卡消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特殊物品:提前告知医生
-义齿(假牙):若为活动假牙,需在检查前取下;固定假牙(如金属冠)需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检查部位判断是否影响结果(如头部检查时,金属假牙可能导致脑部影像伪影)。
-化妆品、护肤品:部分化妆品(如眼影、防晒霜、染发膏)含金属成分(如铅、汞),检查前需卸妆,尤其是头颈部检查者,需确保面部、头皮无残留。
-药物贴片:如硝酸甘油贴片、止痛贴片等,部分贴片含金属箔层,可能在磁场中发热,需提前取下,必要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调整用药时间。
四、检查前4-6小时:注意“饮食与药物”,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磁共振平扫(无需注射对比剂)对饮食通常无严格限制,但增强磁共振或特殊部位检查(如腹部、盆腔)可能有饮食要求,需提前确认。
1.饮食:根据检查部位调整
-腹部、盆腔检查:需空腹4-6小时。食物残渣或肠道内的气体可能干扰影像,尤其是胆囊检查,进食后胆囊收缩,会影响对胆囊息肉、结石等病变的观察。检查前1天晚餐宜清淡,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红薯、碳酸饮料)。
-脑部、脊柱、关节等其他部位检查:无需空腹,可正常进食,但避免过饱(防止检查时因躺卧过久引起不适)。
2.药物:“正常服用”,但需提前告知
长期服用降压药、降糖药、心脏病药物的患者,检查当天仍需正常服药(可用少量温水送服),无需停药。糖尿病患者若需空腹检查,应提前告知医生,调整降糖药或胰岛素剂量,避免低血糖。若正在服用含金属成分的药物(如某些抗酸剂、补铁剂),需提前告知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需暂停服用。
五、检查前30分钟:“心理准备”与“流程确认”
进入影像科后,离检查还有最后一步准备,此时的重点是调整心态、配合医生确认信息。
1.签署知情同意书,主动沟通身体状况
医生或技师会核对患者信息(姓名、性别、检查部位等),并说明检查流程、可能出现的不适(如噪音、舱内闷热、短暂的刺痛感等),然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时需再次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有幽闭恐惧症、过敏史(尤其是对比剂过敏)、近期手术史、体内是否有未提及的金属物品(如弹片、金属碎片)等,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2.去除“隐藏金属”,做好“降噪准备”
检查前需再次检查是否有遗漏的金属物品,如内衣的钢圈、衣服上的金属标签、头发里的发夹等。磁共振运行时噪音较大(约80-120分贝,类似电钻声),技师会提供耳塞或耳机(部分医院还会播放音乐),需提前戴好,减少噪音对听力的影响。
3.幽闭恐惧症患者:提前申请“辅助措施”
若有幽闭恐惧史,可在检查前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给予少量镇静药物(需家属陪同),或安排在开放式磁共振设备上检查(磁场强度较低,适用于部分部位)。检查时可尝试“闭眼想象”(如想象在安静的房间休息),或与技师约定信号方式(如抬手示意暂停),缓解紧张情绪。
六、特殊人群:额外的“针对性准备”
1.儿童:“家长陪同”+“趣味引导”
婴幼儿或无法配合的儿童,需在镇静状态下检查(由麻醉医生评估并使用镇静药物),检查前需禁食禁水(具体时间遵医嘱)。家长需提前安抚孩子情绪,通过绘本、动画等方式讲解检查过程,减少恐惧感。检查时家长可穿防护服陪同(需确认无金属物品),在孩子身边轻声安抚。
2.孕妇:“严格评估”+“避免对比剂”
怀孕中晚期(4-9个月)的孕妇,若因病情需要做磁共振,需经产科医生和放射科医生共同评估,尽量选择无对比剂的平扫检查。检查时需告知技师怀孕周数,技师会调整扫描参数,减少射频能量对胎儿的影响。
3.行动不便者:“提前申请”+“家属协助”
瘫痪、骨折、术后卧床等行动不便的患者,需提前告知医院,以便安排担架或轮椅进入检查室,家属可协助搬运(但需去除所有金属物品)。检查时需保持固定姿势,若有疼痛无法坚持,可提前与技师约定暂停信号。
七、检查中:“一动不动”是关键,不适及时示意
进入检查舱后,技师会调整患者体位,确保检查部位对准线圈(接收信号的装置),然后关闭舱门。此时需注意:身体保持静止,即使是轻微的翻身、抬手、咳嗽,都可能导致影像模糊,需要重新扫描。若感到不适(如胸闷、头晕、耳鸣加剧),可通过事先约定的信号(如按呼叫铃、抬手)告知技师,切勿擅自移动身体。增强磁共振检查时,技师会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通常为钆剂),注射时可能有轻微的发热感或胀痛感,属于正常现象,无需紧张。
八、检查后:“观察”与“注意事项”
检查结束后,技师会打开舱门,患者可缓慢起身(部分人可能因躺卧过久出现头晕),取回个人物品。若为增强磁共振检查,需在观察室休息30分钟,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无异常后方可离开。检查后可正常饮食、服药,多喝水(促进对比剂排出)。
磁共振检查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备工作的细致程度。从排除禁忌证到去除金属物品,从空腹准备到心理调整,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人了解磁共振检查前的准备要点,既保证检查安全,也让每一次检查都能发挥最大的诊断价值。记住:充分的准备,是顺利完成磁共振检查的第一步。
(董海彦 河南省滑县新滑医院 磁共振室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