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无痛分娩真的“无痛”吗?一文了解

2025-03-11 20: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分娩疼痛被医学界列为最高级别的疼痛之一,许多产妇因难以忍受剧痛而选择剖宫产。无痛分娩技术的出现,为缓解分娩疼痛提供了科学方案。但这项技术是否真的能实现“无痛”?其原理、效果与风险如何?

一、无痛分娩的核心原理:阻断疼痛信号传导

无痛分娩在医学上称为“分娩镇痛”,其核心是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递。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硬膜外麻醉:麻醉医生在产妇腰椎间隙穿刺,将细软管置入硬膜外腔,连接镇痛泵持续输送低浓度局麻药(如罗哌卡因)和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药物作用于神经根,选择性阻断痛觉传导,同时保留触觉和运动功能,确保产妇能感知宫缩并配合用力。

除硬膜外麻醉外,静脉镇痛(通过输液泵给药)和笑气吸入法(氧化亚氮混合氧气)也可用于分娩镇痛,但效果较弱且可控性较差。

二、无痛分娩的“无痛”效果:个体差异显著

无痛分娩并非完全消除疼痛,而是将剧烈宫缩痛降至可耐受范围。多数产妇的疼痛评分从10分(剧痛)降至2-3分(轻度不适),表现为腹部紧绷感或轻微酸胀。具体效果受以下因素影响:

个体差异:痛阈较低者可能仅感轻微压迫,痛阈较高者仍需配合呼吸法缓解残余痛感。

产程阶段: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期)镇痛效果最显著;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因胎头压迫会阴,部分产妇会感知胀痛。

麻醉管理:麻醉师会根据宫缩强度和产妇反馈动态调整药量,维持镇痛效果。

三、无痛分娩的适用条件:严格评估是关键

并非所有产妇都适合无痛分娩,需满足以下条件:

产程进展:传统指南建议在宫口开至2-3厘米时实施,但最新研究支持“产妇有意愿即可启动”,无需严格等待宫口扩张。

禁忌症筛查:

绝对禁忌:凝血功能障碍、脊柱畸形、颅内高压、穿刺部位感染、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相对禁忌:妊娠合并心脏病、腰椎手术史、胎盘早剥、胎儿窘迫。

产妇意愿:需充分沟通风险与获益,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无痛分娩的风险与并发症:可控但需警惕

穿刺相关并发症:

脑脊液漏:极少数情况下穿刺可能损伤硬膜,导致脑脊液外渗,引发头痛(平卧可缓解,严重者需补液或血贴治疗)。

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0.1%,通常为暂时性,3个月内可恢复。

药物不良反应:

低血压:麻醉后血管扩张可能导致血压下降,需通过补液或调整体位纠正。

瘙痒、恶心:阿片类药物可能引发此类症状,停药后可缓解。

产程影响:

延长产程:麻醉可能减弱宫缩强度,但规范用药不会显著增加剖宫产率。

尿潴留:膀胱肌收缩力下降可能导致排尿困难,需临时导尿。

五、无痛分娩的获益:远超疼痛缓解

无痛分娩的价值不仅在于减轻痛苦,更体现在以下方面:

降低母婴并发症风险:

减少产妇过度换气导致的呼吸性酸中毒。

降低胎儿宫内缺氧和新生儿窒息率。

促进自然分娩:

缓解疼痛后,产妇更愿意配合体位调整和用力,减少因恐惧疼痛而选择剖宫产的情况。

若需紧急剖宫产,硬膜外导管可直接注入高浓度麻醉药,节省手术准备时间。

改善分娩体验:

产妇可保持清醒,与医护人员和家属互动,增强分娩信心。

产后疲劳感减轻,有利于早期哺乳和恢复。

六、无痛分娩的误区澄清

“无痛分娩会影响胎儿”:

药物通过胎盘的量极少,仅为剖宫产麻醉用量的1/5-1/10,对胎儿呼吸和评分无显著影响。

“无痛分娩会导致产后腰痛”:

产后腰痛主要与孕期激素变化、产时用力姿势和产后抱娃姿势相关,与麻醉穿刺无直接关联。

“所有产妇都能实现完全无痛”:

个体差异和产程动态变化可能导致疼痛感知不同,但技术目标是将疼痛控制在可耐受范围。

七、无痛分娩的普及现状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遴选确定900多家医院作为首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单位;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扩大试点范围、规范诊疗行为、提升服务水平等具体要求。政策推动成效显著,数据显示试点医院椎管内分娩镇痛率已从2017年的27.52%攀升至2020年的53.21%,实现翻倍增长。

无痛分娩是现代医学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它通过科学手段平衡了疼痛管理与分娩安全。对于符合条件的产妇,在充分沟通后选择无痛分娩,既是权利,也是对母婴健康的保护。

(姚燕丽 永城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 产科三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