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别谈“瘤”色变!了解这些,带你正确认识肿瘤

2025-07-10 16: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肿瘤”这个词就像一颗重磅炸弹,一旦提及,往往会让人们心生恐惧,谈“瘤”色变。然而,这种过度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肿瘤的不了解。其实,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肿瘤,掌握相关知识,就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它。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肿瘤的神秘面纱。

肿瘤,并非都是“洪水猛兽”

很多人一听到“肿瘤”,就立刻联想到绝症,这种认知是不准确的。肿瘤其实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一般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也不会发生转移。它们就像身体里的“小疙瘩”,大多数情况下对身体的影响较小。例如常见的脂肪瘤,它是由脂肪过度增生积聚形成的,通常不会恶变,对身体的功能也没有太大影响。如果瘤体较小,不影响美观和生活,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瘤体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或引起不适,通过手术切除即可治愈,术后也很少复发。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它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会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并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严重威胁生命健康。但即便如此,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很多癌症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愈率也是比较高的。比如早期乳腺癌,通过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以达到 90%以上。

肿瘤的成因,多因素共同作用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某些肿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患某种肿瘤的人,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该肿瘤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遗传性乳腺癌 - 卵巢癌综合征,携带 BRCA1 或 BRCA2 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会显著升高。但遗传因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肿瘤,只是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

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长期吸烟是导致肺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过量饮酒会增加肝癌、食管癌等肿瘤的发病风险;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如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几率;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增加患癌风险。

环境因素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放射线等也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接触石棉、苯、甲醛等化学物质,会增加肺癌、白血病等肿瘤的发病风险;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环境中,如从事放射性工作、接受过多的放射性检查等,也会增加患癌的可能性。

早期筛查,发现肿瘤的“侦察兵”

早期发现肿瘤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很多肿瘤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因此,定期进行肿瘤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常见的筛查方法

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筛查方法。例如,肺癌可以通过低剂量螺旋 CT 进行筛查;乳腺癌可以通过乳腺超声和钼靶检查进行筛查;结直肠癌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进行筛查;肝癌可以通过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进行筛查。

筛查人群和频率

一般来说,年龄在 40 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长期吸烟、酗酒等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肿瘤筛查。具体的筛查频率应根据不同的肿瘤和个体情况而定。例如,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和钼靶检查。

积极治疗,与肿瘤“和平共处”

如果不幸被诊断为肿瘤,也不要惊慌失措。目前,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适用于大多数早期和部分中期肿瘤。通过手术可以切除肿瘤组织,达到根治的目的。例如,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后,5 年生存率可以达到 90%以上。

化疗和放疗

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放疗是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化疗和放疗通常用于中晚期肿瘤的治疗,也可以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的特点。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很多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肿瘤并不可怕,我们不必谈“瘤”色变。通过正确认识肿瘤的分类、成因、筛查方法和治疗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肿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肿瘤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肿瘤,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陈丽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市中心医院 疼痛、肿瘤康复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