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脏支架术后运动指南:从 “不敢动” 到 “科学动”

2025-06-13 14: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58 岁的张先生在心脏支架术后总把自己当成 “易碎品”,连散步都要家人搀扶,三个月后复查时发现体重增加 8 公斤,血脂指标反弹。而 62 岁的李女士术后坚持在康复师指导下运动,半年后不仅能独立爬三楼,还能参加社区的太极拳比赛。这两个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心脏支架术后并非不能运动,而是需要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

一、运动是术后康复的 “隐形支架”
心脏支架通过金属网状结构撑开狭窄的冠状动脉,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并未消除。就像疏通了堵塞的河道,若不持续清理淤泥(控制危险因素),仍可能再次淤积。运动正是维持血管通畅的重要手段。

临床跟踪显示,术后坚持运动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提升 23%,血管弹性改善 17%。45 岁的王先生术后 1 个月开始每日步行,原本稍活动就出现的胸闷症状逐渐消失,复查冠脉 CT 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周围血管斑块体积缩小。这印证了运动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 —— 运动时产生的一氧化氮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延缓斑块进展。

但运动需避开 “雷区”。39 岁的急性心梗患者术后第 5 天擅自慢跑,导致心率骤升至 140 次 / 分钟,诱发心绞痛。这提醒我们:支架术后运动是把 “双刃剑”,必须在安全框架内进行。

二、运动启动的 “时间密码”
术后运动如同种子发芽,需要把握最佳时机。医学上把术后 1-6 个月称为 “康复黄金期”,此时心肌重构尚未完全定型,运动干预效果最显著。

术后 1 周内:72 岁的刘大爷术后第 2 天就在护士指导下做 “床边三部曲”:先半卧位 3 分钟,再床边站立 2 分钟,最后原地踏步 5 分钟,每日 3 次。这种阶梯式活动能预防静脉血栓,为后续运动打基础。

术后 2-4 周:可进行 “走廊漫游” 训练。50 岁的赵女士从每次 10 分钟慢走开始,每周增加 5 分钟,第 4 周已能连续行走 25 分钟。注意用 “呼吸节奏” 控制速度 —— 走 3 步吸气,走 3 步呼气,避免气喘吁吁。

术后 1-3 个月:适合 “社区探索” 运动。65 岁的周先生在家人陪同下,从绕小区 1 圈(约 300 米)开始,逐渐增加到 3 圈,期间随身携带写有 “我做过心脏支架手术” 的应急卡片。

特别提醒:若运动中出现 “三联征”—— 胸前压榨感、左臂麻木、出冷汗,需立即停止并含服硝酸甘油,15 分钟未缓解及时就医。

三、运动强度的 “三重调控器”
控制强度是安全运动的核心,推荐三种实用监测方法:

心率监测法:计算公式为 “170 - 年龄”。55 岁患者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 115 次 / 分钟左右(170-55=115)。48 岁的郑女士用运动手环监测,发现打羽毛球时心率常超过 130 次 / 分钟,及时换成快走,心率稳定在 90-100 次 / 分钟,既安全又有效。

对话测试法:运动中能完整说一句话,说明强度适宜;若只能说单词,需降低强度。退休教师陈先生喜欢唱歌,他发现运动时能哼唱《茉莉花》前两句,就是合适的强度。

疲劳评分法:用 0-10 分评价疲劳度,保持在 4-5 分最佳。70 岁的孙阿姨每天记录运动后疲劳感,当某天达到 6 分时,次日自动减少运动量,有效避免了过度劳累。

四、运动项目的 “优选清单”
不同阶段适合不同运动,如同不同季节种不同作物:

术后 1-3 个月:以 “地面运动” 为主。推荐 “间歇步行法”:走 1 分钟,停 30 秒,重复 10 次。63 岁的工程师老马用这种方法,3 个月后步行耐力提升 50%。

术后 3-6 个月:可尝试 “温和太极”。选择简化版 24 式太极拳,重点练习 “云手”“野马分鬃” 等动作,每次 15 分钟。社区李阿姨参加太极班后,不仅血压更稳定,焦虑情绪也明显改善。

术后 6 个月以上:可进行 “固定骑行”。52 岁的张先生在家使用动感单车,从阻力 1 档、每次 10 分钟开始,逐步增加到阻力 3 档、25 分钟,注意保持车座高度与髋部平齐,避免腰部受力。

需警惕的 “危险运动”:68 岁的郭先生术后 8 个月爬山,下山时血压骤升至 180/100mmHg,出现剧烈头痛。登山、拔河等需要屏气用力的运动,可能导致胸腔压力骤升,增加心脏负担。

五、运动防护的 “细节手册”
装备准备:糖尿病患者王女士的经验是穿五指袜预防足部磨损,戴宽檐帽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血压波动。夏季运动时,她每 15 分钟喝 100ml 温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

环境选择:冬季运动选在上午 10 点后,此时气温较高;夏季避开下午 2-4 点高温时段。家住马路边的赵先生特意绕到公园运动,监测显示公园内运动时心率比路边低 5-8 次 / 分钟,空气质量对运动安全影响显著。

应急方案:65 岁的刘阿姨设计了 “3 分钟急救流程”:出现不适立即停止→坐下测量血压→含服硝酸甘油→拨打家属电话。她的经验是,随身携带的急救盒应放在外衣内侧口袋,比放在包里更易快速取用。

六、特殊人群的 “运动处方”
合并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后需测血糖,避免低于 5.6mmol/L 时运动。49 岁的高先生每次运动前吃半块饼干,有效预防了低血糖。

合并关节炎患者:选择游泳(术后 6 个月后)或水中漫步,水的浮力能减少关节压力。56 岁的张女士每周 3 次在恒温泳池运动,既锻炼了心肺,又缓解了膝关节疼痛。

老年患者:采用 “生活化运动” 替代专门锻炼,如买菜时多走 10 分钟,看电视时做踝泵运动(勾脚 - 伸脚)。78 岁的周奶奶用这种方式,每日累计活动量达 30 分钟,同样达到康复效果。

心脏支架术后运动不是冒险,而是有章可循的健康投资。从每次 5 分钟的慢走开始,像呵护幼苗一样培育运动习惯,你会发现心脏功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记住,最好的运动是既能带来愉悦,又不超出身体承受范围的坚持 —— 这才是支架术后运动的真谛。

(彭晓艳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心脏重症监护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