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里,排尿本是再平常不过的生理行为,可一旦出现某些异常“怪现象”,或许就是身体在悄悄拉响警报,膀胱结石很可能就是幕后“黑手”之一。了解这些微妙信号,有助于我们及时察觉健康隐患,早做应对。
排尿中断,似水龙头“卡壳”
正常排尿时,尿液应顺畅地呈线状流出,直至排空。但若是膀胱里有了结石,就如同水管中途被异物堵住一般,排尿过程会突然中断。患者在排尿进行到一半时,尿液戛然而止,怎么使劲也挤不出一滴,仿若水龙头内部的阀芯被卡住,无论怎样扭转开关都水流不畅。这是因为结石随着尿液流动,恰好堵在了膀胱出口或尿道内口位置,阻断了尿液的通行之路。这种中断并非偶尔为之,可能频繁出现,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每次上厕所都像经历一场无奈又煎熬的“战斗”,不知何时尿液会再次“罢工”。
排尿疼痛,如刀割针刺
排尿本应是一种释放感,可膀胱结石患者感受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痛苦。当尿液冲刷结石,或是结石在膀胱内移动刮擦膀胱壁、刺激尿道黏膜时,疼痛便会如影随形。这种痛,轻者像是尿道内有轻微的刺痛、灼热感,仿佛被细小的针轻轻扎刺;严重时,则如同刀割般剧烈,每排出一点尿液,都伴随着一阵钻心的疼,让患者眉头紧皱、冷汗直冒。而且疼痛程度常与结石大小、位置以及活动频率相关,越是活动频繁、体积较大的结石,造成的疼痛越强烈,甚至可能影响患者正常排尿意愿,因惧怕疼痛而不敢排尿,进而引发更严重的泌尿系统问题。
血尿浮现,尿液染上“血色危机”
健康的尿液通常呈淡黄色或透明色,可如果尿液中莫名混入血液,变成洗肉水色、淡红色甚至鲜红色,那绝对是不正常的信号,膀胱结石就是常见诱因之一。结石在膀胱内反复摩擦、损伤膀胱黏膜,使得黏膜下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红细胞随之进入尿液。出血量少时,尿液颜色略显浑浊,需通过专业检测才能发现潜血;出血量多时,肉眼就能清晰看到尿液变色,这一抹触目惊心的“红”,足以让患者心慌意乱。血尿并非持续存在,可能间歇性出现,时有时无,更容易被忽视,误以为是偶然上火或其他小毛病,从而延误诊治。
膀胱结石之所以会引发这些“怪现象”,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饮食习惯是“帮凶”,长期摄入高蛋白、高嘌呤食物,如大量肉类、海鲜,又不爱喝水,尿液中钙、尿酸等物质浓度升高,日积月累析出结晶,逐渐形成结石;另一方面,泌尿系统感染、梗阻等问题也会为结石滋生创造温床,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局部尿液流通不畅,促使结晶聚集长大。
面对这些排尿异常的“怪现象”,切不可掉以轻心。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超声、CT 等检查精准锁定结石位置、大小,再依据病情选择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治疗方案,尽早清除隐患,让排尿回归顺畅与舒适,守护泌尿系统健康。毕竟,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异常信号,都是值得关注的“健康密语”。
(王阳 南阳中心医院 泌尿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