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紧身衣时腋下鼓出一块,是不是副乳?”“听说副乳会癌变,必须切掉?”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门诊,主治医师邓萌经常遇到因 “副乳” 焦虑的患者。副乳到底是什么?是否影响健康?需要手术切除吗?今天就来一次性讲清楚。
什么是副乳?其实是进化的 “小痕迹”
邓萌医生解释,副乳并非疾病,而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乳腺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时期,人类从腋窝到腹股沟的区域会形成 6-8 对乳腺始基,正常情况下,出生前除胸前一对保留发育为乳房外,其余均会退化。若退化不完全,就会形成副乳。
副乳可分为两种类型:
完全性副乳:既有乳腺组织,又有乳头或乳晕,少数甚至能在哺乳期分泌乳汁。
不完全性副乳:只有乳腺组织,或仅残留乳头、乳晕,无分泌功能。
从位置上看,90% 以上的副乳位于腋窝前方或腋窝内,单侧或双侧都可能出现;少数会出现在胸壁、腹部、腹股沟等部位,临床称为 “异位副乳”。用手触摸时,副乳通常是柔软的隆起,大小从黄豆到拳头不等,部分人会随月经周期出现胀痛或大小变化。
副乳会影响健康吗?癌变风险有多高?
“副乳会不会癌变?” 这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邓萌医生明确表示,副乳的癌变概率极低,无需过度恐慌。
副乳本质上是未退化的乳腺组织,其结构与正常乳房相似,因此理论上可能发生与正常乳腺相同的疾病,如乳腺增生、囊肿,甚至乳腺癌。但临床数据显示,副乳癌变的发生率仅为正常乳腺的 1/1000-1/10000,且多发生在有乳腺疾病家族史或长期激素异常的人群中。
需要警惕的是,副乳出现这些情况时可能提示异常:
短期内突然增大,触摸有硬结或肿块;
无明显诱因的持续性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
副乳区域皮肤出现红肿、破溃,或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溢液)。
若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超声、钼靶等检查明确性质,排除病变可能。
哪些情况需要切除副乳?美观需求≠医学指征
很多人因副乳影响穿衣美观而要求手术,但邓萌医生强调,手术切除有严格的医学指征,并非所有副乳都需要处理。
这些情况建议考虑手术:
明显疼痛且影响生活:部分女性的副乳会随月经周期出现剧烈胀痛,甚至放射到手臂,药物无法缓解时,可通过手术切除解除痛苦。
疑似病变或癌变风险:检查发现副乳内有异常肿块,怀疑增生、结节或癌变倾向时,需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巨大副乳(如直径超过 5 厘米)可能导致手臂活动受限,或反复摩擦引发皮肤炎症、溃疡,这种情况需手术改善。
这些情况无需手术:
副乳较小,无疼痛或不适,不影响日常活动;
仅为美观问题,无任何健康风险;
孕期或哺乳期出现的暂时性副乳(因激素刺激增大),产后多可自行缩小。
邓萌医生特别提醒,网络上 “副乳不切会癌变” 的说法是误区。对于无症状的副乳,定期观察即可,不必为 “预防癌变” 盲目手术。
副乳手术是小手术吗?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副乳切除术在乳腺外科属于常规小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手术时间约 30-60 分钟,具体取决于副乳大小和位置。
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
传统切除术:沿腋窝皱襞做小切口,完整切除副乳组织及多余皮肤,适合较大或有明显脂肪堆积的副乳,瘢痕较隐蔽。
微创吸脂术:若副乳以脂肪为主,可通过吸脂针抽出脂肪,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但仅适用于无明显乳腺组织的情况。
术后护理需注意:
术后 1-2 天伤口可能有轻微疼痛或肿胀,可遵医嘱服用止痛药;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术后 7-10 天拆线(微创吸脂无需拆线);
1 个月内避免手臂过度上举、提重物,以防牵拉伤口;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总体而言,副乳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多数患者术后 1-2 周即可恢复正常生活。
如何区分副乳和脂肪堆积?
很多人会把腋窝脂肪堆积误认为副乳,其实两者有明显区别。邓萌医生教大家一个简单判断方法:
副乳:质地较韧,触摸时能感觉到类似乳腺组织的硬结,边界不清,可能随月经周期变化。
脂肪堆积:质地柔软,按压时可变形,与月经周期无关,多因肥胖或局部脂肪分布不均导致。
若自己难以区分,可通过乳腺超声检查明确:副乳会显示乳腺组织结构,而脂肪堆积仅为脂肪组织。对于单纯脂肪堆积,通过控制体重、局部锻炼可能改善,无需手术。
总结:理性看待副乳,不必谈 “副” 色变
邓萌医生强调,副乳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危害健康,更不会必然癌变。是否需要处理,应结合症状、健康风险和生活需求综合判断,而非单纯追求美观。
建议有副乳的女性:
20-39 岁每年做一次乳腺超声,同时观察副乳变化;
40 岁以上每 1-2 年加做一次乳腺钼靶,尤其有家族史者;
发现副乳异常增大、疼痛或肿块时,及时就医。
与其被 “副乳致癌” 的谣言困扰,不如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科学认知、理性应对,才是对待副乳的正确态度。
(邓萌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乳腺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