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体表肿瘤都是良性的吗?普通外科医生来解答

2025-03-10 19:5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在皮肤表面或皮下摸到大小不一的肿块,这些“体表肿瘤”往往让人忧心忡忡——“是不是癌?”“需要手术吗?”“会不会扩散?”。很多人误以为“长在表面的肿瘤都是良性的,不用在意”,却不知部分体表肿瘤可能是恶性的,若延误诊治,会像内脏癌症一样危及生命。作为长期处理体表肿瘤的普通外科医生,本文将系统解答关于体表肿瘤的常见疑问,帮助大家科学区分良恶性,把握治疗时机。

一、什么是体表肿瘤?从定义到常见类型

体表肿瘤是指起源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脂肪、血管、神经等浅表组织的肿瘤,简单来说,就是“能直接看到或摸到的肿块”。它们的大小、形态、质地差异很大,按性质可分为良性肿瘤(占绝大多数)和恶性肿瘤(比例虽低,但危害极大)。

(一)常见的良性体表肿瘤

-脂肪瘤:最常见的体表良性肿瘤,由脂肪过度增生形成,多见于四肢、背部、颈部。表现为皮下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晰、可以推动,一般无痛,生长缓慢(数年甚至十几年无明显变化)。

-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因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堆积形成,好发于头面部、背部、臀部。肿块中央常有一个小黑点(导管开口),质地较硬,挤压时可能流出豆腐渣样物质,易继发感染(红肿、疼痛、化脓)。

-腱鞘囊肿:多见于手腕、手背、足背,由关节或肌腱周围的滑液积聚形成,质地坚硬、表面光滑,按压时有酸胀感,常与长期劳损有关。

-色素痣:又称“黑痣”,由皮肤色素细胞聚集形成,几乎人人都有。表现为黑色或褐色斑点、斑块,平坦或隆起,多数长期稳定,少数可能恶变。

-皮肤纤维瘤:多见于四肢,由皮肤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质地坚硬、边界清,常为单个,生长缓慢,一般无不适。

(二)需要警惕的恶性体表肿瘤

-皮肤癌: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最高),多发生于暴露部位(如面部、头皮、手背),与长期日晒、反复摩擦有关。

-软组织肉瘤:起源于皮下脂肪、肌肉、血管等软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等,可发生于四肢、躯干,早期不易与良性肿瘤区分。

二、良性与恶性体表肿瘤的核心区别:如何自我初步判断?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截然不同,通过以下特征可初步区分,但最终需医生结合检查判断:

(一)生长速度:“慢”与“快”的差异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大小变化不大(如脂肪瘤每年增大不超过1cm)。

-恶性肿瘤:短期内快速增大(如几个月内直径翻倍),这是因为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

举例:一颗黑痣若在半年内从0.5cm长到1cm,需高度警惕黑色素瘤;而脂肪瘤5年从1cm长到1.5cm,多为良性。

(二)形态边界:“规则”与“不规则”的对比

-良性肿瘤:形状规则(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用手推动时活动度好(如脂肪瘤可在皮下滑动)。

-恶性肿瘤:形状不规则(边缘凹凸不平),边界模糊,常与周围组织粘连(推不动),这是因为癌细胞会侵犯周围正常组织。

举例:皮脂腺囊肿多为圆形,边界清楚;而皮肤鳞状细胞癌常呈菜花状,边缘不规则,与皮肤粘连紧密。

(三)质地与表面:“软/韧”与“硬/破溃”的区别

-良性肿瘤:质地较软或中等硬度(如脂肪瘤柔软,腱鞘囊肿较硬但有弹性),表面光滑,皮肤颜色正常,一般不会破溃。

-恶性肿瘤:质地坚硬(如石头),表面粗糙或破溃(易出血、渗液),皮肤可能出现颜色改变(如黑色素瘤呈黑色、褐色混杂,基底细胞癌可能有珍珠样光泽)。

举例:皮肤纤维瘤虽硬,但表面光滑;而脂肪肉瘤质地坚硬,表面可能因缺血出现破溃、结痂。

(四)伴随症状:“无症状”与“疼痛/转移”的差异

-良性肿瘤:通常无明显症状,仅在压迫周围组织时出现轻微不适(如颈部脂肪瘤压迫神经导致轻微疼痛)。

-恶性肿瘤:常伴随疼痛(癌细胞侵犯神经)、溃疡(长期不愈合)、出血(表面破溃),晚期可能出现区域淋巴结肿大(癌细胞转移)。

举例:黑色素瘤可能出现“卫星灶”(周围出现小的黑色斑点),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而良性色素痣不会有这些表现。

三、哪些“良性”肿瘤可能恶变?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

大多数良性体表肿瘤终身不会恶变,但少数存在恶变风险,需重点关注:

(一)色素痣的恶变信号:ABCDE原则

-A(不对称):痣的左右或上下不对称,良性痣多对称;

-B(边界不规则):边缘模糊、锯齿状或破溃;

-C(颜色不均):黑色、褐色、红色、白色混杂;

-D(直径):直径超过6mm(约铅笔头大小);

-E(进展):短期内大小、形状、颜色变化,或出现瘙痒、疼痛。

符合以上任何一条,都需及时就医排查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早期治疗治愈率高,晚期死亡率高)。

(二)皮脂腺囊肿的恶变风险

皮脂腺囊肿反复感染(红肿、化脓)后,少数可能恶变为“皮脂腺癌”,表现为:囊肿突然增大、质地变硬、破溃后长期不愈合、流出恶臭液体。因此,反复感染的皮脂腺囊肿建议尽早手术切除。

(三)脂肪瘤的恶变可能

普通脂肪瘤恶变率极低(<1%),但“深部脂肪瘤”(位于肌肉间)或“多形性脂肪瘤”可能恶变为脂肪肉瘤,表现为:短期内快速增大、质地变硬、疼痛。这类情况虽少见,但需警惕。

四、发现体表肿瘤后,普通外科医生会怎么做?

普通外科是处理体表肿瘤的主要科室,医生会通过“检查-诊断-治疗”三步法,制定个体化方案:

(一)初步检查:视诊与触诊

医生通过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颜色、形状,触摸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结合病史(如生长时间、变化情况),初步判断良恶性。

(二)辅助检查:明确性质的“金标准”

-超声检查:最常用的初步检查,可判断肿瘤的深度(皮下还是肌肉内)、边界、血流情况(恶性肿瘤血流通常丰富);

-病理检查:确诊的“金标准”,通过穿刺(用细针抽取少量组织)或手术切除肿瘤,做病理切片分析,明确是否为恶性及类型;

-CT/MRI:用于判断肿瘤侵犯范围(如深部软组织肉瘤),或评估是否有转移。

(三)治疗原则:根据性质决定方案

-良性肿瘤的治疗:

-无症状、无变化的小肿瘤(如<1cm的脂肪瘤、稳定的痣):定期观察即可,无需治疗;

-影响美观、有压迫症状(如疼痛)或有恶变风险者:手术切除(局麻下即可完成,创伤小、恢复快);

-皮脂腺囊肿:需完整切除囊壁(否则易复发),感染期先抗感染,炎症消退后再手术。

-恶性肿瘤的治疗:

-手术切除:早期恶性肿瘤(如皮肤癌)需扩大切除(切除肿瘤及周围正常组织,确保无残留);

-淋巴结清扫:若有淋巴结转移,需切除转移的淋巴结(如黑色素瘤需清扫区域淋巴结);

-辅助治疗:晚期或高危患者可能需结合放疗、化疗(如软组织肉瘤术后放疗)。

五、常见误区:关于体表肿瘤的错误认知

(一)“长在表面的肿瘤都是良性的,不用管”

这是最危险的误区。皮肤癌、黑色素瘤等都长在体表,早期不处理会迅速进展,甚至转移到内脏(如肺、肝),危及生命。例如,黑色素瘤若在厚度<1mm时切除,5年生存率达95%;而转移后生存率仅10%。

(二)“用偏方可以消除肿瘤,不用手术”

民间流传的“草药外敷”“激光点痣”等方法,可能刺激肿瘤恶变,或导致肿瘤残留(如激光点痣无法清除深部细胞,反而增加恶变风险)。正确做法:任何体表肿瘤都应先就医,再决定治疗方式。

(三)“肿瘤切除后会复发,不如不切”

良性肿瘤完整切除后复发率极低(如皮脂腺囊肿完整切除后复发率<5%);恶性肿瘤早期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拖延只会增加复发和转移风险。

(四)“小孩的体表肿瘤都是良性的”

儿童也可能患恶性体表肿瘤(如横纹肌肉瘤),表现为快速增大的肿块,家长若发现孩子身上有不明肿块,即使无痛,也需及时检查。

六、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体表肿瘤?

-防晒:减少紫外线暴露(尤其是夏季10-16点),外出时涂防晒霜、戴帽子,降低皮肤癌风险;

-避免摩擦刺激:对易摩擦部位的痣(如手掌、足底、腰带处),建议尽早切除,减少恶变风险;

-控制感染:皮脂腺囊肿出现红肿时及时就医(局部涂抗生素软膏或口服药物),避免反复感染;

-定期自查:每月检查全身皮肤,关注新增肿块或原有肿块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总结

体表肿瘤并非都是良性,少数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皮肤癌)若延误诊治,后果严重。区分良恶性的核心是观察生长速度、形态边界、伴随症状,掌握“危险信号”(如黑痣的ABCDE原则)。

发现体表肿瘤后,应及时到普通外科就诊,通过超声、病理检查明确性质,再决定是否手术。对于有恶变风险的肿瘤,早期切除是最佳选择,既能消除隐患,又能避免严重后果。记住,体表肿瘤看得见、摸得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战胜疾病的关键。

(王瑞彬 河南省淇县中医院 普通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