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作为外科领域最基础也最核心的学科,涵盖了人体多个系统的疾病,从体表的肿块到腹腔内的脏器病变,都属于其诊疗范围。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普通外科的常见疾病,不仅能帮助及时识别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更能在就医时少走弯路。本文将系统梳理普通外科的常见疾病分类、典型症状及基本诊疗原则,让你对这一学科的诊疗范畴有清晰认识。
一、颈部疾病:从甲状腺到淋巴结的健康隐患
颈部连接头部与躯干,是神经、血管、腺体密集的区域,也是普通外科的常见诊疗部位,主要包括甲状腺疾病和颈部淋巴结病变。
(一)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是位于颈前部的内分泌腺体,其功能异常或结构病变都可能引发疾病:
-甲状腺结节: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成人患病率约20%-50%(超声检查发现率)。多数结节为良性,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少数结节可能引起颈部不适、吞咽异物感,若结节过大(直径>4cm)可能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判断结节良恶性需结合超声特征(如边界不清、钙化、血流丰富)及细针穿刺活检,恶性结节(甲状腺癌)需手术切除,良性结节定期随访即可。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典型症状包括怕热、多汗、心悸、体重下降、情绪易激动。部分患者伴随甲状腺肿大(“大脖子”),严重时可出现突眼。治疗方式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适用于药物无效、甲状腺巨大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与甲亢相反,因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表现为怕冷、乏力、体重增加、嗜睡、便秘。多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引起,需长期补充甲状腺激素(如左甲状腺素)。
(二)颈部淋巴结病变
颈部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哨所”,其肿大往往提示局部或全身疾病:
-淋巴结炎:最常见,多由口腔、咽喉感染(如牙龈炎、扁桃体炎)引起,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触之较软,可活动,抗感染治疗后多可消退。
-淋巴结结核:由结核杆菌感染导致,肿大淋巴结质地较硬,可融合成块,常伴随低热、盗汗、乏力,需抗结核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切除。
-恶性淋巴结肿大:可能是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或其他癌症转移(如鼻咽癌、甲状腺癌转移),表现为无痛性肿大、质地坚硬、固定不活动,需通过活检明确诊断,再制定放化疗或手术方案。
二、乳房疾病:女性健康的“前沿阵地”
乳房疾病是普通外科的重要诊疗范畴,尤其以女性患者为主,常见疾病包括乳腺增生、乳腺肿瘤、乳腺炎等。
(一)乳腺增生症
这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乳腺疾病,与激素水平波动(如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典型表现为月经前乳房胀痛、触及颗粒状或片状肿块,月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乳腺增生多为良性,恶变风险极低,无需过度焦虑,症状明显者可通过调节情绪、避免熬夜、服用疏肝理气药物缓解,定期乳腺超声检查即可。
(二)乳腺肿瘤
-乳腺纤维腺瘤:多见于年轻女性(20-30岁),表现为乳房内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边界清晰、活动度好,生长缓慢。虽为良性,但药物治疗无效,直径>2cm者建议手术切除(微创旋切术创伤小、恢复快)。
-乳腺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表现为无痛性单发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晚期可能出现乳头溢液、皮肤凹陷(“酒窝征”)、腋窝淋巴结肿大。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方案,早期发现(如通过乳腺钼靶筛查)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三)急性乳腺炎
多见于哺乳期女性,因乳汁淤积合并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乳房红肿、疼痛、发热(体温可达38.5℃以上),严重时形成脓肿。治疗需排空乳汁(哺乳或吸奶器)、抗感染(青霉素类药物),脓肿形成后需手术切开引流,治疗期间一般不中断哺乳(健侧乳房可继续哺乳)。
三、腹部疾病:消化道与腹腔脏器的常见问题
腹部是普通外科疾病最集中的区域,涵盖胃肠道、肝胆胰脾、腹壁等多个部位,疾病种类繁多,且多需紧急处理。
(一)胃肠道疾病
1.阑尾炎: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阑尾腔堵塞(粪石、淋巴增生)引发感染所致。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初始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伴随恶心、发热。急性阑尾炎需尽早手术切除(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阑尾穿孔、腹膜炎,增加风险。
2.腹股沟疝:俗称“疝气”,因腹壁薄弱或腹压增高(如咳嗽、便秘),腹腔内组织(如小肠)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突出,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站立或用力时出现,平卧后消失)。疝气无法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突出组织卡住,血液循环受阻),导致肠坏死,因此确诊后建议尽早手术修补(无张力疝修补术为首选)。
3.肠梗阻: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常见原因包括肠粘连(术后多见)、肿瘤、疝气嵌顿等。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严重时需手术解除梗阻,否则可能导致肠缺血坏死。
4.胃癌与结直肠癌:胃肠道常见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如胃癌的上腹痛、饱胀;结直肠癌的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晚期出现消瘦、贫血、腹部肿块。筛查手段包括胃镜(胃癌)、肠镜(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可通过手术根治,晚期需综合治疗。
(二)肝胆胰脾疾病
1.胆囊结石与胆囊炎:胆囊结石在成人中发病率约10%,多数无症状,但若结石堵塞胆囊管,可引发急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剧痛、发热、恶心,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无症状结石可定期观察,反复发作者需手术切除胆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金标准),避免结石掉入胆管引发更严重的胆管炎或胰腺炎。
2.急性胰腺炎:多由胆结石、酗酒、暴饮暴食诱发,胰液排出受阻导致胰腺自我消化,表现为剧烈上腹痛(向腰背部放射)、恶心呕吐、血尿淀粉酶升高。轻型胰腺炎可通过禁食、补液治疗,重型胰腺炎病情凶险,可能出现休克、多器官衰竭,需重症监护治疗。
3.脾肿大与脾功能亢进:多由肝硬化、血液病等引起,脾脏肿大导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增加出血和感染风险。严重时需手术切除脾脏(脾切除术),但术后需注意感染预防。
(三)腹壁与腹膜疾病
-腹壁切口疝: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腹腔内容物从切口缺损突出,表现为切口处肿块,需手术修补。
-腹膜炎:腹腔脏层或壁层腹膜的炎症,多由腹腔内脏器穿孔(如胃穿孔、阑尾穿孔)引起,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肌紧张、发热,需紧急手术清除感染源并抗感染治疗。
四、体表与软组织疾病:看得见的健康问题
体表及软组织疾病因位置表浅,往往容易早期发现,主要包括:
(一)脂肪瘤
最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由脂肪过度增生形成,表现为皮下无痛性肿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活动度好,多见于四肢、背部。脂肪瘤生长缓慢,无症状者无需治疗,若影响美观或压迫神经(出现疼痛),可手术切除。
(二)皮脂腺囊肿
俗称“粉瘤”,因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积聚形成,好发于头面部、背部,表现为圆形肿块,中央可见小黑点(导管开口),易继发感染(红肿、疼痛、化脓)。未感染时可手术完整切除,感染时需先抗感染,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待炎症消退再切除囊肿,避免复发。
(三)甲沟炎
指甲周围软组织的感染,多因嵌甲(指甲向甲沟内生长)、外伤引起,表现为指甲旁红肿、疼痛,严重时化脓。早期可热敷、外用抗生素软膏,化脓后需切开引流,反复发作者可能需要拔甲或甲沟成形术。
五、普通外科疾病的就医时机与诊疗原则
普通外科疾病多为器质性病变,部分(如阑尾炎、疝气嵌顿)进展迅速,因此把握就医时机至关重要:
-紧急就医:出现急性腹痛(如阑尾炎、胆囊炎)、腹部外伤、疝气嵌顿(肿块无法回纳且疼痛剧烈)、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等症状,需立即前往急诊,避免延误病情。
-尽早就医:发现体表肿块(尤其是快速增大或伴疼痛者)、排便习惯改变(如便血)、乳房肿块、甲状腺结节等,应及时到普通外科门诊检查,明确性质。
普通外科的诊疗原则以手术为主,同时结合药物、营养支持等综合手段。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胸腔镜等手术已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
总结
普通外科涵盖颈部、乳房、腹部、体表等多个部位的疾病,从常见的阑尾炎、疝气,到复杂的肿瘤,都属于其诊疗范畴。了解这些疾病的典型症状和基本常识,有助于及时识别健康隐患,把握最佳治疗时机。记住,身体的异常信号(如疼痛、肿块、排便异常)往往是疾病的早期提示,及时就医、规范诊疗,是保障健康的关键。
(王瑞彬 河南省淇县中医院 普通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