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发现自己的小腿上出现了弯弯曲曲的“青筋”,像蚯蚓一样突出皮肤表面,这就是常见的下肢静脉曲张。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影响美观的“小问题”,无需重视,却不知它可能逐渐发展为腿部酸胀、溃疡,甚至引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作为普通外科的常见疾病,静脉曲张的治疗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从保守治疗到手术干预,多种方法能有效控制病情。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曲张的成因、危害及普通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帮助大家科学应对这一“沉默的健康杀手”。
一、认识静脉曲张:从“青筋暴露”到潜在风险
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静脉壁薄弱,导致血液回流受阻、淤积在下肢静脉内,使静脉异常扩张、迂曲。以下是关于它的核心知识:
(一)高发人群与常见诱因
-高发人群:多见于长期站立或久坐者(如教师、护士、售货员、程序员)、肥胖者、孕妇及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女性发病率(约15%)略高于男性(约10%),这与女性激素影响静脉壁弹性有关。
-诱因解析:静脉瓣膜如同“单向阀门”,负责阻止血液逆流。长期站立会使静脉压力持续升高,逐渐损伤瓣膜,导致血液淤积;肥胖增加下肢负担,进一步加重静脉压力;遗传因素则使部分人天生静脉壁薄弱,更易发病。
(二)从轻微到严重的发展阶段
静脉曲张是一种进行性疾病,若不干预,会逐渐加重:
-早期(Ⅰ-Ⅱ期):腿部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红血丝)或网状静脉,伴轻微酸胀感,久站后明显,休息后缓解。
-中期(Ⅲ-Ⅳ期):出现明显的曲张静脉(蚯蚓状或团块状),腿部肿胀、乏力,皮肤颜色变深(褐色或黑色),这是由于血液淤积导致色素沉着。
-晚期(Ⅴ-Ⅵ期):皮肤破溃形成“老烂腿”(静脉性溃疡),经久不愈;或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曲张静脉处红肿疼痛),甚至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罕见但致命)。
二、为什么静脉曲张要找普通外科?
静脉曲张看似是“血管问题”,却属于普通外科的诊疗范畴,原因有三:
-解剖关联:下肢静脉属于普通外科血管外科亚专业的诊疗范围,普通外科医生熟悉下肢静脉的解剖结构(如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能精准判断病变部位。
-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中重度静脉曲张需手术干预,而普通外科医生掌握各类静脉手术技巧,从传统剥脱术到微创手术均能熟练操作。
-综合管理优势:普通外科医生能同时处理静脉曲张的并发症(如溃疡、血栓),并结合患者整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如肥胖患者需先减重再手术)。
三、普通外科治疗静脉曲张的主要方法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普通外科医生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从保守到手术,逐步升级:
(一)保守治疗:早期干预的基础
适用于Ⅰ-Ⅱ期患者或不能手术者(如孕妇、高龄老人),目的是延缓进展、缓解症状:
-医用弹力袜:这是保守治疗的核心,通过梯度压力(脚踝处压力最高,向上逐渐降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酸胀和肿胀。需选择合适的压力等级(一级适用于预防,二级适用于治疗),每天早晨起床后穿上,睡觉时脱下。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久站久坐,定时起身活动(如每30分钟踮脚10次,促进静脉回流);
-休息时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帮助血液回流;
-控制体重(BMI<24),避免穿紧身衣或高跟鞋,减少静脉压迫。
-药物辅助:症状明显时可服用静脉活性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苷类),缓解酸胀和水肿,但不能消除曲张静脉。
保守治疗无法根治静脉曲张,仅能控制症状,若病情进展,仍需手术治疗。
(二)硬化剂注射治疗:微创处理细小曲张
适用于Ⅰ-Ⅱ期患者,或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处理残余的细小曲张静脉:
-原理:将硬化剂(如聚多卡醇)注入曲张静脉后,引起静脉壁炎症反应,最终形成纤维条索,使静脉闭塞。
-操作过程:局部麻醉后,用细针将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术后压迫注射部位防止血栓形成,无需住院,门诊即可完成。
-优势: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适合治疗直径<4mm的网状静脉或毛细血管扩张。
-局限:对粗大的曲张静脉(如大隐静脉主干)效果差,可能复发;若硬化剂渗漏,会导致皮肤坏死或色素沉着。
(三)激光闭合术:微创治疗中重度曲张
激光闭合术是目前治疗中重度静脉曲张(Ⅱ-Ⅳ期)的主流微创方法之一,尤其适合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主干曲张:
-原理:通过导管将激光光纤插入曲张的静脉主干,发射激光产生热能,使静脉壁收缩、闭合,达到阻断血流的目的。
-操作过程:局部麻醉后,在脚踝处做一个小切口(约2mm),插入导管至静脉主干,激光闭合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住院1-2天。
-优势:创伤小(无明显疤痕)、恢复快(1周左右正常工作)、成功率高(90%以上),并发症少。
-注意: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的腿部疼痛或麻木(源于热损伤),少数人会有静脉炎反应(局部红肿),需穿弹力袜1-3个月。
(四)射频消融术:与激光齐名的微创选择
射频消融术的原理与激光类似,均通过热能闭合静脉,但能量形式为射频,适用于中重度静脉曲张:
-优势:射频能量更温和,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更轻;尤其适合对疼痛敏感的患者。
-操作:与激光闭合术类似,通过导管释放射频能量,使静脉壁纤维化闭合,术后处理相同。
-局限:费用略高于激光治疗,对严重扭曲的静脉导管难以插入。
(五)传统手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这是治疗静脉曲张的经典手术,适用于所有分期,尤其适合静脉主干严重曲张或合并血栓的患者:
-原理:在大腿根部做一个小切口(约2cm),结扎大隐静脉与股静脉的交汇处(高位结扎,阻止血液逆流),再通过小切口插入剥脱器,将曲张的静脉主干抽出(剥脱)。
-优势:疗效确切、复发率低(<5%),费用较低,适合复杂病例。
-局限:创伤较大(术后有多个小疤痕)、恢复时间长(2-4周),术后可能出现皮下血肿或疼痛。
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传统手术已逐渐成为二线选择,仅在微创无法实施时采用。
(六)并发症的处理
-静脉性溃疡:先通过手术改善静脉回流,再局部换药(如含生长因子的敷料)、加压治疗(弹力绷带)促进愈合,严重者需植皮。
-血栓性浅静脉炎:急性期需抗炎、抗凝治疗(如口服利伐沙班),待炎症消退后再手术切除病变静脉,避免血栓扩散。
四、静脉曲张治疗后的注意事项与复发预防
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法,术后护理和长期管理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一)术后护理要点
-穿戴弹力袜:术后需穿医用弹力袜(二级压力)1-3个月,白天穿、晚上脱,目的是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肿胀和血栓风险。
-活动与休息: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散步(10-15分钟),避免长时间卧床(防止血栓);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爬山),1个月内不做重体力劳动。
-伤口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微创切口一般无需拆线,1周后可洗澡;若出现切口红肿、渗液,需及时就医。
-饮食与药物:无需特殊忌口,可多喝水、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避免腹压升高);医生可能开具短期抗凝药(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
(二)复发预防措施
-避免诱因:控制体重,避免长期站立或久坐(每30分钟活动一次),久坐时可垫高脚部,减轻静脉压力。
-坚持日常锻炼:适度进行小腿肌肉训练(如散步、游泳、踮脚运动),增强小腿肌肉力量(肌肉收缩可帮助静脉回流)。
-定期复查:术后1、3、6个月复查超声,观察静脉闭合情况,及时发现复发迹象(如新增曲张静脉)。
五、关于静脉曲张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静脉曲张不痛不痒,不用治疗”
早期虽无症状,但疾病会持续进展,等到出现溃疡时再治疗,难度和痛苦都会增加,费用也更高。建议早期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误区二:“微创手术能一次性根治,永不复发”
任何治疗都有一定复发率(2%-10%),尤其是存在遗传因素或未纠正诱因(如仍长期站立)时。术后管理同样重要。
-误区三:“弹力袜能治好静脉曲张”
弹力袜仅能缓解症状、延缓进展,无法根治已曲张的静脉,不能替代手术治疗。
-误区四:“孕妇静脉曲张必须生完孩子再治”
孕期静脉曲张多因激素和子宫压迫导致,可先穿弹力袜缓解;若出现严重肿胀或疼痛,可在孕中期(4-6个月)进行微创治疗(如硬化剂注射),相对安全。
总结
静脉曲张是一种进行性疾病,从早期的“青筋”到晚期的“老烂腿”,危害逐渐加剧。普通外科通过多样化的治疗手段(从保守治疗到微创、传统手术),能根据病情精准干预,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配合术后护理和长期管理,不仅能消除症状、改善外观,更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记住,静脉曲张的治疗没有“最佳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与普通外科医生充分沟通,才能找到最适合的个体化方案。
(王瑞彬 河南省淇县中医院 普通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