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为什么肚子突然剧痛要警惕普通外科疾病?

2025-07-12 14: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日常生活中,偶尔的腹痛或许不足为奇,但当“肚子突然剧痛”发生时,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是“吃坏了肚子”或“肠胃痉挛”,往往选择忍耐或自行服药。然而,这种突发的剧烈腹痛很可能是普通外科急症的信号,若延误诊治,可能导致器官坏死、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从普通外科急症的特点、常见疾病的典型表现、危险信号的识别等方面,解析为何突发剧烈腹痛需高度警惕普通外科疾病。

一、普通外科急症的“剧痛”特征:与其他腹痛的本质区别

普通外科疾病引发的突发剧痛,往往具有**“急、重、进展快”**的特点,与内科疾病(如肠胃炎)或功能性腹痛(如肠易激综合征)有本质区别:

-疼痛性质剧烈且定位逐渐清晰:普通外科急症的疼痛多为“刀割样”“绞痛”“撕裂样”,且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部位会从模糊变为固定(如阑尾炎的“转移性右下腹痛”)。而肠胃炎的疼痛多为“阵发性隐痛”,定位不明确,常伴随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疼痛与体位相关:部分外科急症的疼痛会因体位改变而加重或缓解。例如,胆囊结石引发的胆绞痛在弯腰或右侧卧位时可能减轻;而腹膜炎导致的腹痛则在按压或翻身时加剧,患者常被迫保持固定体位(如屈膝侧卧)。

-伴随全身症状:外科急症的剧痛常伴随发热、寒战、心率加快等全身反应,提示存在感染或器官缺血;而功能性腹痛一般无全身症状,休息后可自行缓解。

这种剧痛的本质是器官缺血、炎症刺激或穿孔导致的腹膜刺激征——当脏器(如阑尾、胆囊)因梗阻或感染发生坏死时,炎症物质或消化液会刺激腹膜(覆盖腹腔内壁的薄膜),引发剧烈疼痛,这也是普通外科急症的核心病理机制。

二、引发突发剧痛的常见普通外科疾病及危险后果

突发剧烈腹痛背后,隐藏着多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普通外科急症,这些疾病若不及时手术干预,病情会迅速恶化:

(一)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转移性剧痛”

急性阑尾炎是引发突发腹痛的最常见原因,约占急腹症的40%。其典型表现为:

-初始为上腹部或脐周“模糊隐痛”,数小时(6-8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呈“持续性剧痛”,按压右下腹(麦氏点)时疼痛加剧,松手瞬间疼痛更明显(反跳痛)。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发热(体温38℃左右),若阑尾穿孔,体温可升至39℃以上,疼痛扩散至全腹。

危险后果:阑尾梗阻后,细菌大量繁殖导致阑尾化脓、坏死,若延误手术(超过24小时),可能引发阑尾穿孔,脓液流入腹腔导致“化脓性腹膜炎”,甚至感染性休克(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死亡率显著升高。儿童、老年人因对疼痛不敏感,更易延误诊断,需格外警惕。

(二)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右上腹的“绞痛+放射痛”

胆囊结石患者若结石堵塞胆囊管,会引发急性胆囊炎,表现为:

-右上腹“突发性绞痛”,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疼痛剧烈时患者辗转反侧,无法平卧,常伴随恶心、呕吐。

-体征:右上腹压痛明显,按压胆囊区(右侧肋缘下)并深吸气时,患者因疼痛突然屏气(墨菲征阳性)。

危险后果:胆囊持续炎症可导致胆囊壁坏死、穿孔,形成“胆囊穿孔”,胆汁流入腹腔引发胆汁性腹膜炎;若结石掉入胆总管,还可能诱发胆管炎(寒战、高热、黄疸)或急性胰腺炎,治疗难度显著增加。尤其老年人,胆囊血管硬化,更易发生坏疽性胆囊炎,穿孔率高达20%。

(三)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刀割样”全腹剧痛

长期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若溃疡穿透胃肠壁,会引发突发穿孔,表现为:

-上腹部“突发性刀割样剧痛”,迅速扩散至全腹,患者自觉“肚子像木板一样硬”(板状腹),这是因为胃酸、胃内容物流入腹腔,强烈刺激腹膜所致。

-伴随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急促,部分患者有“胃溃疡病史”或“近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的诱因。

危险后果:穿孔后6小时内若未手术修补,大量消化液会导致弥漫性腹膜炎,细菌繁殖引发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随穿孔时间延长而升高(超过24小时死亡率可达30%)。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因腹腔粘连导致长期肠梗阻。

(四)急性肠梗阻:“阵发性绞痛”伴停止排便排气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肠道,常见原因包括肠粘连(腹部手术后多见)、疝气嵌顿、肿瘤等,表现为:

-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疼痛时患者屈膝打滚,间歇期疼痛稍缓解,但很快再次发作。

-典型“三联征”:呕吐(高位梗阻呕吐早,低位梗阻呕吐晚,呕吐物有粪臭味)、停止排气排便、腹胀(腹部膨隆,可见肠型)。

危险后果:若梗阻持续不解除,肠管会因缺血而坏死(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疼痛从阵发性转为持续性,伴血便、休克。坏死的肠管若不及时切除,会引发肠穿孔、腹膜炎,死亡率高达10%-20%。

(五)腹股沟疝嵌顿:“肿块+剧痛”不可忽视

腹股沟疝(俗称“疝气”)患者若腹腔内组织(如小肠)通过腹壁缺损突出后无法回纳(嵌顿),会引发:

-腹股沟区“突发性剧痛”,伴随不可回纳的肿块(质地硬、按压痛明显)。

-若嵌顿物为小肠,还会出现肠梗阻症状(腹痛、呕吐、停止排气)。

危险后果:嵌顿的肠管因血液循环受阻,6-8小时后可能发生坏死,需紧急手术解除嵌顿并切除坏死肠管。若延误治疗,肠坏死穿孔会导致严重腹膜炎,尤其老年人反应迟钝,嵌顿超过24小时后死亡率显著升高。

(六)急性胰腺炎:“腰带样”剧痛向腰背部放射

急性胰腺炎虽属于消化系统急症,但重症患者需普通外科干预,其疼痛特点为:

-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呈“腰带样”向腰背部放射,患者常弯腰屈膝以缓解疼痛,进食后疼痛加剧。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呕吐后疼痛不缓解)、发热,严重时出现黄疸、休克(血压下降、少尿)。

危险后果:轻型胰腺炎经禁食、补液可缓解;但重型胰腺炎(坏死性胰腺炎)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多器官衰竭(肺、肾、心脏),死亡率高达20%-30%,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并引流。

三、突发剧痛时的“自救”与就医原则:黄金时间窗不可错过

普通外科急症的治疗存在“黄金时间窗”(通常为发病后6-24小时),在此期间手术,可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因此,突发剧烈腹痛时,正确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

(一)立即停止自行处理,避免错误行为

-禁止进食饮水:腹痛时进食会加重胃肠负担,若需手术,麻醉时可能引发呕吐、误吸(呕吐物进入气管导致窒息)。

-禁用止痛药:服用吗啡、杜冷丁等强效止痛药会掩盖疼痛特点,干扰医生判断病情(如无法区分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延误诊断。

-不要揉腹或热敷:揉腹可能加重炎症扩散;热敷会加速嵌顿肠管的坏死,尤其对疝气嵌顿或缺血性疾病(如绞窄性肠梗阻)有害。

(二)快速识别“危险信号”,立即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拨打120或立即前往医院急诊(普通外科优先):

-疼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超过2小时),或从阵发性转为持续性;

-伴随高热(体温≥38.5℃)、寒战、心率加快(>100次/分);

-出现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血便(黑便或鲜血便);

-腹部按压硬如木板(板状腹),或有反跳痛;

-有疝气病史,突然出现不可回纳的肿块伴剧痛。

(三)就医时需清晰告知医生的信息

为帮助医生快速诊断,就医时应准确描述:

-疼痛开始的时间、部位、性质(绞痛、刀割样等)、是否转移或放射;

-疼痛是否伴随发热、呕吐、排气排便情况;

-既往病史(如胃溃疡、疝气、胆结石、腹部手术史);

-发病前的饮食、活动情况(如是否暴饮暴食、剧烈运动)。

四、为何普通外科疾病需“紧急手术”?保守治疗的局限性

普通外科急症引发的突发剧痛,多数源于“器质性梗阻或缺血”,保守治疗(如输液、抗感染)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急性阑尾炎、胆囊炎:梗阻不解除,感染会持续加重,最终导致器官坏死;

-胃肠穿孔:消化液不断流入腹腔,保守治疗无法修复穿孔,必须手术缝合;

-疝气嵌顿、肠梗阻:缺血的组织只有通过手术解除压迫或切除坏死部分,才能避免致命并发症。

临床数据显示,急性阑尾炎在发病24小时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仅5%;超过48小时手术,并发症(穿孔、感染)发生率升至30%。因此,“尽早手术”是普通外科急症的核心治疗原则。

五、特殊人群的腹痛更需警惕:老年人、孕妇与儿童

-老年人:因反应迟钝,腹痛可能不剧烈(“无痛性穿孔”),但病情更严重(穿孔率是年轻人的3倍),且常合并心脏病、糖尿病,耐受手术能力差,死亡率更高。

-孕妇:妊娠期腹痛易被误认为“宫缩”,但急性阑尾炎、胆囊炎在孕期并不少见,且炎症扩散快,不仅危及孕妇,还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需结合超声等检查早期诊断。

-儿童:无法准确描述疼痛,表现为哭闹、拒食、蜷缩体位,家长需观察是否有发热、呕吐、腹部拒按等症状,避免漏诊。

总结

肚子突然剧痛并非小事,它往往是普通外科急症发出的“求救信号”——从急性阑尾炎到胃肠穿孔,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且只有通过紧急手术才能阻断病情恶化。

记住:对于突发剧烈腹痛,“忍耐”是最大的危险,“及时就医”是唯一的正确选择。了解这些疾病的典型表现和危险信号,在关键时刻能为自己或家人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这也是认识普通外科急症的重要意义。

(王瑞彬 河南省淇县中医院 普通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